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考場議論文寫作,必須遵循作文題目(包括材料)和寫作要求所限制的基本方向,這種寫作活動,是在具體寫作情境之下的“遵命”寫作,是“戴著腳鐐跳舞”。同時,議論文寫作的終極目的在于解決實際問題,高考作文命題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關注社會的這一基本導向,讓“聯(lián)系現(xiàn)實”成為考場議論文的“必選動作”。但無論是高考作文閱卷還是平時作文批改,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中學生議論文寫作存在的一些通?。孩倭⒁夂翢o來由,僅憑題目材料中的只言片語立意,甚至憑空生發(fā),漫無邊際;②不明白題目的基本要求和任務指令,行文不知所向,論題飄忽不定;③不能聯(lián)系現(xiàn)實,喜歡鉆故紙堆、掉書袋,導致議論無的放矢,缺乏當下意識;④羅列堆砌材料,議論缺乏分析或者分析流于淺表,沒有邏輯性和說服力。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背后存在的問題:第一,忽略寫作的出發(fā)點,忽視題目材料,導致立意毫無來由;第二,沒有明確寫作的目的,不按指令和要求行事,導致行文不知所向、論題飄忽不定;第三,不太重視議論的落腳點,缺乏當下意識,導致議論空泛、無的放矢;第四,不在分析說理上著力,僅僅靠羅列堆砌材料來湊足篇幅,導致說理膚淺。如此種種表現(xiàn),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缺乏寫作針對性。
增強議論文的寫作針對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近年來,高考作文和平時模擬訓練的作文大多是材料作文,無論是文字材料還是圖畫材料,它們都是寫作的出發(fā)點,在議論文開頭部分,有必要對材料信息進行概括,并從中提煉出論題。論題是議論的對象和問題。從概括材料到提煉論題,需要界定概念的基本范圍,明確概念的基本內涵。針對材料信息提出論題,是凸顯寫作價值的基本前提。
試看下面的材料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一家視覺工作室,請五個專業(yè)攝影師,給同一個人拍肖像照。拍攝之前,工作人員分別向攝影師們描述了這個拍攝對象的身份:他是一位白手起家創(chuàng)業(yè)致富的百萬富翁,他是一名救生員,他是一個出獄的囚犯,他是一個職業(yè)漁民,他是一個成功戒酒的酒鬼。之后五張肖像照掛在了一起。每一張照片,都準確、生動、傳神、惟妙惟肖地表達了肖像照主人的身份。但這個被拍攝的人,不是出獄的囚犯,不是救生員,不是漁民,不是百萬富翁,不是酒鬼。這五個身份,其實都與他無關。他也不是演員,沒有瞬間進入角色的能力。可是,當他被當成囚犯、救生員、漁民、百萬富翁、酒鬼之后,攝影師們就將他拍出了囚犯、救生員、漁民、百萬富翁、酒鬼的效果。
上述材料觸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結合材料,聯(lián)系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寫一篇文章。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寫作這道作文題的開頭片段:
五個專業(yè)攝影師給同一個人拍肖像照。拍攝之前,工作人員分別向攝影師描述了拍攝對象的“假定”身份:富翁、救生員、囚犯、漁民、酒鬼。攝影師事先被“假定”身份影響,產生了主觀印象或情感,拍出了五張迥然不同的肖像照。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受先入為主的主觀思維影響而產生的結果。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人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他之后的行為活動和評價往往會產生明顯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通常是以偏概全的、非客觀的、不公正的。
在這個片段中,作者先結合自己的理解概括材料基本信息,然后引出概念、指明原因并解析內涵及后果??梢钥闯?,這個開頭片段具有鮮明的針對性。
這種針對性從哪里來?
