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月華
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同時這也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引領(lǐng)學生從課文不斷走向語文宇宙的必然要求。新課標對提高學生閱讀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斷進行思考和豐富教學方法。本文提出要從機械到靈動,在聯(lián)結(jié)思維中裂變;從單一到立體,在對比思維中提升;從狹隘到廣泛,在縱向思維中擴展,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
一、從機械到靈動,在聯(lián)結(jié)思維中裂變
學生廣博的語言離不開大量詞匯的積累,熟練掌握任何一種語言都需要豐富的詞匯量作為支撐,有了詞匯的支撐,在內(nèi)心形成具體可感的語言情境,才能為后續(xù)的聽說讀寫搭建支架,從而憑借自身的閱讀思維去領(lǐng)悟文本內(nèi)在的深刻意蘊。
如在教學《海倫·凱勒》一文中“如饑似渴”意思時,教師先讓學生憑借自身的經(jīng)驗談談理解,然后嘗試運用文本中展露出來的語言來感知,如“拼命”“不分晝夜”“不?!钡?。緊接著,教師利用文本中“盲文被磨平”的資料,讓學生走進凱勒幾近瘋狂的忘我學習狀態(tài),最后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文本內(nèi)容的回讀,將這個詞語浸潤在具體可感的文本情境之中。教學至此,學生對詞語的感知就不再停留在原本的層面上,而是上升到了洞察、琢磨的境界,為后續(xù)聯(lián)系生活理解詞語感知文本奠定了基礎(chǔ)。
著名語言學家戴汝潛先生說過:“一個詞語的學習,需要將詞語的理解和運用對接起來?!痹谶@一案例中,教師在尊重學生原始經(jīng)驗和初步感知的過程中,將文本、生活與原始知識儲備進行悄然鏈接,以更加靈動的視角進行了詞語大意和內(nèi)涵的揣摩,強化了學生閱讀思維的發(fā)展。
二、從單一到立體,在對比思維中提升
閱讀教學最缺乏對比性思維能力的歷練。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對比性思維相對復雜,也最具系統(tǒng)化,是一種兼?zhèn)鋭?chuàng)造性、批判性和思考性的思維方式。教師就需要在充分考量“學生如何學”的情況下,嘗試將文本與相關(guān)知識進行聯(lián)系,借助同類型的共性對比、不同類型的差異對比,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建立起閱讀思維的情境模型,更好地解讀文本。
以教學《最大的麥穗》這篇課文為例,很多教師都會直接利用課文最后的總結(jié)進行主旨揭示:追求利益應該是最大的,但將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如此單一的策略,學生始終處于被灌輸?shù)膶擂沃?,其實我們可以嘗試轉(zhuǎn)變思路,在教學課文后,教師出示寫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的《林語堂博士當年的一段故事》,讓學生進行對比性閱讀,有了彼此之間的相互映襯,學生的思維被充分打開,他們也意識到一個人能夠取得成果,固然離不開自己的天賦,但也需要及時把握機會,才能真正獲得成功。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完全執(zhí)著于教材本身,而是將學生的思維放置在對比的情境之中,為學生補充了與其主題相關(guān)的文本,從更加立體化的視角完成了自己的解讀,形成了自己的見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更有效地訓練了他們的理解意識,讓學生的閱讀性思維向著更為廣闊的方向邁進。
三、從狹隘到廣泛,在縱向思維中擴展
對于小學生來說,縱向性思維能夠有效提升他們的閱讀數(shù)量和速度。著名學者成尚榮先生指出:“應該給予學生廣闊的認知通道,為學生的心靈留出空間?!边@就需要教師將主動學習的權(quán)利交還給學生,還給學生廣闊的思考時空,讓語文的學習真正發(fā)生,始終將學生處于學習的中央位置,借助于大量的略讀、深入的細讀,提升學生的閱讀思維,以此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以教學《鄭和遠航》這篇課文為例,教師引領(lǐng)學生閱讀了與鄭和遠航相關(guān)的資料與文本,比如邱樹森先生所寫的《鄭和先世和整合》、上山千年所著的《鄭和下西洋》以及梁啟超的《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等,讓學生結(jié)合教材中的文本,從多個維度來感知鄭和,了解與鄭和相關(guān)的故事以及遠航的歷史價值。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教師可以開展閱讀交流會,組織學生通過詩歌朗誦、激情演講、情景劇表演等多種形式來抒發(fā)感受。這種持續(xù)性、多種感官的多維體驗,綜合了學生富有思維的認知體驗,充分激活了學生多維化的表達方法和具有實用性的閱讀策略,最大程度上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益。
這一案例中,教師不斷激勵學生不再止步于固定的一篇課文,他們在自主閱讀、思考以及表達的思維歷程中,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內(nèi)存認知邁向了更為深刻而廣闊的世界。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語文教學關(guān)注語言,其本質(zhì)就是要解讀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只有在不斷地深入思考中,將學生閱讀思維意識充分釋放與展示,幫助學生浸潤在有思考、有深度的語文學習過程中,為學生核心能力地高效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