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
(六盤水北大培文學校,貴州六盤水 553000)
20 世紀80年代,中國民辦教育重現于社會。經過多年的發(fā)展,民辦教育已經從最初的非學歷文化補習班發(fā)展為貫穿人的一生的各個階段,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數據顯示,2007—2016年,中國民辦學校數量穩(wěn)步增長,年均增速約為6.80%。2016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17.12 萬所,比上年增加8 253所;在校學生4 825.47 萬人,比上年增加253.95 萬人。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yè)研究院民辦教育行業(yè)分析報告》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yè)研究院民辦教育行業(yè)分析報告》
表3 中國民辦教育發(fā)展主要特點
民辦小學、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數量2016年分別增至5 975 所、5 085 所和2 787 所。
與此同時,經過多年的發(fā)展,我國民辦教育呈現出以下五大特點。
民辦教育行業(yè)迎來新的發(fā)展機遇,主要基于兩點:一是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二是人才需求持續(xù)增加。政策環(huán)境趨好的重要標志之一便是《民辦教育促進法》(2016修訂版)的頒布與實施,一來有利于依法保障民辦學校分類管理改革順利實施; 二來有利于進一步促進民辦學校的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 三來有利于落實對民辦教育的扶持和鼓勵政策; 四來有利于更好地保護民辦學校教職工、學生的合法權益。國內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令社會各個領域對人才尤其是專業(yè)性人才和技術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而中國公辦學校數量有限,培養(yǎng)出的人才遠遠不能滿足需要。這就給民辦教育創(chuàng)造了發(fā)展的機會和空間,未來人才需求將進一步增加,顯然,民辦教育機構由于能夠滿足多樣化的需求,必將實現快速的發(fā)展。
《2016 中國教育行業(yè)白皮書》
不過,民辦教育行業(yè)也面臨一定威脅。一方面,目前的教育格局中,多種辦學主體并存,多種教育模式并存,對有限的教育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在這場競爭中,民辦教育較之公辦教育明顯處于劣勢。特別是隨著中國普通高校的擴招,普通高等教育規(guī)模急劇擴大,大大擠占了民辦高等教育的資源;同時,這種擠占向下延伸,不可避免地擠占了民辦中小學教育的資源。民辦教育不僅面臨生源減少與質量下降,而且還面臨優(yōu)質師資的喪失和資金的流失。
另一方面,傳統(tǒng)社會觀念的影響仍未徹底消除。盡管中國民辦教育近年來取得了快速的發(fā)展,規(guī)模不斷擴大,但是目前社會上依然存在對民辦教育的偏見,認為民辦教育不如公辦教育。
這些年來,國內大型民辦教育集團不斷涌現。如陽光教育集團,海亮教育集團等。一個集團動輒一年要興辦幾所甚至十來所民辦中小學校。而幾乎每一所新辦民校都打著辦中國最好的民辦基礎教育的口號。優(yōu)質的教育必然離不開優(yōu)質的教師。每所新辦的民校都需要大量的優(yōu)質師資。而現實情況往往是僧多粥少。民校主要采用以下措施來解決自己的優(yōu)質師資不足的問題(1)制定多勞多得的鼓勵政策,讓有水平有能力的教師多兼課;(2)面向社會高薪聘請優(yōu)質師資;(3)培養(yǎng)自己的師資后備力量,解決中遠期師資不足的問題。新辦民辦學校教師群體中年青教師占有極大比例,每所學校都花費大量的精力、經費培養(yǎng)他們,以緩解優(yōu)秀中年教師不足的問題。這些方法無疑是有效的,但成熟骨干教師的引進學校需付出高額的人力成本,而沒有經驗的年輕教師又有很大的課堂教學風險。他們面臨著學生和家長的不信任,進而給學校帶來潛在的管理風險。如何才能高效解決民校優(yōu)質師資的不足,同時促進新教師的快速成長? 筆者擬就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民校雙師制的使用來有效促進新教師快速成長。
