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瑪次仁 王方勝
摘 要:通過隨機抽樣的方法,在2017年4月至2017年9月期間,將244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并通過隨機訪談以及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其患病情況,探討和分析某高校在校生痤瘡患病情況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主要有雄性激素、便秘、日曬時間,電子產品依賴性以及混合型膚質),為提升臨床治療痤瘡以及預防針對性提供較為全面的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 痤瘡患病情況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7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1(c)-0233-02
痤瘡又被成為青春痘,主要有因為毛囊皮脂腺受到感染誘發(fā)的皮膚性疾病,青春期是痤瘡的高發(fā)期,并常見于患者面部、背部以及胸部等。一旦痤瘡位于患者面部,則會給大學生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甚至還會出現社交障礙的情形。所以開展針對高校大學生痤瘡患病情況的調研及其影響因素分析極具重要價值。此研究旨在提升學生對痤瘡患病機制以及防范策略的科學認識。該文通過隨機抽樣的方法,在2017年4月至2017年9月期間,將244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大學生痤瘡患病情況,現報告如下。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從某高校4個年級中隨機篩選6個班級,調查對象共計244位。
1.2 調查工具
自制問卷調查表,主要包括以下3個部分,即第一部分為一般資料:性別、年級等;第二部分為痤瘡基本情況:痤瘡嚴重程度、易發(fā)部位以及是否具有遺傳史等;第三部分為作息情況:飲食結構、皮膚性質以及電子產品依賴度等。
1.3 調查方法
調查表統(tǒng)一發(fā)放并現場詳解如何填表,此研究共發(fā)放調查表265份,實際回收244份,回收率達到92%。
1.4 統(tǒng)計方法
利用Epidata3.1將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和錄入,并利用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所有數據以頻數以及百分數的形式展現。并對相關數據進行2檢驗以及單因素分析,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在被調查的244位大學生當中,男女比重分別為19.4%以及80.6%,其中大一至大四學生分別占22.8%、31.7%、24.1%以及21.4%。
2.2 痤瘡患病情況
問卷調查資料顯示,痤瘡患病率達到38.5%,在此之中,I級比重達到70.4%,II級、III級以及IV級比重分別有17.2%、8.4%、4%。易發(fā)部位多集中于患者面頰、鼻部、后背以及口腔周圍,并且33.7%的學生具有痤瘡遺傳史。41.6%的學生反映痤瘡部位伴有瘙癢或者疼痛感。有24.1%的學生認為痤瘡與季節(jié)有關,夏季更容易發(fā)病。高達74.2%的學生認為痤瘡給個人生活和學習帶來了影響,且只有27.8%的學生需要及時干預,盡早治療。此外24.9%的學生認為日曬會加重病情。
3 討論
3.1 大學生痤瘡發(fā)病率較高
此次調查說明該校大學生痤瘡整體發(fā)生率較高,占比達到38.5%,參考其他學者進行的研究顯示,不同地區(qū)大學生的痤瘡發(fā)生率具有明顯差異,其影響因素包括生活習慣、氣候因素以及飲食結構等,此外,部分學者研究成果表明,痤瘡發(fā)生率也與年齡具有緊密聯(lián)系,其中青春期(10~18歲)痤瘡發(fā)生率可高達39.1%,而遲發(fā)型痤瘡發(fā)生率可達到26.5%,由于10~18歲以及大學生均處于青春期,因此其雄性激素分泌增加,導致皮質合成超過正常水平,此外由于毛囊開口以及過度角化加重了患者痤瘡炎癥。而26歲以后的發(fā)病率與大學生的整體發(fā)病率具有明顯差異,主要是因為成人的生長因子能夠有效調節(jié)皮脂腺細胞,減少了油脂淤積的情況。
3.2 大學生痤瘡誘發(fā)因素分析
3.2.1 年級
