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劉碩良先生作為當代中國著名出版家,以其親身經歷,用書信的形式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版業(yè)的發(fā)展史。這些書信不僅承載著劉先生與譯著者的思想情感和圖書組稿、編輯、設計、發(fā)行等史事,還展示了媒體人、評論者、讀者對那個時代漓江版圖書的評價,從一個人、一個社折射出了中國出版改革的宏大場景。
【關 ?鍵 ?詞】劉碩良;漓江出版社;出版業(yè);史料價值
【作者單位】李庭華,《當代廣西》雜志社。
【中圖分類號】G236【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5.027
《春潮漫卷書香永:開放聲中書人書事書信選》是一部平實、實用、別致、厚重的好書。圖書的編注者劉碩良先生作為當代中國著名出版家,以其親身經歷,用書信的形式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版業(yè)的發(fā)展史。這些書信不僅承載著劉先生與譯著者的思想情感和圖書組稿、編輯、設計、發(fā)行等史事,還展示了媒體人、評論者、讀者對那個時代漓江版圖書的評價,從一個人、一個社折射出了中國出版改革的宏大場景,具有原生態(tài)的史料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不論你是否是從事出版工作的專業(yè)人士,這部書的獨特價值,只要隨手翻上幾頁,就能立刻體會。在當代中國出版界類似的圖書中,說它鶴立雞群,我信。
漓江出版社從一個20世紀80年代初才成立的邊疆地區(qū)小社,到發(fā)展成為一個在外國文學出版方面具有優(yōu)勢的大社,一度與人民文學出版社、譯文出版社、上海譯林出版社并列,充分證明了人才是出版社的靈魂,優(yōu)秀的策劃組稿編輯是出版社的第一生產力。而編輯與作者之間良好關系的建立與維系,則是出版社的生命線,它是優(yōu)質書稿不斷匯集的源泉。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專家孫美玲在書信中對漓江出版社給予了高度評價:“貴社胸懷、魄力之大,志趣、水平之高,可謂創(chuàng)名聲于艱世,取信譽于識家,立出版史之偉業(yè),放長眼看未來,真是社會之幸,讀者之幸?!?/p>
漓江出版社的快速成功,離不開其高定位、高起點。從1980年掛牌于邕江之畔的南寧,到1985年建社于桂林漓江之濱,漓江出版社在20世紀80年代出版改革的東風里,秉持千古漓江、絕美漓江、世界漓江的理念,賦予自身一種出版使命,那就是出版工作者要有一種靈性、一股大氣和一分柔情,閃耀出人文主義的光芒。而其出版視野則超越了廣西,走向全國,面向世界,“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叢書”的出版及其影響,正是上述理念和視野下的產物。
漓江出版社的掛牌與獨立建制,是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在出版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其成功實踐,是以本書編注者劉碩良先生為代表的一代漓江人借力改革開放的東風,開拓進取、不懈奮斗的結果。作為漓江出版社的創(chuàng)建者和出版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的親歷者、見證者,劉先生在開拓外國文學出版領域的過程中,與中國境內各外國文學研究機構、各外語院校的譯著者建立了廣泛而深厚的個人友誼,他在短短幾年時間里構建的人脈關系和積累的出版資源,為許多出版社同行所艷羨。如今,他已經成為外國文學出版領域的風云人物和領軍人才。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諺語所表述的意思一樣,劉先生所付出的努力,絕非常人所能做到。他對出版的執(zhí)著精神和對譯著者的真誠、熱情,生動地詮釋了從策劃組稿編輯到出版家的真諦。本書收錄的454人的788封來信,涵蓋外國文學譯著者、作家、評論家、媒體人、出版界人士和讀者,其中文學譯著涉及的語言包括英語、法語、俄語、德語、日語、西班牙語等,譯著者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杭州大學、廣州外國語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等單位,基本上囊括了國內重要的外語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而且本書還將觸角延伸到美國、法國、英國、德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通過駐外機構獲取出版資源,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面向世界。
