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寧
【摘 要】以溫州市征地與土地糾紛現象為切入點,調查研究溫州市征地補償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提高征地補償標準、推進社會保障制度、規(guī)范征地管理的優(yōu)化建議,切實保障失地農民權益,促進溫州經濟發(fā)展。
【關鍵詞】征地補償;社會保障;征地補償標準
一、現狀
在溫州,征地的法定實施機關是市人民政府,但征地的具體工作由溫州市國土資源局承擔。溫州市農村征地補償的運行程序包括以下六個步驟:1.發(fā)布征地公告和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公告;2.辦理征地補償登記;3.修改完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4.支付征地補償費用;5.公開賬目;6.辦理注銷登記或者變更登記。
目前,溫州市政府采取的安置手段主要為貨幣安置、住宅用房指標安置及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安置。溫州市的征地補償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和地上附著物補償費。
在生活保障方面,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實行繳費標準與保障水平掛鉤。政府承擔部分統一按相應檔次繳費標準的30%,從土地出讓金收入或其他政府性資金中劃入,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統籌基金;村(組)集體經濟組織承擔繳費標準的40%,個人承擔繳費標準的30%,分別從土地補償費和征地安置補助費中列支和抵交。
市區(qū)被征地農民,凡年滿60周歲以上(含60周歲)的,按繳費標準一次性繳納基本生活保障費后,次月起享受基本生活保障待遇;凡年齡60周歲以下的,按繳費標準一次性繳納基本生活保障費后,年滿60周歲開始享受基本生活保障待遇。被征地農民可自行選擇繳費檔次,確定繳費檔次后不能再作變動。被征地農民到達享受基本生活保障待遇年齡時,根據自選確定的繳費檔次,享受基本生活保障金待遇,基本生活保障金由社保經辦機構實行按月發(fā)放。自2018年7月起,其基本生活保障標準為:
(數據來源:溫州市政府網站《關于調整市區(qū)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待遇有關事項的通知》))
二、存在問題
(一)征地補償標準低,違法搭建和搶栽搶種仍有發(fā)生
眾所周知,征地補償是根據建筑物所占面積進行賠付的,現有的征地補償標準水平難以滿足生活需要。在了解征地建設政策后,絕大數人都遵紀守法,但也存少部分群眾受其他地方賠償方式的影響和利益驅使,違背政策,想方設法,悄悄進行違法建設(搭建)和搶栽搶種。
(二)征地拆遷政策宣傳不夠深入,安置補償工作滯后
絕大多數征地拆遷工作人員對相關政策非常熟悉,但不少村干部受到自身知識水平及素質的影響,對征地拆遷相關政策了解得不夠全面、深入,更無法對群眾徹底解釋清楚,出現過個別干部因政策解釋有誤而導致群眾工作難做的情況。
征地工作中,群眾最關心的就是安置補償問題。當前,安置房建設跟不上承諾的進度,被征地群眾不能如期得到安置,已成為影響征地拆遷的一個重要因素,造成部分被征地群眾的不滿,經常有被征地群眾因安置補償問題上訪,給征地工作帶來了負面影響。
(三)各部門協同作戰(zhàn)不夠,村、組集體資產難分配
征地拆遷公告發(fā)布后,土地補償、安置補償、所得安置地、社會保障等農民該享受的待遇不能同步進行。征地拆遷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規(guī)劃、國土、建設、財政等多個部門。各個部門的工作成效都會直接影響征地拆遷的順利進展。
按照現在村級集體征地補償費分配方式,是大多數群眾的意見為主,可那些新結婚遷入人口和土地承包后出生的人口大多是有戶無地,雖然這類人所占比例較低,但分配方案往往對其有失公平,導致這部分人情緒較大而直接影響征地拆遷工作。
三、溫州市征地補償政策優(yōu)化
(一)提高征地補償標準,提升農民生活水平
國家規(guī)定,征收集體所有土地,必須給農民支付足額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和地上附著物費等費用。首先,實行區(qū)片綜合價。為了確保農民合法權益,縮小地塊之間差距,適度提高征地補償標準,浙江省從年開始通過推行區(qū)片綜合價來統一征地補償水平。目前溫州市部分地區(qū)都已執(zhí)行區(qū)片綜合價補償方式,該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可以在全市內推廣。