1.靠問題意識引導出來。閱讀材料,審清題意,要求我們有鮮明的問題意識,多問幾個“是什么”“為什么”或“怎么樣”。比如“這則作文材料整體上描述了一種什么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有什么特點?會產生什么后果?”“什么原因讓專業(yè)攝影師出現(xiàn)了‘偏差’?”“怎樣消除先入為主現(xiàn)象的負面影響?”等,用這些問題引導我們深入思考。其中“是什么”主要引導我們思考內涵和性質方面的問題;“為什么”主要引導我們思考原因和目的方面的問題;“怎么樣”主要引導我們思考方法和途徑方面的問題。
2.靠概括提煉凸顯出來?!斑@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受先入為主的主觀思維影響產生的結果”一句,先反后正,直接概括原因;“一個人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他之后的行為活動和評價往往會產生明顯的影響”一句,比較準確地進行概念闡釋,界定了基本內涵;“這種影響通常是以偏概全的、非客觀的、不公正的”一句,概括了“先入為主”現(xiàn)象產生的不良影響。
概括地說,對學生問題意識和概括提煉能力的培養(yǎng),會讓學生所寫的議論文的論題更鮮明;也讓文章在一開頭就能迅速切題,不至于下筆就“跑偏”。
任務驅動型作文是近年來的作文命題潮流。教育部考試中心相關人員在談到這類命題時說:“通過近乎真實寫作情境的創(chuàng)設,給出了明確的寫作任務,這在考場上要求考生有對象感、有針對性地寫作,有利于糾正考場作文的‘假大空’取向,包括近年來議論文體寫作愈演愈烈的空思辨、偽思辨的玄虛現(xiàn)象?!焙蛡鹘y(tǒng)的材料作文相比,任務驅動型作文在寫作任務方面,確實具有很明確的限定性,但即使是傳統(tǒng)的材料作文,題目或多或少也有一些限定性。這種限定性決定了寫作必須具有針對性,包括情境、讀者、文體等多方面的針對性。
2017年全國卷Ⅰ作文題,題目要求:“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xiàn)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lián)”。這三個明確的任務指令,限定了寫作內容、寫作環(huán)境、寫作成果和寫作對象,要求考生在表達時有明確的情境意識和讀者意識,懂得按指令有針對性地寫作。
再分析2018年全國卷I作文題的題目要求,包含下列任務指令:
指令類型 具體內容隱性要求情境指令 以材料觸發(fā)的聯(lián)想和思考為預設情境,寫成一篇文章,想象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暗含時光穿越和代際交流等情境對象指令 寫作主體——考場中正值18歲的一代人讀者對象——2035年正值18歲的一代人 暗含“兩代人”之間的對話等要求內容指令論述針對材料已列舉的一些時代印記,內容體現(xiàn)“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的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zhàn)認識個人成長與國家、民族和新時代的深刻關聯(lián)文體指令 以書信體、對話體的形式寫議論性文體為最佳。無論何種文體樣式,都要求有鮮明的讀者意識暗含著對其他文體樣式的否決
在今年相關省份實際的高考閱卷中,對不能明確以上基本任務指令、行文毫無針對性、亂寫一氣的作文,評分毫不留情。
再看下面的這道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近年,中國內地出現(xiàn)了一批年輕帥氣的男偶像,他們擁有眾多粉絲,但他們表現(xiàn)出與傳統(tǒng)男性形象不同的氣質和風格,尤其是偏柔美的長相與打扮,引起了網友與媒體之間的爭議。
網友:凡事如果過度就需要矯正,高人氣男星的娘化現(xiàn)象是時代審美潮流的扭曲。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娘則國家娘,如果“陰柔之美”一面倒,就會產生很嚴重的負面影響。
媒體: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風格與追求,審美標準應該多元化。面對“娘化”現(xiàn)象,應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看待,剛柔相濟有利于社會和諧,也可成就完美人格。
對上述材料中網友和媒體的觀點,你有怎樣的理解與思考?請從網友和媒體的爭議中自主選擇合適的角度,確定立意,寫一封公開信,替其中一方回應對方,不少于800字。
根據這道模擬題的作文要求,我們值得注意這幾個任務指令:一是對象,選擇其中任意一方為“主”,對象即為另一方(“客”);二是語境,大體屬于對話背景中的論辯類;三是文體為公開信,議論為主;四是內容,雖然是“自主選擇合適的角度,確定立意”,但大體涉及這樣一些話題:“矯枉必須過正”或者“秉持多元包容態(tài)度”“‘娘化’現(xiàn)象是審美趣味扭曲”或者“剛柔相濟更趨完美”等。寫作類似的作文,有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必須針對寫作要求,遵從任務指令。
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觀點,韓愈則主張“文以載道”,這些觀點實際上反映了寫作的終極意義。中學生寫作議論文,通過文章來表達思想訴求的目標與這些觀點一脈相承。提升現(xiàn)實針對性,就是要讓學生從社會生活中找準議論對象和明確問題,以一些真實地反映“現(xiàn)在進行時”的內容來彰顯寫作者的當下意識和現(xiàn)實情懷。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與閱卷強調考生關注時代、思考社會、感悟人生,呼喚考場議論文的現(xiàn)實針對性。但寫作實際中,有人要么專拿古人說事,把陳舊素材當“萬金油”;要么生硬地給古人貼標簽,選材用意和議論指向不明。還有人知道要聯(lián)系現(xiàn)實,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積累和恰當的方法,生拉硬拽,泛泛而論。這些都是缺乏針對性的表現(xiàn)。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提升現(xiàn)實針對性?