劉碩良先生在外國文學出版事業(yè)上的成功,折射了改革開放時代機遇與個人不懈努力的有機結合。偉大的改革開放事業(yè)需要開放的思想和寬廣的國際視野引領,圖書市場需要、文化需要、讀者需要等多重因素促使漓江出版社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結盟,這個結盟使漓江出版社獲得了一個強大的譯著者基地。而漓江出版社通過與一個個譯著者的成功合作,又帶出了外文出版的一片天,比如呂同六、柳鳴九、羅新璋、鄭克魯、郭宏安、施咸榮、傅惟慈、方平、董衡巽、朱虹、李文俊、汪飛白、陳燊、高莽、劉文飛、林秀清、力岡、周炎輝、楊武能、王逢振等學者,都成為漓江出版社的堅定支持者。許多譯著者出于與劉先生的個人友誼,愿意將書稿優(yōu)先交給漓江出版社,傅惟慈在信中說:“我同您的關系當然遠比同花城深,如您有什么想法,在我能做到的范圍內,我一定盡力支持?!敝g家朱炯強先生說:“我們今后將盡我們的可能為您、為貴社、為這套叢書貢獻我們菲薄的力量。但有什么事需要我們做,我們一定盡力?!痹卩嵖唆?shù)钠拮又毂毯憧磥恚瑒⑾壬青嵖唆斪顬樾湃蔚呐笥?,她在信中說:“我知道你也十分器重克魯?shù)?,而且也費心地處處為他著想,克魯也十分相信你,他說你為人正派,很聽得進你的話?!背霭嬲吲c譯著者的關系達到如此深厚的程度,可以說是二者共同追尋的目標,而這一點在劉先生身上實現(xiàn)了。正如任明耀在信中說:“出版社和作者、譯者是魚水關系,我們都應該相互支持,相互諒解,事情就好辦?!?/p>
作為一個具有超前眼力和卓越膽識的出版家,書信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劉碩良先生,是一個在復雜的出版環(huán)境中能夠敏銳地把握大勢、掌握大方向的智者,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1983年的“清除精神污染”,對譯著者和出版者而言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但漓江出版社的決策者和譯著者認為,如果經濟開放,文化要閉關是不可能的,對于國外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還是應該保持理性的態(tài)度。正是對于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的堅信不疑,使漓江出版社在“清除精神污染”中有以自持,不僅初露頭角的出書勢頭未減,還向大半個世紀從未有人系統(tǒng)開發(fā)的諾貝爾文學獎領地進軍,系統(tǒng)推出設計周全、體例完備、規(guī)模宏大、陣營齊整的“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叢書”。馮至、張羽等外文專家對這套書給予了高度評價,張羽認為“這套書可太有價值了,真可謂一項重大文化工程。書出得相當精致,給人以高度的美感”。
劉碩良先生在出版界的地位無疑是在漓江出版社時期奠定的,但是他的格局顯然遠遠超越了僅為一家出版社服務。作為獲得韜奮出版獎的出版家,他從漓江出版社的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后,相繼在《出版廣角》《人與自然》《廣西文史》等期刊上耕耘,展現(xiàn)了他在期刊組稿和編輯上的卓越能力,得到了楊牧之、史占旗等領導的好評,更贏得了后輩的敬仰,員榮亮認為劉先生給他“高山仰止”的感覺,認為“什么樣的人才鑄造什么樣的出版物”。此外,他還為河北教育出版社出謀劃策,組織了“世界大文豪叢書”,使河北教育出版社聲名鵲起。由于他在出版界的廣泛人脈和組織能力,胡小躍建議他成立一個文學經紀所,在出版社與譯著者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后來劉先生在北京成立的碩良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正是實踐這一模式、將出版家與出版商相結合的產物,可見劉先生是一個敢于開出版新風氣的先行者。
近800封書信,承載著改革開放后一代出版家的奮斗史、拼搏史,承載著傳播文明、啟迪民智的責任感、使命感??梢院敛豢鋸埖卣f,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漓江版圖書,熏陶了中國整整一代的知識分子,打開了他們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戶,而劉碩良先生的遠見卓識,更是在漓江出版社乃至中國出版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