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柏栓
河南省義馬市人民醫(yī)院中醫(yī)康復科,河南義馬 4723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臨床常見疾病,多由腰椎間盤退行性病變造成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外突,不同程度壓迫神經(jīng)根造成,可引起腰部酸脹、疼痛及下肢麻木,導致腰椎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質(zhì)量[1]。目前本病的治療分為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手術治療創(chuàng)傷較大,患者接受度較低。腰部推拿是本病常用治療手段,聯(lián)合腰部脈沖,臨床療效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不夠理想。獨活寄生湯具有止痹痛、祛風濕、滋補氣血、補肝益腎的功效。本研究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獨活寄生湯聯(lián)合脊柱微調(diào)手法及腰部脈沖治療,取得較好臨床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2月—2018年8月本院中醫(yī)康復科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2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10例。觀察組,其中男182例,女128例;年齡(46.06±6.41)歲,年齡范圍為19~64歲;病程(1.51±0.20)年,病程范圍為5個月~2年。對照組,其中男180例,女130例;年齡(45.17±7.11)歲,年齡范圍為20~65歲;病程(1.47±0.22)年,病程范圍為3個月~2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相關的診斷標準:①發(fā)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發(fā)病時臨床表現(xiàn)為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咳嗽、噴嚏等腹壓加大時疼痛加重;③脊柱側(cè)彎,腰生理孤度消失,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功能活動受限;④伴有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受累神經(jīng)支配區(qū)感覺異常;⑤經(jīng)腰椎X線片、CT及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未達到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指征;③患者及家屬均自愿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并經(jīng)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合并腰椎椎管狹窄、腰椎骨及軟組織腫瘤、腰椎不穩(wěn)者;②心、肝、腎嚴重功能障礙,或血液系統(tǒng)異常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④腰椎局部皮膚破潰、感染、出血或感覺障礙者;⑤依從性差者,無法配合完成治療者。
2組患者均進行健康宣教,囑患者多食水果,增加鈣質(zhì)食物攝入,睡眠時盡可能選擇硬板床,指導患者進行適當功能鍛煉。
對照組患者采取脊柱微調(diào)手法及腰部脈沖治療。脊柱微調(diào)手法:患者取側(cè)臥位,身體盡可能放松,術者先用一側(cè)肘臂穩(wěn)定患者骨盆,術者食中指分別觸于錯位椎骨棘突的上下間隙,拉住患者下側(cè)肩膀慢慢前移,使脊柱的上段逐漸前屈,至觸于錯位椎骨棘突上一間隙的食指剛剛感到其上一棘突隨著脊柱的前屈而發(fā)生上移,棘突間隙增寬時,立即停止肩膀前移;然后用拉肩膀之肘臂穩(wěn)定患者上側(cè)肩部,食中指分開,置于錯位椎骨棘突上下間隙,另一手拉患者下側(cè)下肢慢慢前移,使髖關節(jié)逐漸屈曲,并帶動骨盆后傾、腰椎前屈,至觸于錯位椎骨棘突下一間隙的食指剛剛感到其下一棘突下移,棘突間隙增寬時,立即停止前移下肢并用肘臂穩(wěn)定骨盆,保持脊柱下段的前屈幅度;再將食中指抵住錯位偏凸的椎骨棘突,然后按斜扳法操作要領并在加力推沖同時以食中指頂推棘突,予以整復;20 min/次,3次/周。腰部脈沖:采用BY21型脈沖磁療儀進行治療,分別于腰部及背部放置2個大型環(huán)狀磁頭,N極置于皮膚面,磁場強度5~7 MT,頻率1 Hz,30 min/次,2次/d。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獨活寄生湯治療;方藥組成為獨活15 g,桑寄生10 g,細辛3 g,杜仲15 g,人參10 g,牛膝10 g,茯苓10 g,當歸15 g,防風10 g,桂枝10 g,秦艽10 g,生地15 g,川芎10 g,白芍15 g,甘草5 g;上述藥物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2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3周。
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腰椎功能,采用日本矯形外科協(xié)會(JOA)評分進行評價,得分越高,表示腰椎功能恢復越好。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價,得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療效。
參照文獻[2]制定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治愈 腰腿部疼痛、酸脹等癥狀消失,直腿抬高>80°,可正常生活;顯效 腰腿部疼痛、酸脹等癥狀明顯改善,直腿抬高>60°,生活及工作基本不受影響;有效 腰腿部疼痛、酸脹等癥狀有所好轉(zhuǎn),直腿抬高>45°,生活及工作受到一定影響;無效 腰腿部疼痛、酸脹等癥狀無明顯改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治療前,2組患者JOA及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JOA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2組患者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JOA及VAS評分比較(n=310,分,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1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7.10%(P<0.05)。見表2。
近年來,由于生活習慣改變,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漸上升且低齡化趨勢,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防治形勢嚴峻。目前,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主要以減輕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為主。
腰部脈沖是一種利用脈沖電磁場傳導發(fā)揮治療作用的療法,通過興奮神經(jīng)肌肉組織,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輕局部組織間及神經(jīng)纖維間的水腫和牽張力,促進毛細血管舒張和毛細靜脈通透性增高,改善神經(jīng)傳導速度和減輕脊髓內(nèi)炎癥物質(zhì)刺激,從而達到有效的止痛效果。劉銀肖等研究[3]表明,應用中藥封包與低頻脈沖電磁場治療儀聯(lián)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顯著,且治療作用更穩(wěn)定和持久。脊柱微調(diào)手法是利用中醫(yī)正骨手法復位的力學原理,在松解腰背肌群的基礎上,調(diào)整脊柱及其相關組織結(jié)構,恢復腰部“經(jīng)筋”主“束骨、滑利關節(jié)”功能,快速解除神經(jīng)根壓迫,有利于脊柱力學結(jié)構恢復平衡穩(wěn)定。可通過按、壓、推等手法加快血液循環(huán),提高腰背伸肌群收縮力量及做功效率,有助于加強肌肉組織有效運動,避免其僵化、退化,從而達到改善腰椎功能的目的。
中醫(yī)學理論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歸屬于“骨痹”“腰痛”等疾病范疇,主要由肝腎虧虛、勞累損傷及感受外邪等因素所致,基本病機在于風寒濕邪、氣血不足,造成氣血瘀滯、筋脈痹阻而致發(fā)病,主張采用祛濕活絡、補氣益血之法治療。獨活寄生湯中獨活止痹痛、祛風除濕;川芎、當歸補氣益血;桑寄生祛風除濕、滋補肝腎、強筋通絡;白芍散瘀止痛;杜仲補肝益腎;秦艽祛濕熱、止痹痛;茯苓、人參健脾補氣;細辛祛風除濕;諸藥合用,共奏止痹痛、祛濕活絡、補氣益血之效。臨床研究[4]顯示,獨活寄生湯治療肝腎虧虛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顯著,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炎性細胞因子TNF-α和IL-6生成有關。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1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7.10%;2組患者JOA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2組患者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獨活寄生湯聯(lián)合脊柱微調(diào)手法及腰部脈沖治療,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減輕疼痛程度,加快腰椎功能改善。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310,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綜上所述,應用獨活寄生湯聯(lián)合脊柱微調(diào)手法及腰部脈沖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療效顯著,可明顯減輕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