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我們想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那么就應當讓他們閱讀的東西比要記住的東西多兩倍,甚至多四至五倍。如果我們真想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那就讓我們在學生面前,敞開道路讓他們走到圖書館的書架跟前去讓書籍從沉睡中醒來,成為青少年的摯友吧!”
的確如此,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通過兩個學期的閱讀材料選擇與運用的實踐與研究,回顧研究路上,我和學生們讓書籍漸漸從沉睡中醒來,也收獲了一路的風景。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進行探索。
一、拓展指導,情感引領(lǐng)
以課文中的疑難問題為切入點,選擇拓展閱讀材料進行指導閱讀,這樣既有助于學生解決疑難,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同時又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如學習文言文單元,如果沒有拓展材料為依托(陶淵明、韓愈、劉禹錫、文天祥、蘇軾、李白、范仲淹、歐陽修等大量閱讀材料,主要來自于學生自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及課堂上老師選擇的重點材料),學生對于文章的內(nèi)容、情感理解絕對產(chǎn)生疑惑,而學生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礎(chǔ)上,對于文本的解讀就不會僅僅停留在表面膚淺的認識。就會更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提升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情商的發(fā)展。
二、名家引領(lǐng),豐富底蘊
課本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節(jié)選,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把原著推薦給學生,并且讓閱讀落實到閱讀課上,使學生更進一步深刻地理解課文,培養(yǎng)學生讀名著的興趣。如;學習了馮驥才的《俗世奇人》,我們把這本集子推薦給學生;學習了沈從文、汪曾祺、巴金的文章,我們把他們的名著介紹給大家,同學們在名著中遨游,吸取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積累,讀書的過程,就是積累的過程,是積累語言的過程,是積累生活的過程,是積累寫作的過程。通過摘抄名著,交流點評,我感覺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習作在潛移默化地發(fā)生變化。感覺習作的語言流暢自然,而非東拼西湊了;感覺情感在字里行間緩緩地流淌著,而非無病呻吟了。真的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啊!自然的借鑒慢慢會在自己的作品中靜靜地流淌著自身的創(chuàng)意與個性。這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相當有意義。
三、寫作引領(lǐng),提高效率
在作文教學中,我也不乏拓展材料的使用,巧妙使用范文(包括班內(nèi)學生范文和中考范文),讓這些材料在作文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作用,讓學生在欣賞借鑒中了解寫作文的方法技巧,學生也樂于寫作,這樣就減少了寫作文的困難,提高了作文教學效率與質(zhì)量。
如本學期我主要在寫作的“中心”“選材”進行了指導。比如對于什么是選材,材料從何而來,怎樣選材,同學們說得頭頭是道。但具體到習作中就感覺選材不夠典型,選材不典型,文章的中心就顯得薄弱。
因而,拓展范文閱讀成為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如我選用了學生的作品《期待再一次相遇》,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點評,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這樣,就起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激發(fā)學生寫作激情,范文引領(lǐng)借鑒提升。
當然,也選用一些在選材中心有缺陷的習作,學生經(jīng)過討論,自然會懂得如何去避免這些失誤。
在作文指導課中,這些材料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它架起了理解與運用之間一座橋梁。學生的當堂習作,有時候也讓人嘆為觀止。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自開展閱讀材料選擇與運用的實踐與研究以來,呈現(xiàn)出了令人較為滿意的效果,我普遍感覺到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提高,綜合素質(zhì)也在不斷增強,呈現(xiàn)出一片“百花齊放春滿園”的絢麗風景。
回顧研究路上,我和我的學生們收獲的不只是這一路的風景,更收獲著一份份快樂的心情。
人生是一道風景,快樂是一種心情。愿我的學生們手捧一本清靜的書,讓心靈飛翔,活出一種精神,一種品位,一份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