高年級學生由于體內生長激素逐漸趨于穩(wěn)定,并且注重對皮膚的清潔保養(yǎng),因此年級越高,學生患痤瘡的概率相應降低,這一結論與劉麗娟的研究結果保持一致。
3.2.2 性別
痤瘡發(fā)生率的差異并未在性別維度加以體現,劉青等學者的研究成果顯示,男性痤瘡發(fā)生率高于女性,這是因為男性體內雄性激素分泌旺盛,使得男性體內油脂分泌量遠多于女性。而此研究中,女性學生的比重要遠高于男性,由此可見壽命性別因素并不影響?zhàn)畀彴l(fā)生率。
3.2.3 飲食結構
飲食與痤瘡之間的關系一直是該領域的研究重點。部分研究成果顯示,油膩食物以及辛辣食物都會誘發(fā)痤瘡,主要原因為:第一,以辛辣食物為主的飲食習慣或者結構會加快皮脂的分泌;第二,辛辣食物往往具有多油、高脂等特點,因此飽和脂肪酸以及膽固醇的含量較高,如果長期攝入這類食物實則導致人體內部脂肪酸嚴重不足,甚至引發(fā)脂肪酸結構的變化,形成角化過度,然而此項研究并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是因為患者主要生活中校園內,飲食習慣并未顯著差異。另外,部分研究成果表明,牛奶中的促胰島素樣有利于遏制痤瘡,并且水果由于具有抗氧化成分,有助于保持皮脂膜的正常功能,進而降低痤瘡的產生,而在此研究中,牛奶或者水果并非重要影響因素,可能是由于購買途徑受限,對水果以及牛奶的攝入較少,或者因為樣本較少不足以支撐數據分析。
3.2.4 體毛
雄性激素過多的突出表現為體毛旺盛,這是導致痤瘡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一結論與向守寶的研究結論保持一致。這是因為,如果個體雄性激素一致處于較高水平,會導致患者體內的皮脂合成遠超正常水平,從而引發(fā)毛囊開口以及過度角化現象,嚴重時會導致加強炎癥反應,給患者心理和生理帶來不利影響。
3.2.5 便秘
便秘也會誘發(fā)痤瘡,這一結論在楊擎宇的研究報告中得到驗證和支撐,這是因為便秘會導致體內毒素淤積,并延遲毒素的釋放,甚至還會導致消化道功能出現紊亂。
3.2.6 皮膚狀況
患者皮膚狀況也是影響?zhàn)畀彽闹匾蛩刂?,這一結論與起鈺的研究成果相符,其可能原因在于油性皮膚和混合型皮膚均具有偏大的皮脂腺,使得皮脂分泌超過正常水平,最終導致皮脂成分出現異常,從而皮膚缺乏保護。
3.2.7 日曬時間
此次研究中,日曬時間如果超過2h,則會增加出現痤瘡的風險,這樣結論與王蒙的研究成果保持一致,這是因為皮膚受到紫外線的穿透,使得整個表皮遭到破壞,但這一結論讓需要持續(xù)驗證和研究。
3.2.8 電子產品依賴度
大學生已經成為電子產品的主要使用群體,因此高校學生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度較高。此次調查中,持續(xù)使用電子產品超過2h,會增加出現痤瘡的風險,這是因為電子熒光屏長時間照射臉部會加快皮脂腺的分泌,然而,現階段電子產品輻射的影響數值較為欠缺,也需要進一步驗證和研究。
3.3 大學生痤瘡預防以及治療建議
高校大學生應重視痤瘡的預防以及治療,對于高校而言,應開展豐富的痤瘡知識宣講活動,比如可通過選修課的形式讓廣大學生正確認識痤瘡的發(fā)病機制。同時高校還應與食堂進行充分溝通,減少或者調整辛辣等刺激性菜品,并研制以清淡為主的新菜品。而大學生自身也應建立科學的生活作息習慣,從飲食方面入手,減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攝入,飲食結構應以清淡為主,切忌過甜過油。形成良好排便習慣,避免在如廁過程中使用手機,如果出現便秘情形應及時就醫(yī)。此外還應注重皮膚的清潔,對于油性皮膚以及混合型皮膚學生而言,應逐漸養(yǎng)成用溫水洗臉的習慣,應加強保濕,使面部的水油保持動態(tài)平衡,避免長時間暴曬皮膚,根據季節(jié)變化適時調整日曬時間,并提前做好防曬工作。另外,應嚴格控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和強度,將使用時間控制在2h以內,如果患者已確診痤瘡,應根據實際情況綜合應用藥物治療、外用藥以及激光照射的方式,及時治療痤瘡。
參考文獻
[1] 向曉莉,彭小冬,童小珍,等.手機使用對痤瘡影響的調查與分析[J].汕頭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18,31(1):51-52.
[2] 宋凡君.蘭州地區(qū)尋常痤瘡影響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D].甘肅中醫(yī)藥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