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邵洵美是我國近現(xiàn)代著名的新月派詩人、散文家、出版家和翻譯家,其翻譯出版活動在文學史和出版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文章從邵洵美的主要翻譯出版貢獻著手,分析了邵洵美的翻譯出版實踐活動及其翻譯出版思想,并解讀了邵洵美翻譯出版思想的當代價值。
【關 ?鍵 ?詞】邵洵美;翻譯實踐;翻譯出版;思想價值
【作者單位】何蕓,北京聯(lián)合大學公共外語部。
【中圖分類號】G239.2【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5.016
20世紀二三十年代,邵洵美(1906—1968)在出版領域非?;钴S,對該時期的文學史、翻譯史以及出版史都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1]。與此同時,上海文壇高度關注其個人生活,在各大報刊上都能看到關于邵洵美的報道,足以證明邵洵美在當時的影響力。遺憾的是,相比其他翻譯家和出版家,目前學界對邵洵美翻譯出版的研究并不多。近年來,伴隨著邵洵美研究熱,他的很多翻譯出版思想才被逐漸挖掘出來。本文則依托現(xiàn)代視角,試圖對邵洵美的翻譯出版實踐及翻譯出版思想加以探究。
一、邵洵美及其主要貢獻
縱觀邵洵美的一生,可謂既平凡,又偉大,其散盡家財,為我國出版事業(yè)做出了突出貢獻。作為一個具有貴族氣質(zhì)的詩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邵洵美吟風弄月、追求“唯美”,似乎與時代發(fā)展本身格格不入。但也正是這種做事、做人的風格魅力,使得邵洵美在當時的歷史時期對我國出版事業(yè)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1927年初,邵洵美沉浸在新婚的愛河中,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天堂與五月》,由此開始接觸諸多文人墨客[2]。同年,《獅吼》雜志面臨發(fā)展危機,邵洵美接手后,《獅吼》復活號第一期于當年7月出版。1928年,邵洵美開辦了金屋書店,使之成為文人墨客交流思想的主要陣地。也正是得益于邵洵美在經(jīng)費方面的大力支持,當時很多文人的優(yōu)秀作品得以問世[3]。
1929年,《金屋月刊》創(chuàng)刊,邵洵美開始關注出版物本身的裝幀美,通過學習國外的先進經(jīng)驗,將封面裝幀美帶回國內(nèi)。金屋書店出版的精美圖書很多,但當時該書店完全是一種非盈利狀態(tài),好在邵洵美的初衷并不是從中盈利[4]。1931年,《詩刊》第一期的出版標志著新詩壇由此建立。1932年,“一·二八”事件堅定了邵洵美獨立辦報的決心,其創(chuàng)辦《時事日報》,目的是向上海的百姓傳達戰(zhàn)事動態(tài)。為了揭露日本人的野心,邵洵美復刊了《時代畫報》,并發(fā)表了第一篇時事評論《容忍的罪惡》。為激發(fā)更多人的讀書興趣,這期間,他還先后創(chuàng)辦了《時代漫畫》《時代電影》等雜志[5]。1934年,邵洵美主編了《十日談》的“新年特輯”,總結民國時期文學出版領域所獲得的成績。1938年9月,邵洵美創(chuàng)辦了《自由譚》雜志,表達了追求自由的思想。這一時期,由邵洵美創(chuàng)辦的刊物多達11份。1949年之后,邵洵美開始埋頭致力于國外文學作品的翻譯,譯作包括拜倫的《青銅時代》、雪萊的《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以及泰戈爾的《兩姐妹》等等[6]。但不幸的是,正是這樣一位一生致力于出版事業(yè)和翻譯工作的文學大家,晚年凄涼,逝世時相當窘迫。
二、邵洵美翻譯及編輯出版實踐活動
在邵洵美豐富多彩的生活當中,翻譯活動和編輯出版活動占據(jù)了其大部分時間。邵洵美本人對于“唯美”的追求,在這兩大實踐領域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對邵洵美的翻譯活動和編輯出版實踐活動進行系統(tǒng)研究,才能更全面地了解邵洵美的突出貢獻。
1.邵洵美的翻譯實踐活動
