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糯
晉商也是明清商幫中重要的一支,其中的荼商以茶馬互市為發(fā)端,至清代日漸興盛。鴉片戰(zhàn)爭前,他們不僅控制了西北的茶葉市場,而且成為中俄恰克圖貿易的主要承擔者,甚至將商業(yè)觸角伸向俄國及歐洲的其他國家。其跨越區(qū)域之廣,經營時間之久,實屬罕見。
名垂千古的晉商茶路
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始,恰克圖進入繁榮時期,晉商商號達60余家。中方銷售的主要是茶葉、綢緞和棉布;俄方銷售的主要是毛皮、皮革、呢絨、鐵制品、絲綢和牧畜。中俄恰克圖國際貿易市場從雍正初年到清末,一直持續(xù)了180多年,始終被山西商人壟斷。
在晉商稱雄過程中,一共樹有3座豐碑,那就是駝幫、船幫和票號。駝幫是從事貿易活動的重要商幫之一,主要經營茶葉為主。在中國近代多條特色鮮明的茶文化線路中,中俄萬里茶路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條。這條茶路始于17世紀,是一條由晉商主導,從福建武夷山出發(fā),途經閩、贛、湘、鄂、豫、晉、冀、內蒙古八省區(qū),貫通中、蒙、俄三國的商路,總長達1.3萬多公里。通過這條商路,中國外銷茶葉譽滿歐亞大陸,是一條堪與絲綢之路媲美的國際貿易黃金商道,更是繼絲綢之路后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彪炳史冊,名垂千古。
在近代國內,晉商在茶葉運營上有許多獨到之處,他們在兩湖、安徽、福建、江浙一帶購買了許多茶山,加工完茶品后再分別走水陸兩條路線運往各地分號銷售。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以后,中俄兩國開始以恰克圖為貿易市場,晉商的茶品便源源不斷運往恰克圖,可以想見當時的恰克圖商貿市場上涌動的大多數(shù)都是山西商人的身影,“所有恰克圖貿易商民,皆晉省人”。
在清代的商業(yè)活動中,晉商在茶樹培植、茶葉加工及運銷上也極具特色,對中國近代茶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清代有本書叫《茶市雜詠》,里面有段對茶商的記述:“清初茶葉均由西客經營,由江西轉河南運銷關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資本約二三十萬至百萬。貨物往還,絡繹不絕。首春客至,由行東至河口歡迎,到地將款及所購茶單點交行東,恣所為不問。茶事畢始結賬別去?!?/p>
為保證茶葉貨源與茶葉質量,山西商人曾在福建武夷山區(qū),通過代理商以包買形式控制一些作坊,并對這些作坊的制茶流程進行監(jiān)督。之后,晉商又指導湖北蒲圻、崇陽等地人制作上好的綠茶,同時,也將紅茶加工技術傳播到鄂東南乃至鄂北、蒲、崇等縣。晉商在湖北大量植茶、制茶,運銷全國各地和和俄、英等國。恰克圖從雍正年間辟為國際商埠后,到道光時已有茶莊一百家左右,皆為晉商經營,其中著名的晉商商號有大德玉、大升玉、大泉玉、錦泰亨、錦泉涌等,而這些著名商號的背后是一些曾推動過中國地方茶業(yè)經濟的著名晉商。
喬致庸的儒商風范
許多人一定記得曾經熱播過的電視劇《喬家大院》,介紹了清末一代奇商喬致庸在家族生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棄文從商接手生意,打造出喬家商業(yè)帝國的數(shù)十年風雨歷程的故事。
喬致庸出身清末商賈世家,是祁縣喬家第三代人,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個朝代,為喬氏家族的繁榮立下了大功。眾所周知,祁縣是晉商故里。至今在古城東西大街的街道兩側,仍然留存著上百家有明清時期建筑風格的茶莊、煙店、票號、錢莊、當鋪等商業(yè)店鋪舊址以及晉商民居宅院。喬家便是近代山西祁縣商幫中的杰出代表。
咸豐初年,北方捻軍和南方太平軍起義,南北茶路斷絕,而喬家當時在祁縣的大德興絲茶莊主營生意就是絲和茶。然而,喬致庸的大哥因戰(zhàn)亂對生意的重大打擊而一病不起,面對家族的危難,喬致庸毅然接管了家族生意,在用“頂身股”概念穩(wěn)住喬家浮動的人心后,喬致庸在“復盛公”、“復盛全”的基礎上,又投資六萬兩銀子開設了“復盛西”當鋪、“復盛興”、“復盛和”糧店、“復盛協(xié)”、“復盛錦”錢鋪等復字號產業(yè)。之后又把生意擴張到呼和浩特、祁縣、太谷,經營日用百貨、皮毛、糧食、錢莊、酒店。一張遍布西北的商業(yè)網絡,在喬致庸的手中鋪開。
