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堯賢
隨著全社會對于漢文化的關(guān)注度日益提高,語文在高考中比例的提高,更使得語文在整個基礎(chǔ)教育階段的地位水漲船高,這使得閱讀在語文教育中的地位也變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們的教育也開始真正的重視起“讀書”來,在這樣的形勢下,由朱永新教授所倡導的“新教育”應(yīng)勢而生,他所倡導的“十大行動”開始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內(nèi)容開始詮釋我們的教育。經(jīng)過太多事例的證明,只讀不寫,雖然會有成效,卻始終是收效不大,或者是收效周期太長,這在當下快節(jié)奏的生活學習中,實在是太過于浪費資源與時間。而同時沒有方向,沒有目標的寫也使得學生能夠通過閱讀吸收到的養(yǎng)分過于稀少,這樣一來,為了能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吸收到盡可能多的知識與養(yǎng)分,師生共寫隨筆便成為了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師生共寫隨筆,顧名思義,就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抒寫隨筆,并非只是學生去寫,老師簡單指導,而是師生在共同的題目與目標面前,采取不同的措施去抒寫隨筆,這個隨筆并非一定要長篇大論。隨筆者,隨心所欲之筆也,隨手之筆也。它不需要我們像寫作文一般洋洋灑灑幾大篇,那般正統(tǒng)。我們寫隨筆可以用三五分鐘時間寫出三五十字來,也可以在快意闌珊之際,隨手在所喜愛的文章旁邊批注上一二十字自己的感想,更可以在胸中纏綿之際,以筆為口,在心愛的隨筆本上記下自己的心路歷程。隨筆非學生的專利,老師也照樣可以,師生共寫更能夠讓師生的寫作心靈靠近,也更有利于老師隨時去輔導孩子們寫出較高質(zhì)量的隨筆來,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老師及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那么如何才能讓老師及孩子們在日常的閱讀中更好地實施師生共寫隨筆的計劃呢?
一、提出想法,榜樣示范
想要很好的實施師生共寫的計劃,首先就必須提出這一想法,并不是毫無根據(jù)的只是一味地將其當成是一種任務(wù),一項作業(yè)。隨筆不是摘抄,它更多的是對所讀書籍及所見所聞的一種感觸,是讀者與文本、與生活之間的一種交流。我們在向?qū)W生傳輸寫隨筆的這一想法一開始就不能將其簡單膚淺地定位為摘抄,因為簡單的摘抄很容易讓師生將其流于形式。為了應(yīng)付所謂的檢查,只是在那里不假思索的抄寫,到最后,書是讀完了,筆記也算是記完了,可是對于讀出了什么,一無所知。這樣的做法,費時、費力、又毫無效果可言,實是不該提倡。
因此,從一開始,我們就要向師生提出較為正確的師生共寫的理念。隨筆重在隨意性,是不受太多規(guī)矩約束的,我們沒有必要對學生和老師做出多少硬性規(guī)定。我們可以認為是師生共同就一個題目進行抒寫,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可以讓教師很好地起到榜樣作用,讓孩子們不再認為寫作是神壇之物,高不可及。
師生共寫的另外一個解釋就是師生共同培養(yǎng)其寫作素養(yǎng)。師生不必要共寫同一個題目,而是各隨其好,抒寫各自所喜歡的文章。這樣的話,會給師生更多、更大的自由空間去尋找自己在寫作中的興趣著眼點,從而以此為基點,輻射到語文學習的各個方面。這樣一來,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能夠依據(jù)自己的喜好去述寫出自己喜歡的隨筆來,十分有利于師生個性發(fā)展,不至于培養(yǎng)出千篇一律的手筆來。
二、循序漸進,貴在堅持
許多人都認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yè),首先就要培養(yǎng)其興趣,我卻不以為然。私下認為,要成就一件事業(yè),沒有壓力是不行的。壓力是成就事業(yè)所必備的條件。但是要實現(xiàn)師生共寫的計劃,這個壓力不能過大,否則會很容易引起師生的反感情緒、抵制情緒,很容易將其流于形式。因此“師生共寫”需要循序漸進。剛開始,老師可以跟學生共讀一篇文章,引導學生寫出自己的所感、所悟、所想,可以是非常簡短的數(shù)字、數(shù)語,同時老師也可與學生共同述寫,幾分鐘之后,大家共同來點評、賞析、發(fā)現(xiàn)每個人的優(yōu)點及缺點,鼓勵學生盡可能多的去述寫隨筆,老師也可以趁此機會向?qū)W生朗讀自己的所感、所愿、身體力行的向?qū)W生做出寫隨筆的榜樣。而這種做法不能是跟風運動,它貴在堅持。如果時間允許,可以是每天擠出5~10分鐘的時間進行隨筆練習,可以集中,也可以是自由述寫,但必須要天天述寫,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將其定為每天必做的作業(yè),那么隨筆才能夠真正發(fā)揮其巨大作用——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隨筆訓練之后,不管是其寫作能力,還是語文素養(yǎng)都會有驚人的進步。更重要的還有可能將其作為學習生活中最大的樂趣來堅持下來。
三、習慣形成,興趣自至
向來并不主張先培養(yǎng)興趣,再進行科研的教育教學方法。在我的學習生活中,我一直認為興趣并不能夠一時半會就能形成的,一時半會形成的那叫興致,無法長久,而興趣是需要加入實踐的能夠長久奏效的,將要演化為愛好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因此想要真正成就師生的某種技能,首先就要運用一定的手段讓其形成習慣。當一種行為真正演化為一種習慣時我們就沒有必要為了堅持它而耗費精力了,沒有了負面情緒的干擾,這種行為的實現(xiàn)就成為了自然而然,一旦當事人真正感受到這種行為已經(jīng)成為了自己自我能力實現(xiàn)的一種契機時,興趣也就形成了,并很可能因此而形成一種影響終身的行為習慣。
師生共寫,一個非常好的命題,它能夠極大地提升師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但它卻是不可一蹴而就的,想要讓師生共寫真正發(fā)揮其威力,我們還必須要有十分的耐心與恒心,無論是老師也好還是學生也好,我們都必須要順應(yīng)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一步一步地進行,腳踏實地的做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才有可能讓師生共寫在教育史上大放異彩。
注:本文為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新教育實驗引導下的農(nóng)村中學“師生共寫隨筆”行動研究》立項號GS[2017]GHB0773。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