邵洵美的翻譯實踐活動較多,且基本都伴隨著出版活動。1925年歐洲留學期間,邵洵美對莎茀的文學作品可謂“一見鐘情”。在充分了解和梳理這位女詩人的作品之后,邵洵美曾在《真善美》雜志一周年紀念號外“女作家號”上發(fā)表《希臘女詩圣莎茀》,高度評價莎茀對歐洲文學的影響。從那時起,邵洵美便有了從事唯美主義譯介的想法。該時期金屋書店的出版作品,大多以譯著為主,而這些譯著當中,唯美主義譯作則占據(jù)主要部分,包括《自由吟》《歌》《手與靈魂》《家之子》《理發(fā)師》等等。1928年,邵洵美的《火與肉》由金屋書店出版,介紹了唯美主義作家及其作品,其間,他也開始了《論語》和《自由譚》兩本雜志的翻譯出版。在特殊的歷史時期,邵洵美將關注的焦點放在政治、社會以及文化批判領域,主動投身于社會文化建設當中。這一點從《論語》和《自由譚》中他所翻譯的《蘇俄小游記》《中國兵》等作品就能看到。邵洵美對這些作品的翻譯出版,核心目的都是為了解釋其中的本質(zhì),讓群眾能夠了解真實情況。1949年之后,上海出版公司約請邵洵美翻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湯姆莎耶偵探案》(1954年出版),其與佘桂堂合譯的《瑪麗·巴頓》則于1955年出版。受人民文學出版社邀請,邵洵美翻譯了英國詩人雪萊的詩歌《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1957年出版)。1963至1965年間,他還翻譯了雪萊的長詩《麥布女王》和英國詩人拜倫的長詩《青銅時代》,這兩部譯作分別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在1981年和1983年出版??梢哉f,邵洵美對于翻譯工作一絲不茍,憑借對原著的領悟和個人扎實的文學功底,賦予了翻譯出版活動全新的生命力[7]。
2.邵洵美的編輯出版實踐活動
邵洵美接辦《獅吼》雜志,并于1928年7月1日出版《獅吼》復活號,標志著他的編輯生涯的開始。其后,他相繼在《獅吼》上發(fā)表了多篇詩歌,包括《恐怖》《莎茀》《神光》,以及小說《搬家》《緣分》等,這是邵洵美初期文學成果的展示。創(chuàng)辦金屋書店后,《獅吼》復活號從第二卷開始更名為《金屋月刊》,該刊物也自此成為一本純文學的雜志。此時,邵洵美開始將關注的焦點放在畫報上,并于1932年采購了一套影寫版印刷機,后成為印制《人民畫報》的主要工具,這一嘗試也為中國畫報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奠定了重要基礎。1934到1937年間,邵洵美的編輯出版實踐活動開始增多,出版的雜志包括《時代畫報》《論語》《十日談》《時代漫畫》《人言周刊》《萬象》《時代電影》《聲色畫報》《文學時代》等等。時代圖書公司還在當時虧本出版了譯本新詩專輯,定名為“新詩庫”,為白話詩創(chuàng)作及中國新詩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三、邵洵美翻譯及編輯出版思想
1.邵洵美的翻譯思想
邵洵美在1934年《人言周刊》發(fā)表的《論翻譯》一文中,對自己的翻譯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邵洵美認為,國內(nèi)文學作品的翻譯,之所以出現(xiàn)學術爭論,核心原因是一些譯者對翻譯的定位不夠明確,將其歸類到商業(yè)以及政治范圍當中,忽略了文學工作本身的價值。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要跳出原本設定的框架,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去譯介,避免受制于單純語言文本的影響。與傳統(tǒng)的“直譯”“意譯”不同,《論翻譯》強調(diào)的是針對不同的典型人物采用不同的翻譯技巧??偟膩碚f,《論翻譯》當中的翻譯出版思想,表現(xiàn)出邵洵美獨特的翻譯觀。邵洵美在《〈詩二十五首〉自序》中,曾對新詩發(fā)展與翻譯進行分析,提出了詩歌翻譯的新思想,并將翻譯外國詩的形式及先進經(jīng)驗應用到對外譯介當中,開創(chuàng)了中國新詩的新局面。在《〈湯姆莎耶偵探案〉譯后小記》以及《〈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譯者序》當中,他還將翻譯過程中的一些翻譯思想和實際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將更多的焦點放在翻譯思想的延伸層面,探究翻譯過程中的譯介策略,找到翻譯的問題所在,在自我反思中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8]。
2.邵洵美的編輯出版思想
