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莎莎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醫(yī)院急診科,江西 新余 338004)
隨著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人工氣道的建立和使用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改善了重型搶救患者預后,常用的人工氣道方法包括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術。但建立氣道之后,正常的加濕和上呼吸道咳嗽等正常生理功能消失,呼吸道升溫、加濕、過濾功能消失,防御功能減弱,容易引起內分泌物質堆積,導致痰痂的產生堵塞管腔,甚至帶來呼吸困難和窒息,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威脅[1-2]。本研究分析了ICU患者人工氣道內痰痂的形成機理及預防護理,報告如下。
以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90例ICU患者為對象進行隨機分組,按照信封法分組,實驗組男性、女性分別是33和12例。年齡22-76歲,平均(46.21±2.21)歲。其中顱腦外傷 14例,復合多發(fā)外傷10例,心肺復蘇術后 11 例,其他疾病10例。氣管插管 32 例,平均氣道保留時間(5.33±0.17)d;氣管切開 13例,平均氣道保留時間(24.32±5.62)d。對照組男性、女性分別是31和14例。年齡22-78歲,平均(46.55±2.24)歲。其中顱腦外傷 14例,復合多發(fā)外傷10例,心肺復蘇術后 12 例,其他疾病9例。氣管插管 31 例,平均氣道保留時間(5.31±0.12)d;氣管切開 14例,平均氣道保留時間(24.32±5.62)d。兩組一般資料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基礎護理服務,實驗組應用預防性護理。根據(jù)痰痂形成機制實施針對性護理。
比較兩組ICU患者滿意比例;人工氣道內痰痂產生機制的了解、護理配合的程度(100分最高分,分值和人工氣道內痰痂產生機制的了解、護理配合的程度為正比);護理前后患者痰液量和相關炎性因子;人工氣道內痰痂形成概率。
SPSS22.0軟件統(tǒng)計計量以及計數(shù)數(shù)據(jù),并分別用t檢驗和卡方檢驗,P<0.05顯示差異顯著。
實驗組ICU患者滿意比例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
表1 兩組ICU患者滿意比例相比較[例數(shù)(%)]
護理前兩組痰液量和相關炎性因子相似,P>0.05;護理后實驗組痰液量和相關炎性因子優(yōu)于對照組,P<0.05。如表2.
表2 護理前后痰液量和相關炎性因子相比較(±s)
表2 護理前后痰液量和相關炎性因子相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時期 痰液量(mL) IL-6(pg/mL) IL-8(pg/mL) 實驗組 45 護理前 23.32±0.25 165.45±16.71 234.13±20.25護理后 3.74±0.32 61.45±2.16 111.25±6.12對照組 45 護理前 23.34±0.21 165.20±16.41 234.64±20.28護理后 6.21±0.69 127.45±2.12 201.98±14.27
實驗組人工氣道內痰痂產生機制的了解、護理配合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人工氣道內痰痂產生機制的了解、護理配合 的程度相比較(±s)
表3 兩組人工氣道內痰痂產生機制的了解、護理配合 的程度相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人工氣道內痰痂產生機制的了解 護理配合的程度對照組 45 85.45±2.67 82.21±3.44實驗組 45 95.24±2.45 96.21±3.22 t 8.213 9.105 P 0.000 0.000
實驗組人工氣道內痰痂形成概率2(4.44)低于對照組9(20.00),P<0.05。
人工氣道痰痂產生和氣道加濕不足、營養(yǎng)不佳、護理操作不當、痰液多、環(huán)境等有關,根據(jù)相關因素,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預防護理:第一,注意病房的環(huán)境管理。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2~24°C,濕度應保持在60%左右。合理限制湯,加強室內消毒,減少人流量[3-4]。第二,加強氣道加濕體,保持鼻腔、呼吸道和咽喉濕潤,促進痰液的稀釋和排出,防止痰液的形成。第三,監(jiān)測患者的呼吸相關參數(shù),給予患者吸痰,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s,動作輕柔,壓力不宜過大,以免損傷粘膜[3]。吸痰管大小合適。第四,加強營養(yǎng)支持。鼻飼期間床被抬高45°以防止反流[4]。保持胃管開放,控制營養(yǎng)液的輸注速度,觀察有無腹脹和惡心嘔吐癥狀,若有需要進行胃腸減壓。第五,加強員工責任加強護理人員的素質教育和專業(yè)操守,實現(xiàn)護理人文化和專業(yè)
化[5-6]。
本研究結果顯示,預防性護理在ICU護理中的干預結果確切,降低痰液量和相關炎性因子,提高配合度,降低人工氣道內痰痂形成風險,提升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