茹曉穎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yī)院手術室,北京 100015)
手術室主要為治療與搶救的場所,因手術操作流程中存在各種隱患,影響護理質量及手術效果,嚴重可導致患者死亡、傷殘或功能障礙[1],故手術室對護理人員要求極為嚴格。一般來說,手術室全程護理主要是針對或者圍繞手術這一特定的時期,重點針對實施手術和麻醉的患者,避免其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影響其術后康復[2]。無縫隙全程護理的目的就是精細化完善手術室護理,保障護理質量,以幫助患者順利完成手術,促進術后疾病康復。本研究旨在探討無縫隙全程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發(fā)揮的積極作用,為臨床研究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于本院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無手術禁忌癥,年滿18周歲者;手術知情且認知與交流能力正常者。排除標準:凝血功能異常或有其他手術禁忌癥者;免疫系統(tǒng)疾病或精神認知異常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應組與研究組,各39例。其中,對應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23~65歲,平均(47.43±3.90)歲;觀察組男19例,女20例,年齡22~65歲,平均(48.24±4.0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應組以常規(guī)護理辦法,研究組給予無縫隙全程護理:
(1)術前護理:手術前1天,手術室護士到病房訪視患者,閱讀病歷,對患者的基本生理指標進行監(jiān)測,向患者介紹手術注意事項及手術流程。
(2)術中護理:護理人員到病房接待患者,并檢查患者準備情況,在手術進行時,保證手術室溫度適宜,對患者各項生理指標進行實時監(jiān)測,做好記錄。
(3)術后護理:手術結束后,為患者擦拭消毒液和血跡。及時告知患者手術的治療情況并給予安慰。術后2~3天,護理人員到病房隨訪,了解患者術后傷口愈合的情況,指導患者合理飲食、適當運動,保證術后病情的積極恢復。
(1)應用SAS、SDS量表,統(tǒng)計治療前后患者心理健康狀態(tài)。(2)檢測兩組術后感染率、住院時間,調查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統(tǒng)計兩組治療前后SDS、SAS得分,見表1。
統(tǒng)計兩組術后感染率、住院時間、滿意度,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SDS、SAS得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SDS、SAS得分
組別 SDS SA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n=39) 71.70±4.21 34.11±2.44 67.77±4.08 31.38±2.43對應組(n=39) 72.02±3.45 48.71±2.07 67.08±4.22 47.10±4.11
表2 兩組術后感染率、住院時間、滿意度比較
表2 兩組術后感染率、住院時間、滿意度比較
組別 術后感染率 住院時間(d) 滿意度研究組(n=39) 2(5.13) 16.12±2.77 93.21±4.83對應組(n=39) 7(17.95) 23.68±3.02 82.33±3.14
治療前2 組S D S、S A S 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顯著低于對應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感染率、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對應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應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手術室是醫(yī)院搶救重癥患者及實施手術的重要場所,隨著我國的醫(yī)療水平不斷進步,逐漸引入了國際醫(yī)療前沿的技術理念[3],與此同時,為使患者得到更好的醫(yī)療服務,護理工作也應當與國際水平接軌,需要引入先進的護理理念和護理方法,手術室護理質量對于患者及醫(yī)護人員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全程無縫隙護理是一種新型現(xiàn)代護理模式,在手術室護理中,從術前、術中、術后三個方面進行全程護理,可以找出護理服務中的漏洞,保證手術護理的連續(xù)及完整性[4],對于提升護理質量有著重要作用。
為此,我院針對全程無縫隙護理在手術室中的積極作用展開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術后焦慮、抑郁指數(shù)顯著低于對應組;研究組患者術后感染率5.13%顯著低于對應組17.95%。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在手術室護理中實施無縫隙全程護理,可有效緩解患者不良情緒,降低患者術后感染率,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增加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在手術室護理中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