首先,要保持對時代熱點和社會生活的高度關注,積極思考分析當下各種社會現(xiàn)象和問題,時時刻刻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時廣泛閱讀熱點時評,學習借鑒一些符合主流價值觀、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觀點,并在此基礎上努力提升自己的思維水平。如前文提及的青春偶像存在的“陰柔”現(xiàn)象,我們可以思考此類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可能帶來的危害以及解決的方法與途徑;還可以辯證思考,既看到目前存在的問題,也不妨持包容態(tài)度,肯定審美標準的多元化;也可借鑒有一定深度的時評觀點。
其次,積累和運用素材,既要善于選擇緊扣時代脈搏、關涉當下生活的相關素材進行議論分析,還要注意結合中學生實際和自身感悟來寫。例如寫作“顏值與氣質”之類的材料作文,選擇“萊昂納多自毀顏值求重生”“胡歌遭遇車禍與讀書深造”等來作為正面素材,能體現(xiàn)時代性;結合中學生自己的“追星”實際來寫,也許更有切身體會。鮮活度、時代性與現(xiàn)實感,是我們積累運用素材的重要方向與著力點。
此外,寫作議論文,假定論辯對手,豎立批駁靶子,并據理與對方辯爭,是提升現(xiàn)實針對性比較實用的方式。優(yōu)秀的議論文中一定有一個假定而強硬的“對手”存在。你的滔滔之理,正是在和“對手”的針鋒相對中,得以生發(fā)與展開。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針對有些人在“九·一八”事變后散布的悲觀論調闡發(fā)觀點,鼓舞民眾,引領思想;毛澤東《反對黨八股》針對黨內長期存在、流毒很深的不良文風和工作作風進行義正詞嚴的申討。這些滲透著大智慧的見解,正是在和“對手”的思想交鋒中脫穎而出的。
試看下面兩個片段:
①與時代同行并不是要做一棵隨波逐流的水草,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我們更要具備反思精神。對于抖音上的“溫婉們”以及趨之若鶩的粉絲,我們嗤之以鼻;對于鴻茅藥酒事件中的廣東醫(yī)生,我們打抱不平;對于周杰倫的新歌《不愛我就拉倒》,我們會調侃其土味,并以眾籌的玩笑呼吁方文山的回歸……面對時代中的另一面,我們有著自己自由的精神、獨立的思考,不會人云亦云,更不會迷失自我。
②青年一代當胸懷天下,心系蒼生,早立鴻鵠之志。古語云:“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碑斀駮r代,若人人罔顧他人與國家的利益,都只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社會風氣何談純潔凈化?若人人罔顧青年責任,都只會躺在前輩豐功偉績上睡大覺,強國之夢豈非遙遙無期?祖國的興盛靠的是人人在各自的崗位做出自己的貢獻,而我們青年學生當以篤學敏行為要。
片段①中,作者對抖音溫婉及粉絲的“嗤之以鼻”,為鴻茅藥酒事件中的廣東醫(yī)生“打抱不平”,對周杰倫新歌進行調侃,呼吁方文山的回歸,這些素材的運用,都體現(xiàn)了鮮明的當下意識和生活情懷。片段②則假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和躺在前輩功勞簿睡大覺的人這兩個論爭“對手”,才有了強烈的議論針對性。
也可能存在這樣的情況,作文中有不少新鮮的素材,但文章總是被評價為說服力不夠,或者有一些分析說理總被質疑邏輯性不夠,這確實是當下部分中學生寫作的實際困惑。我們知道,作文素材的運用不是一個機械的攝取過程,而是一個需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事實上,舉例只是議論的手段,說理才是議論的目的,結合材料分析說理,使材料蘊含的道理與自己所論述的觀點有機結合,這才是論述的目的和意義。同時,說理不等于簡單粗淺的“擺事實,講道理”,說理的核心,是分析論證,是在事實分析、價值分析與因果分析的基礎上,做出相應的推斷,分析與論證的具體過程不能省略缺失或一帶而過。這個分析論證的過程在論據與論點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沒有這座橋梁,論點和論據無法形成對應與銜接關系,材料無法闡釋證明論點,猶如油水混合物,油依舊是油,水依舊是水,無法融為一體。
