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陳佳慧
古琴曲里,有一首《憶江南》。路青石巷,一世情長,一曲清音,一生浮萍,葳蕤時光的歸于安寧,云起時伴著月光皎潔明凈,把雪月風花繪成一卷月明風清。
古琴與江南,怎么想都是極為契合的。有人說古琴是音,江南是景,兩者都婉轉綿長,深藏韻味。但這如同一對璧人,僅僅相貌相配還是不夠,精神的契合才是琴瑟和諧的基礎。而古琴的特質與江南的元素,就有著這樣的關聯(lián)。古琴、太極、茶道……它們之間的般配,在細微之處,也在節(jié)奏之中。
太極歷來是江南文化的一個部分。講究動靜結合又充滿傳統(tǒng)哲學智慧的太極,似乎特別適合外柔內剛的蘇州人。事實上,自古以來,許多居住在蘇州的江南雅士,都是既能彈得一手好琴,又暗藏著一流身手。對他們來說,古琴與太極,看似相反,實則相通。
在這樣的雅士中,最具代表性的,恐怕就是已故的吳兆基先生了。吳兆基先生以他卓越的古琴演奏藝術蜚聲我國音樂界,與此同時,他也擁有著獨樹一幟,精湛絕倫的太極拳藝術和爐火純青的內家功夫。著名武術家王子平先生在世時談到太極拳術名家時曾多次指出,“當今太極高手,吳兆基先生該算一個”。
關于古琴與太極,吳兆基先生也曾總結過其中的相通之處。他長期彈琴練功,已經(jīng)能做到通過“氣”進入一種意境。關于古琴、太極、氣功,吳兆基先生認為其間的共通之處,就在于“煉精化氣”和“煉氣化神”。
關于這個,在其子吳光同主編的《吳兆基琴學思想》一書中,有《氣功與古琴》一文,對此作了通透的詮釋,也表達了吳兆基先生對古琴與太極相通之處的總結:“吳老操琴有六十九載,而習太極拳則有六十一載。他認為太極拳是帶有氣功的武藝,他能發(fā)覺二者的關系,是因為他的朋友說他彈琴的姿態(tài)像太極拳的功駕,又另一懂得氣功的琴人說他的演奏有氣有意。吳老認為,要彈好琴最重要的是能從技巧進入意境。而練太極拳的關鍵則在于‘得氣’,‘松’和‘靜’則是‘得氣’的重要手段,這個氣乃從基本技能進入意境的橋梁。除此之外,氣功還強調‘煉血化精’、‘煉精化氣’和‘煉氣化神’,以達到精、氣、神三者的統(tǒng)一。而中國的藝術,如書法、繪畫、古琴等,莫不講求先做到‘以身行氣,以氣運身’,然后進一步做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同樣達到精、氣、神三者的統(tǒng)一,這是其共通之處?!?/p>
具體來說,就是在彈琴的過程中,做到不同程度地自發(fā)養(yǎng)氣。吳兆基先生曾說過,彈琴講究姿勢,這些姿勢和做坐式氣功、打太極拳的某些架勢相似,如端坐凝神、調勻呼吸、全身放松、虛靈頂勁、使神提起、內斂及松肩垂肘等。
此外,他還強調了勁的整體運用,以勁、氣運行操縵,使藝術境界逐漸升華,這也是彈奏中“以身行氣,以氣運身”和“煉精化氣”的過程。最后要達到的 “煉氣化神”,其狀態(tài)既不用力,也不靠氣,全憑意識而“驅動”,在彈琴過程中若要完全做到純以神行是難以實現(xiàn)的,而能做到以意為主,身、氣、意三者的統(tǒng)一,則是彈琴及研究其他藝術進入高級境界所應追求的。同時,吳兆基先生認為在身、氣、意境統(tǒng)一下進行,是良好的養(yǎng)身之道,也是琴人往往能享受高壽的原因之一。
而吳光同在跟隨父親彈古琴的同時,也學習了太極。從架勢到運氣,從“靜”到“松”,在他來看,都是相通的。正因為如此,在他的古琴教學中,太極真言也成為了對練琴者的要求。