雙師制打破來了一個教師負責一個教學班級的傳統(tǒng)教學班級授課模式。它是一節(jié)課由:一個骨干教師+1 個/多個新教師來共同完成的教學模式。它是一種更高效,更有助于新教師快速成長的班級授課模式。當然它需要更多的教師人力資源。這種模式在現在的公立學校實施起來會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我認為它更適合于優(yōu)質骨干教師缺乏,年青新教師偏多的民辦學校。
雙師制有著單師制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骨干教師可將自己的教學經驗以直觀的方式傳授給新教師,能高效快速促進新教師的成長。(2)雙師結合形成教育合力有助于高效課堂。(3)雙師課堂更能關注到學生的全體,有助于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
雙師制的實施先要有一個必要的準備階段。準備階段首先要進行“青藍工程”的師徒結對。師徒結對是從形式上將骨干教師和年青新教師聯系起來。新教師剛剛走上講臺,面對教育教學工作是那么的束手無策。尤其在教學上,由于對教材缺少整體理解,很難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對課堂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控制不好,缺乏課堂教學機智,上課常常給人一種“生硬”“走過場”的感覺;對調皮的學生無可奈何。如沒有師傅的引領,他們的成長需靠自己一點一點地去摸索,這無疑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對于一所新辦的民辦學校是很不利的。青藍工程,師徒結對會增強新教師的信心,大大縮短他們的成長時間。但同時青藍工程內在的意義在于師徒合作之上的攜手前進,彼此的聆聽與合作,鼓勵與陪伴。同生共長,形成和放大教育的合力。它是弟子成長的搖籃也是師傅蛻變的平臺。其次要對新教師進行英語新課程理論的學習。新教師剛走出大學校園,對國家進行的新課改不是很清楚。因此在他們走上講臺前要幫助他們樹立基本的新課程理念。例如:課堂觀:建立學生主體觀,把時間還給學生;走出啞巴式英語;進行探究活動激發(fā)興趣;評價以鼓勵為主,放大學生的優(yōu)點。教師角色:教師是學生發(fā)展的協作者、幫助者。(1)積極地旁聽;(2)給學生心理的支持;(3)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能力。教師由課堂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首先,教師要充分認識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將學習的過程真正變成學生自我體驗和感知的過程。其次,教師要積極引導,正確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合作和探究學習。課程觀:教師由教材的機械執(zhí)行者轉變?yōu)檎n程的積極建設者和開發(fā)者。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學和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師被排除于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準答案去做;課程游離于教學之外。教師成了課程的機械執(zhí)行者,教學和課程的分離,使教師喪失了課程的意識,喪失了課程的能力。而新課程倡導的是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新教材要求教師“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Use the textbook to teach rather than teach the textbook),同時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設置了必修和選修課程,選修課程又由順序選修課程和任意選修課程構成,其中必修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和彈性較大,這就使英語教師的課程開發(fā)成了可能和必要。教師只有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課程參與意識,改變以往消極被動的做法,教師的教學才能真正滿足不同個性水平學生的需求。在新教師有了基礎的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就可以指導他們進入集體備課環(huán)節(jié)。
集體備課是新教師快速成長,也是雙師制實施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集體備課中力爭做到:五備,五統(tǒng)一,五注意。
