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一句英國諺語。每一個人看這本書,都有不同的感覺,也就是每一個人讀一本書都有自己的理解。雖說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莎士比亞心里絕對只有一個哈姆雷特。
在公元2016年,戲劇史上出現(xiàn)有趣的一頁。中英兩國共同紀念兩大偉人——“湯翁”和“莎翁”,這次紀念活動是戲劇界的大事件。西有莎士比亞,東有湯顯祖,兩位戲劇大師逝世400周年,成為一次中西方藝術交流的盛會?!赌档ねぁ泛汀豆防滋亍?,再次成為舞臺的寵兒,據此改編的一系列戲劇集中上演。這兩部作品常被人比較一二,眾說紛紜,中國戲曲講究“意境”,西方戲劇追求“深刻”,這是兩個體系,互為獨立又互為影響;單就普及性而言,無疑是《哈姆雷特》傳播的范圍更廣,全球主要國家都搬演過這出劇目,搬演的次數更是戲劇史上的第一。
威廉·莎士比亞為什么偉大?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任何戲劇家的作品。莎士比亞已經逝世了400年,但他一直沒有離開,他的著作仍然影響著我們。沒有一個作家能像他那樣,通過一系列故事和鮮活的角色,涉及如此廣泛的人類經驗,告訴我們什么是愛、什么是悲傷、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血與肉、什么是生與死。他是一個偉大的講故事的人。
萊辛在《漢堡劇評》中說:“借鑒偉大的莎士比亞,才能幫助德國詩人建立自己的民族戲劇?!鄙勘葋喼?,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新歷史主義等各個國家、各個流派的代表人物都希望拿莎士比亞作為標桿,好像不拿莎士比亞作為參照,這個流派就沒有意義。莎士比亞像鏡子一樣,照出了一輩又一輩劇作家心中的追求。
《哈姆雷特》本是一個復仇劇,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為父復仇是北歐的一個很古老的故事。早在莎士比亞寫下這一杰作的十幾年前,倫敦的舞臺上已經有過一個復仇劇搬演丹麥王子的事跡了。復仇劇在當時很受觀眾歡迎??墒菍τ谏痰倪@一杰作,卻不能僅僅用復仇劇來衡量來概括它巨大的情感容量和生命容量。在中國,《哈姆雷特》一度被翻譯成《王子復仇記》,從情節(jié)上看,這的確是一個王子復仇的故事,而這部劇作真正的意義卻是超越現(xiàn)實的,探索永恒內在的人性善惡。
無論這個世界的舞臺上曾經出現(xiàn)過多少個“哈姆雷特”和它衍生的多少種藝術形式的呈現(xiàn)。要想知道莎士比亞心里的哈姆雷特就要仔細研讀劇本,并熟知劇作家的工作方法。找到劇本中哈姆雷特最不合常理的行動,而哈姆雷特最不正常的行為就是,在我們認為最容易復仇的時候——從背后可以殺死祈禱中的叔父,他沒有這樣做。這發(fā)生在劇作的第三幕。
《哈姆萊特》第三幕中,哈姆雷特那段著名的獨白為例來說明。這段獨白是哈姆雷特困惑的心聲,同時也是整個劇本的主題思想所在,即莎士比亞想要表達的思想所在。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他的劇本無疑體現(xiàn)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人文主義思想。也就是以人為本,思索人性的解放,人性怎樣才會脫離苦海,獲得永恒的自由和幸福。
劇中的哈姆雷特不是在思索如何復仇的問題,而是一直在思索是自殺還是活下來復仇的問題。也就是“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在奮斗中掃清一切,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哈姆萊雷特的心早就死了。父親的慘死給了他慘痛的打擊,而母親迫不及待的“鉆進了淫亂的衾被”更使他的信仰完全崩潰。仿佛一夜之間他的世界來了一個乾坤倒轉。原先自己引以為榮的父親不明不白的死了;引以為榮的母親卻如同一個動物一樣忍受不住淫亂的誘惑,在本應該為父親的死而悲痛的時刻卻嫁給了自己的叔父。他面對的世界由幸福轉向了悲痛;由圣潔轉向了丑陋。所以他覺得這個世界不值得他留戀了,從他第一次登場的時候,他就有了自殺的念頭。等到從鬼魂哪里知道了父親死亡的真相后,他是無比的憤怒,本能促使他和普通人一樣想到了復仇。普通人在這種情況之下只有兩種考慮:復仇或不復仇。而哈姆雷特面對的是第三種考慮:怎樣才會消除痛苦。
