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幾乎每個人都與微信關系密切——2017年每天有9億人登錄微信,朋友圈一天僅視頻就能發(fā)6800萬次。
我們的社交生活,由無數(shù)圈子組成,微信朋友圈如此普及,成功在于其在手機上搭建了我們熟悉的圈子。于是,當刷朋友圈變成與吃飯、睡覺一樣重要的事,從“點頭之交”成為“點贊之交”后,朋友圈所形成的生態(tài),無形中影響著每一個人。
朋友圈拉近了彼此距離,足不出戶也能了解朋友的近況。在這個社交平臺,交流并非要點,自我表達才是重點。朋友圈也是一門秀的藝術(shù),將自己最理想的一面呈現(xiàn)出來,不用面對面注視仍可達到矚目的效果。
無論是曬真實生活,還是曬虛構(gòu)實際,這種主動向外昭示自我的行為背后,說到底還是人的需求,對存在感的渴望和訴求。
但當大家拉近了距離,平等地交流了信息之后,體會到了落差,加劇了朋友圈各個階層不平衡的心態(tài);在大家期盼點贊和評論的過程中,又會對朋友產(chǎn)生了新的需求,給正常的朋友關系增加了負擔,于是,有人“逃離了朋友圈”。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