(1)“五備”即:①備教學大綱:在每學期開始,每章節(jié)的開頭,應認真學習教學大綱,了解和掌握大綱規(guī)定的雙基要求。明確各單元、各章節(jié),每課時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上課、考試、復習應按大綱要求進行。②備教材:認真鉆研教材,掌握重點、難點、關鍵所在,掌握教學過程中的深廣度。③備學生:考慮學生知識狀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確定較佳的教學方案、 方法和具體要求。④備教法:根據教材、學生特點,選擇適當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如電教用具、教具)。⑤備思想教育:教學過程力爭做到知識性與思想性有機結合,針對各學科各章節(jié)特點,進行行之有效的、恰當的思想教育。(2)“五統(tǒng)一”即:①統(tǒng)一教學進度、教學內容;②統(tǒng)一教學目的要求;③統(tǒng)一教學的重點、難點、雙基要求;④統(tǒng)一課堂主要范例、練習與作業(yè)內容;⑤統(tǒng)一考查試題。(3)備課中注意處理好下面五個問題:①雙基的扎實;②范例的選?。虎壑攸c的突出、難點的突破、關鍵教材的處理;④能力的培養(yǎng)與智力的發(fā)展;⑤理、化、生三科注意以實驗為基礎的教學。(4) 備課時處理好下面五個關系:①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關系;②扎實雙基與發(fā)展能力的關系;③重點教材與一般教材的關系;④思想教育與知識講授的關系;⑤趣味性與科學性、系統(tǒng)性的關系。
另外備課時還必須做到五定、五議:(1)五定:定時間、定地點、定每周進度、定教學內容、定中心發(fā)言人。(2)五議:議學生學習狀況;議備課中疑難問題;議可供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議課后的心得體會;議教改動態(tài)、教改信息。再次備課教案要求體現以下幾點:(1)教學目的;(2)教學重點、難點;(3)智能內容和培養(yǎng)方法;(4)板書提綱、主要范例、練習題;(5)課堂小結;(6)作業(yè);(7)課后教學感想和學生反饋的問題。在對新教師進行集體備課知識和操作模式培訓的過程中,骨干教師要作好答疑和示范的作用。
雙師制主要有以下四種模式也可叫作四個階段。它們分別是:觀摩;入模;出模;創(chuàng)模。觀摩階段的操作模式是:骨干教師授課,新教師聽課。新教師重點觀摩骨干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把握和運用以及課堂的組織和管理。課后要對聽課的感想和心得與骨干教師進行交流。骨干教師對新教師進行細節(jié)指導。入模階段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集體備課時,設計部分環(huán)節(jié)由新教師完成。骨干教師(80%)+新教師(20%)其次是:骨干教師(50%)+新教師(50%).骨干教師和新教師合作共上一節(jié)課,同生共長。最后是: 骨干教師(20%)+新教師(80%)。骨干教師重點觀察新教師對新課程理念對把握和運用以及課堂的組織管理。在入模這個階段,新教師在教學行為上與骨干教師保持高度一致。包括教學案的整體構思,課堂,作業(yè),檢測,輔導等的要求和標準。上課的環(huán)節(jié)、節(jié)奏、風格等。如果覺得自己成了骨干教師的復制品,這就到位了。出模階段:新教師單獨帶班,骨干教師跟班聽課。重點觀察新教師對課堂對組織管理,對課標和教材的把握。適當分享自己的看法。新教師主要還是使用骨干教師的教學模式。在此階段,新教師與骨干教師進行探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信師而不盲從。課堂50%和骨干教師保持一致就可以了。創(chuàng)模階段:骨干教師和新教師進行同課異構。新教師踢開骨干教師干革命了。形成自己獨有的教學風格。教學風格有20%左右骨干教師的影子就行了。
雙師制是為民辦學校新教師快速成長量身定做的培養(yǎng)模式。它的時間周期相對比較短。一般是以一年為一個周期。準備階段:9—10 月 入模階段:11—次年1月 出模階段:3—4 月 創(chuàng)模階段:5—6 月。
雙師教學打破了以往傳統(tǒng)教學單一教師授課的教學模式,變單一教師授課模式為雙師配合模式。教師發(fā)揮個人所長,走合作的模式,進行互動的教學,它既能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更能促進新教師的快速成長,同時也是名師成長的搖籃。但雙師教學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它是一種新生的事物充滿來生氣與活力。但同時也不可回避地有很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