大幕拉開時,哈姆雷特想要自殺。一個想自殺的人是不會懼怕復仇的風險的,阻礙他復仇行動速度的是:復仇之后痛苦依然存在。那樣的話復仇有什么意義?不復仇,忍受命運暴虐的毒箭,為了擺脫痛苦自殺而死。也許死后的世界里他還會痛苦,而且還會因為沒給父親復仇而更加的痛苦。正如他的獨白里說的,“死了,睡去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chuàng)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死了,睡去了;睡去了也許還會做夢。嗯,阻礙就在這里:因為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朽腐的皮囊之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將要做些什么夢,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人們甘心久困于患難之中,也就是為了這一個緣故。誰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俊杰人才費盡辛勤所換來的得勢小人的鄙視,要是他只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誰愿意負著這樣的重擔,在煩勞的生命的壓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為懼怕不可知的死后,懼怕那從來不曾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之國,是它迷惑了我們的意志,使我們寧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們所不知道的痛苦飛去?”由此可見,他思考的不是如何復仇的問題,也不是懼怕復仇會付出什么代價。而是在思考如何才能使自己高貴的靈魂脫離痛苦。
如果能消除人類的痛苦,死又算得了什么?這不僅是哈姆萊特的思考,也是莎士比亞的思考。懷著這樣思考的人,復仇對他來說又有什么意義哪?因為哈姆萊特思考的是如何消除痛苦,而不是如何復仇,所以復仇的行動才會變得遲緩,甚至是停止?!豆防滋亍分圆煌谝话愕膹统饎。猿蔀樯勘葋喩踔潦俏乃噺团d時期思想的杰出代表,是因為劇作家思考的不是A或B(復仇還是不復仇),而是思考的C(怎樣才能消除人類靈魂的痛苦)。上述的獨白場面直接關系到對哈姆雷特的理解,關系到對劇本主題的理解。如果上述獨白場面刪掉的話,哈姆雷特的行為就會很難理解,對于莎士比亞想要表達的思想更是難以理解。所謂“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是難以讓人信服的。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只有一個,任何作家都不會塑造出一個讓一千個人讀,就有一千種解釋的人物。除非這個劇作家故意迷惑愚弄他的讀者。如果有更多的理解那就是沒有讀懂這個劇本,那些人需要認真地讀讀這個獨白的場面。
第三幕是一個劇本的關鍵所在。劇作家的意圖,作品的思想都寄托在這樣場面里。要想深刻地了解一出戲的思想,必須依靠一個或幾個重要的場面來展現(xiàn)。而觀眾所關心的主人公的命運到底如何,也將依靠場面來最終實現(xiàn)。而且劇本的思想和主人公的命運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劇作家要表達的思想往往是寄托在主人公身上的,而主人公的命運之所以是劇本所呈現(xiàn)的那樣,也是因為他(她)行為的指導思想就是劇作家的思想。所以,無論是劇作家的劇本呈現(xiàn),還是觀眾的欣賞解讀都離不開這種重要的場面的,這類重要場面我們可以叫它為必需場面。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面對如此深刻的莎士比亞經典著作,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你是什么人,眼前就能遇到什么人。你是什么人,書中就能看到什么人。如果將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比做一個圓心,誤讀的人在圓之外,讀懂的人在圓之中。我們自以為讀懂了莎士比亞,排演了各式各樣的“哈姆雷特”,甚至是創(chuàng)新的解構,又或是普及性推廣他的戲劇作品。殊不知莎士比亞的作品如果只是讀懂了情節(jié),而沒有觸及人物的內心波瀾,是很難與之思想共鳴的。那就要再次閱讀經典劇作,只為接近那一點的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