太平天國平定以后,南北茶路重新疏通,喬致庸再一次前往南方販茶,經過包頭遠銷恰克圖、蒙古、俄羅斯。喬致庸在販茶的過程中,南到武夷山,北至恰克圖,在武夷山的茶磚上印下了大德興的標記,在恰克圖的貨物上印下了復字號的標志,這讓茶民和牧民們記住了喬致庸的深情厚意,也記住了喬家的產品??梢哉f,沒有萬里茶路,也就沒有“喬家大院”。
當時祁縣魯村茶葉市場在山西規(guī)模很大,正是南方運抵茶葉的主要交易中轉市場。傳統(tǒng)的茶路分為兩路:一是經西口前往新疆塔城、恰克圖;二是通過張家口前往東北。漫長的茶路,從南方的武夷山到蒙古腹地,干系著無數(shù)茶工、船工、駝隊和山西商人的生計。商旅路途的艱苦和危險讓喬致庸逐漸意識到票號的重要作用,同時也發(fā)現(xiàn)票號是更新的產業(yè),于是改成匯兌為主,茶葉為輔,逐漸事業(yè)日益興盛,成為山西富甲一方的雄商。
1906年喬致庸去世前,喬家的生意進入最輝煌期。除振興包頭復字號,喬家已經將票號做到匯通天下。1907年,89歲的喬致庸去世,從一介儒生到晉商翹楚,喬致庸的人生濃縮著山西商人的傳奇。
常萬達與萬里茶道
另一位極具個性的著名晉商便是被譽為“榆次三杰”,并影響近代中俄國際貿易的茶道開拓者常萬達。作為晉商“太汾幫”核心產業(yè)集群和主要資本集團之一的常家,曾以“財取天下”的抱負和“逐利四?!钡臍飧?,制茗于武夷山、揮師于恰克圖,奮力開拓萬里茶道,足跡遍布蒙俄與北歐市場,以其卓越的道德境界與遠大的事功追求,綿延經營200年,成為富甲海內而聞名天下的晉商巨擎。
據(jù)徐珂《清稗類鈔》稱常氏有資產百數(shù)十萬兩。該族原系山西太谷縣人,明朝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常仲林遷居榆次縣車輞村劉家寨,由仲林一世起到八世常威時,家“始?!?,“至于起家,即率經商”。其經商則在多倫諾爾、張家口、興化鎮(zhèn)及本省大同、繁峙等處,是車輞大戶。但真正將常家推向富甲一方地位的,卻是常萬達和他的父親常威,兄長常萬圮。他們從開布鋪,經營布匹、白布走俏、獲得厚利,又擴大規(guī)模,兼營茶葉、雜貨,外銷蒙古等地,逐步積累商業(yè)資本,設立了大德玉商號。
常萬達是常區(qū)到車輞落戶后的第九世傳人,少年聰慧,長大后隨父到張家口經商,十年如一日,生活儉仆,為人處事誠懇守信,為商界同行所器重。乾隆初年開始,就跟隨長史常萬圮率駝隊穿越莽莽沙漠,北上庫倫得屬克圖,從事對蒙、俄的貿易。
到乾隆年間,恰克圖被清政府定為中俄貿易的唯一地點,中俄貿易的龐大交易都被壓縮到了恰克圖。常萬達看出了其中蘊藏的巨大商機,他將張家口經營的“大德玉”字號改為茶莊,傾其資財來到恰克圖,實現(xiàn)了由內貿到外貿的轉變。
常萬達向俄商出口茶葉,兼營綢緞,由俄方引進皮毛、銀錠,有出有進,獲利甚豐。常萬達“滿而不盈,視有若無”,不斷倍厚資本,為常家外貿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事業(yè)的發(fā)展和資本的增加,常氏先后增設大升玉、大泉玉、大美玉、獨慎玉商號,形成了常氏“玉字”連號,遍布蘇州、上海、漢口等地。又由于常氏在對俄貿易中極具遠見和謀略,又極為注重信義,很快就得到俄商及俄國政府的重視,不久便將生意做到恰克圖以北的俄國境內。
當時,隨著茶葉貿易的興起,競爭的加劇,同時,為了保證貨源穩(wěn)定、品質優(yōu)良、降低成本,進一步打開對俄茶葉貿易的局面,乾隆二十年,常萬達千里迢迢從山西來到武夷山下梅村找到下梅鄒氏,使得鄒家成為常家的茶葉供應商。這一結緣便是百年,鑄就了晉商萬里茶路的起點與華夏歐亞貿易之路,同時柔弱的梅溪也擔當起一條流光溢彩的華錦,鋪就趟銀流金的巨賈商幫路。直到太平天國爆發(fā)后茶路受阻,常家在湖南安華另辟茶園,才與鄒家業(yè)務終止。
可以說,常家是茶葉之路這一歷時近兩個世紀的國際商道的開辟者,它與茶葉之路同生共榮,一起衰落。常家的經商史,可直接反映清代中國商人的對俄貿易史,是茶葉之路興衰史的濃縮,與其它從事此項貿易的中國商人相比具有杰出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