在長期的編輯出版實踐當中,邵洵美形成了獨特的編輯出版思想。具體而言,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以出版促進純文學的進步和發(fā)展。邵洵美最初涉足出版領域,目的就是推動純文學的發(fā)展,其中《天堂與五月》的出版經(jīng)歷,堅定了邵洵美開展出版實踐的決心。在當時的歷史時期,為了文學的發(fā)展和進步而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出版模式,使得邵洵美時常面臨虧損的情況,但其對文學的滿腔熱忱始終沒有磨滅。
其次,追求多元的出版形式。邵洵美的編輯出版生涯,可以說始終伴隨著其對藝術的追求。在出版書刊時,他對出版裝幀美有著一定的要求,無論是開本、版式還是用紙,都十分考究,展現(xiàn)了他對出版物形式美的理解,以及對編輯出版工作一絲不茍的精神。
再次,強調(diào)出版以普及文化服務為核心。邵洵美認為,文學藝術的發(fā)展要與市場保持緊密的聯(lián)系,從而形成一種新型的文學市場,而這就需要做好文化的普及工作。但當時在出版領域普及文化教育內(nèi)容,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明顯,很多出版家、編輯家并未考慮到大眾的文化需求,辦刊方法固化。而邵洵美則不同,其出版實踐都是圍繞普及文化服務展開的,從而為整個文化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提供了條件。例如,在編輯出版《論語》雜志時,邵洵美能夠很好地站在讀者的角度來進行編輯,“讀者意識”十分強烈。邵洵美的編輯出版思想因其個人的獨特氣質(zhì)而呈現(xiàn)一定的獨特性,無論是在當時的出版領域還是在現(xiàn)代的出版工作當中,都產(chǎn)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
四、邵洵美翻譯和編輯出版思想的啟示
邵洵美的翻譯和出版實踐活動有著典型的“唯美主義”特征,且極富情感??v觀邵洵美的翻譯和編輯出版思想,其對當代譯者以及編輯出版領域仍有較大的啟示作用。
1.對當代譯者的啟示
其一,推動譯者思想解放。邵洵美的翻譯思想在不同時期呈現(xiàn)不同的特點,具有動態(tài)性特征。相比一成不變的翻譯思想,這種思想的形成與其翻譯實踐本身的走向保持高度一致。對現(xiàn)代譯者而言,邵洵美的翻譯思想倡導的是一種自由、靈活的翻譯追求。譯者可以通過深度挖掘翻譯思想本身的魅力,最終從中獲益。
其二,促進譯者本身不斷豐富自我。邵洵美的翻譯出版思想,強調(diào)的是對自我的升華。學習和借鑒邵洵美的翻譯出版思想,能夠幫助當代譯者在翻譯出版活動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充實和完善自我。雖然邵洵美的翻譯出版思想并非主流,但也正是這種思想的融入,使得我國文化領域變得更為多元。
2.對當代編輯出版領域的啟示
其一,加強中西文化交流。邵洵美的翻譯出版思想和翻譯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時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在中西方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愈發(fā)深入的今天,邵洵美的翻譯出版思想,啟迪著編輯要充分借助對外譯介的窗口,不斷加強中外之間的文化對話,借鑒西方國家的先進出版技術和經(jīng)驗,為我國當前編輯出版領域的跨文化發(fā)展做出努力。
其二,指引編輯人員不斷奮斗。出版是邵洵美一生所追求的事業(yè)。對邵洵美翻譯出版活動及其思想的研究,也啟發(fā)著編輯要始終肩負出版人的使命,牢記出版人的社會責任,認真體會出版業(yè)的內(nèi)在魅力,努力為文化傳播和社會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潘華凌,劉弘瑋. 默默無聞暗香在,“奇葩”亦當有春天——試論邵洵美的翻譯思想[J]. 宜春學院學報, 2015 (2).
[2]許燕. 邵洵美的編輯出版思想探析[J]. 出版發(fā)行研究,2014(12).
[3]劉弘瑋. 邵洵美與翻譯[J]. 牡丹江大學學報,2014 (7).
[4]劉弘瑋. 邵洵美翻譯面面觀[J]. 宜春學院學報,2014(4).
[5]孟丹青. 邵洵美的出版活動及特征[J]. 陰山學刊,2014 (2).
[6]曹文剛. 邵洵美翻譯活動述評[J]. 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1).
[7]楊曉斌,周永濤. 唯美的翻譯 詩意的敘事——邵洵美翻譯思想探析[J]. 外國語文,2012 (3).
[8]劉弘瑋. 邵洵美的翻譯成就[J]. 蘭臺世界, ?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