其次,試行征地補償標準爭議協調裁決制度。打破以往政府單方面決策,征地費給多少算多少的局面,疏通被征地農民的訴求渠道,處理征地補償標準爭議。通過增加農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對提高補償水平的協商過程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及時調整征地補償標準。積極推行“全省征地補償最低標準”,制定不低于全省標準的征地補償最低標準。定期調整最低征地補償標準,逐步提高征地補償水平。
(二)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消除農民后顧之憂
為了維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和長遠生計,規(guī)定被征地農民參加的基本生活保障標準不低于當地城市居民的最低標準。參加基本生活保障的農民,凡年滿60周歲以上(含60周歲)的,可以按月領取基本生活保障金。被征地農民去世后,其基本生活保障個人專戶余額可由法定繼承人或指定收益人繼承,并一次性予以支領。
(三)規(guī)范征地過程管理,增加征地工作透明度
明確征地補償標準程序:征地報批前,要將擬定的征地補償方案以聽證告知書形式書面告知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和相關權利人。如果集體經濟組織和被征地農民對相關補償標準有爭議,可以申請協調、裁決。
為防止拖欠征地補償款,保證補償費用及時足額到位,要充分運用報送信息,及時掌握、分析征地實施情況,加強用地監(jiān)管,確保按批準文件實施征地,對尚未繳納征地補償費的用地單位,一律不發(fā)放征地批復,應積極探索多種形式安置被征地農民,變一次補償為終生補償。
(四)多部門協同合作,堅持以人為本,力促和諧開發(fā)
征地拆遷工作干的是占人土地、拆人房屋、甚至挖人祖墳的事,既然存在利益的沖突,就必然引起情緒上的對立,所以要做到各部門步調一致,各司其職,形成合力,最大限度爭取被征地拆遷對象的理解和支持。一要注意工作方法,穩(wěn)中求進,不能出事。不到萬不得已,盡量不采取強制拆除。二要做到“三個”時間統一。征地拆遷張榜時間、榜的落款時間和榜的生效時間要明確、統一,這樣就可以避免個別群眾鉆空子、找麻煩。三是建立聯動機制。征地拆遷一開始各個部門就應各司其職,按要求推進,充分準備好資金、安置地、房以及社會保障的辦理等,可以大大減少群眾抵抗情緒。
征地拆遷工作涉及被征范圍家家戶戶的切身利益,要在堅持依法的基礎上,將工作置于陽光下,最大限度地求得群眾的支持,最大限度地保障群眾利益,力促和諧開發(fā)。一要建立每年補償標準隨物價變化的補償機制。二要建立有效的集體資產分配指導制度。由相關部門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形成合法、合理、合情的集體資產分配指導方案,在分配前充分與群眾代表溝通,在意見一致的初步方案基礎上,再組織召開村民大會通過,避免集體資產久拖不決、村民間矛盾不斷的情況發(fā)生。
【參考文獻】
[1]李金穎.2016.征地拆遷補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理財,(07):85-86.
[2]紀昌品,歐名豪,湯鴻.2007.基于土地生產功能差異的征用補償制度完善的思考[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04):16-20.
[3]馬馳,張榮.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權益保護[J].農業(yè)經濟,2004(03):48-49.
[4]葉劍平,豐雷,蔣妍,羅伊·普羅斯特曼,朱可亮.2010.2008年中國農村土地使用權調查研究——17省份調查結果及政策建議.管理世界.(01):64-73.
[5]晏小滿.2015.基于失地農民需求層次的征地補償標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杭州:浙江財經大學
[6]曾建發(fā).2017.征地拆遷中的突出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30(02):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