簡單的羅列堆砌素材,只會給人一種散亂零碎的感覺,很難有說服力;機械生硬的說理,只不過是強拉硬拽,甚至是強詞奪理;對材料缺乏獨到見解,流于表面,人云亦云——用這些方式“炮制”的文章不具備任何思想力度,是議論浮淺的集中表現(xiàn)。要解決議論浮淺,需要針對材料與觀點的契合點,進行抽絲剝繭的分析說理,達成事與理之間的結合、呼應與闡發(fā),在論據與論點之間搭建起溝通連接之橋。這里所說的“抽絲剝繭”,就是結合材料有層次地進行細致分析。它包含三個層面的內涵:一是對準契合點,細致分析;二是論述有層次,條理分明;三是說理有邏輯,“事”“理”結合。在這三個層面的論述說理中,可以運用一些常見的分析方法:①由果推因,探究根源;②由表及里,揭示本質;③假設推論,遞進深入;④正反對比,求同求異;⑤類比歸納,拓展廣度等。
試看下面的兩個片段:
①“虎式教育”盛行,孩子們普遍感到疲憊不堪和壓力過大。樂嘉帶女兒沙漠徒步,四歲、女孩、徒步、沙漠、4天,這些詞匯讓人感到“冰冷”。他的教育方式,和“虎式教育”很是相似,就是先讓孩子吃大苦,接受各種高強度的考驗,“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最后才當得起“天降大任”?!盎⑹浇逃敝砸俗⒛浚谟谒鼤柧毘觥皬姶蟆钡暮⒆?。但它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也顯而易見。當孩子正常地逃避抗拒時,他們會鼓勵孩子堅持,“不要哭、不要喊累”。殊不知,這種做法會引導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無視自身疲勞、痛苦等感受,既容易為心理疾病埋下隱患,也容易越過極限造成傷害。試問,以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究竟是高格教育還是一種殘忍?
②心中的定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源于內心的情感、志向和信念。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58歲的生命歷程,始終澎湃著“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愛國之情,踐行著“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報國之志,他放棄國外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毅然回國。他只爭朝夕,帶領科研團隊勇于創(chuàng)新,頑強攻關,奮斗至生命最后一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試想,從錢學森、鄧稼先到黃大年,讓兩代科學家魂牽夢縈的是同一個地方——祖國,讓他們毅然決然踏上歸程的是同一種動力——報國。正是這種不拘于小我,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緊緊連在一起的信念,讓錢學森與平庸眾生迥然有別;正是這種強烈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成為黃大年頑強攻關,推動中國科技事業(yè)不斷前進的重要精神動力。
片段①圍繞“虎式教育”引述材料基本事實信息,簡略而有明顯指向性;分析“虎式教育”的基本內涵、目的及原因,也具有明確針對性;分析“虎式教育”的危害,“事”“理”結合,目標精準而明確,有的放矢;最后發(fā)問,直逼事件核心。整個片段四層意思,對準論述重心,層次分明,邏輯嚴密。片段②先圍繞自己的觀點概述黃大年的基本事跡,然后展開假設推論,延伸到新中國第一代科學家,緊扣“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分析兩代科學家報效祖國、心有定力的原因,運用了由果推因的議論思路。這兩個片段比較突出地體現(xiàn)了“抽絲剝繭”式分析說理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