燃一支香,撫一曲琴,品一壺茶,是江南之地最為風雅之事。自古以來,琴與茶相遇并結下不解之源,琴與茶的殊勝之旅,能令身心舒適,讓生活靜好。茶和琴,有著某種共通之處,也都是最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符號,更有著厚重的文化份量,一起在幾千年的傳承中生生不息。但古琴與茶藝的通感在哪里?這需要兩者皆精通者給我們提示。
鄧文秀,拾文秀盧創(chuàng)始人,一位癡茶十載,操琴數(shù)年的女子。第一次聽到古琴,她就迷上了這種聲音;第一次上課,她就買了一把古琴;第一天把古琴帶回家,她就把它放在床頭陪伴了自己一宿。之后為了學習茶藝毅然漂泊北方,就算行李再少,她也要背上古琴。她說茶是事業(yè),琴是興趣,但她與琴的情緣,卻已經(jīng)深厚到難以分離。
關于茶與琴,鄧文秀的洞察也很細致?!跋日f坐姿,古琴的坐姿和茶道的姿勢是一樣的,肩膀松,胳膊往下垂,雙手輕輕地抬起來,很自然?!?在拾文秀盧,她一邊演示,一邊闡釋,“古琴的著力,是從足開始的。太極也好,泡茶也好,其實也都如此。包括書法,要氣沉丹田,足有力,再到腰,再到肩,再到臂、肘、腕、指。之前教授我琴曲的,吳兆基先生的弟子黃耀良老師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彈琴總是非常大氣?!?/p>
其次,便是要心靜。只有心靜,人才能安靜,整個環(huán)境才能安靜。而安靜了,才能更好地體會茶與琴的美學。茶道的美學是融在生活中的。一切要貼心,要用心,這樣才能讓人感到溫度。美學,是令人感到溫暖的。泡茶,我們有茶壺,有公道杯,都是泡茶的玩具。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當代是茶席美學,有茶席之花,茶席之畫,還要焚香,再泡茶。茶藝之美,在細節(jié)處是和撫琴相通的?!芭莶枋墙o自己泡的,給三五知己泡的,你會覺得這個茶人坐在這個空間,這就是他的天地,人會不知覺地被感染。茶席就像是國畫的畫卷一樣,一般都是從右邊收,左邊放。古人就是這樣展開畫卷,后邊收納過去,左手開展未來。彈琴也是一樣?!编囄男阏f,“再如注水時,要先壓低,再拉高,倒七八分滿的時候,再低,再斷。這像不像書法的提按?講究氣斷意不斷。彈古琴也是一樣的。我們按著一個音,以為音結束了,其實后面還有很長的余音。甚至耳朵都聽不到,但心還在,這就是氣韻的相通?!?/p>
鄧文秀學佛,她更以六根來解說其中的奧妙。六根,講究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講究色聲香味觸法。我們觀色,聽聲,尋香,品味,觸動心法。而茶有色,色有明暗;茶有聲,爐沸輕響;茶有香,或隱或顯;茶有味,或濃或淡。而琴亦有之,茶有茶韻,音有音韻,形神兼?zhèn)?,內外兼修,氣韻并重,最相通就是一個氣韻,琴音裊裊,如茶香悠悠。余味回甘即是余音繞梁。
在喧囂浮躁的都市中,越來越多的人寄情于這琴與茶的美妙邂逅之中,靜下心、定下神,在虛無的狀態(tài)下洗滌心靈,感悟人生。在茶香琴韻中,領略特有的琴茶之美,在琴與茶的美妙邂逅中,感悟心靈的寧靜淡泊。江南,不就是這種美學的最佳代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