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仄炯
宋代王希孟所繪的《千里江山圖》是一幅非常有名的青綠山水畫,畫面宏闊、氣局盛大、色彩燦爛,都是前代所沒有的。
這幅畫可以說是一幅“網(wǎng)紅畫”了,記得2017年在北京故宮午門舉行的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曾轟動一時,在這場展覽中最受關(guān)注的,也可以說最重量級的作品當(dāng)屬《千里江山圖》了。所以此次特展的主題就是以“千里江山”命名,可見此畫在青綠山水畫,乃至中國美術(shù)史上的分量和地位。更為傳奇的是此畫的作者王希孟,年僅18歲繪出《千里江山圖》,這更是畫史上絕無僅有的。很多年輕人或許會覺得中國畫是一個老年人的藝術(shù)。的確,中國畫有其特殊性,比如技法的積累,藝文的修養(yǎng),人格的提升,意境的體悟,都是需要歲月履歷的積淀才能完成。當(dāng)你在各方面進入集大成的境地,你的生命也已步入了晚年。近代的大畫家黃賓虹、齊白石、張大千也都是暮年變法成就大業(yè)的。
如果要說一個中國畫家的成熟期,從中國畫史來看,最起碼是在40歲之后。元代的趙孟畫《鵲華秋色圖》是42歲,沈周畫《廬山高》是40歲以后,董其昌為好友陳繼儒畫《婉巒草堂圖》奠定了他的基本繪畫圖式,當(dāng)時他42歲。近代海派著名書畫家吳湖帆先生,他的《云表奇峰》融宋元體勢和設(shè)色技法,并有了自己的新面貌,此圖作于1936年,是他43歲時的作品。
然而,今天我要介紹的《千里江山圖》似乎要顛覆這種說法了,此畫的作者王希孟只有18歲。所以說中國畫也可以有青春靚麗氣象的。
千里江山圖局部。
18歲的少年是如何完成這樣一幅鴻篇巨制的呢?
在畫史上,對王希孟的記載很少,我們僅能從北宋時任宰相的蔡京在此圖后的題跋中間接地得知一些信息。從中可知,當(dāng)時的王希孟是在18歲翩翩少年郎時,接受過嚴格的繪畫訓(xùn)練和文化熏陶,并在徽宗皇帝指導(dǎo)下完成了此畫。除了皇帝規(guī)定的畫面內(nèi)容或某些政治寓意,整幅畫面的氣氛和色彩的運用,都顯現(xiàn)出一種向上的朝氣和青春的跡象。
這是一張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的絹本大手卷,屬于重彩青綠山水畫,現(xiàn)收藏于故宮博物院。
青綠顏色主要是以礦物原料石青、石綠作為畫材。從畫面中色彩濃重的飽和度來看,這種歷經(jīng)千年還有寶石般質(zhì)感和光澤的顏色,一定是十分高檔的顏料。石青又稱藍銅礦,石綠也多為孔雀石,經(jīng)過研磨成粉狀,再加入膠水制成。以這樣的顏料繪成《千里江山圖》,它的用量非同一般,如此珍貴而稀有的顏色不是普通人能用得起的,想必只有宮廷中才能提供的。
在《千里江山圖》之前,唐代的幾件青綠山水代表作,如《游春圖》、《明皇幸蜀圖》用色較為嚴謹,畫家沿著線條勾勒的山形,緩緩地染上青綠,色不壓線,顏色的平面裝飾感較強,整體效果華麗莊重,但難免有些呆板僵硬的痕跡。
《千里江山圖》之后,南宋出現(xiàn)了擅長青綠山水畫的趙氏二兄弟,他們就是趙伯駒和趙伯骕,他們的青綠同樣以石青、石綠、赭黃為主,但更注重色墨的靈動,色彩明度對比降低,色調(diào)柔和而統(tǒng)一,散發(fā)出雋永的文雅氣息。比如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趙伯嘯的《萬松金闕圖》都有這樣的效果。
《千里江山圖》的顏色相比它們顯得無比堂皇與華麗,像是華服錦緞,披覆在千里江山上,畫上的青綠色飽滿而響亮,隨著山體的變化,此起彼伏。整個畫面的顏色又像是一首由不同樂章組成的大型交響樂,時而震撼,時而低沉,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氣息。
畫中主要山頭的一些青綠色,極其濃厚地覆蓋在山體上,以至把原先勾勒的線條都遮住了,這些顏色的大面積堆積,讓整個畫面亮了起來。以我的繪畫經(jīng)驗,我認為一個18歲的學(xué)畫少年應(yīng)該沒有如此大的氣魄,任意揮灑如此價值昂貴的顏料。我大膽猜測,顏色的底層部分是王希孟所畫,表面的重色可能是徽宗皇帝,或是在皇帝指導(dǎo)下讓宮廷資深畫師所繪。有些顏色直接遮蓋景物,有修改或協(xié)調(diào)畫面的痕跡。
通覽全卷,會看到畫面千山萬壑,峰巒起伏連綿,江河煙波浩渺壯麗,山間有人物、飛泉、房舍、樓臺、長橋,林木修竹、紅花綠柳、漁舟游船,遠處島嶼相疊,汀渚綿延,水天相接的一片和諧清朗的太平世界。然而,《千里江山圖》畫的究竟是哪里的山,哪里的景色?
王希孟創(chuàng)作此圖時是一個少年,在他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不可能有太多的時間游歷山水。據(jù)專家研究,畫中的場景可能是鄱陽湖一帶,是自鄱陽湖灣流眺望廬山高峰的景象。因為在北宋的疆域內(nèi),大山大嶺矗立在江湖之畔,只有鄱陽湖畔的廬山有此特征,而且畫中的湖澤、濕地、植被等景物也具有江南湖區(qū)的特點。
畫家又是如何將這么復(fù)雜、龐大體量的景物融入畫面的呢?
簡單來說,畫家用的是傳統(tǒng)“三遠法”的視角,開創(chuàng)了中國畫特有的移動取景法??梢哉f,《千里江山圖》的“三遠法”不是一次方,而是N次方,就是“三遠法”在手卷移動中的疊加式表達。
仔細觀賞,每一段畫面都可以找到它的高遠、深遠和平遠,如果再仔細通覽全卷,又可以發(fā)現(xiàn),此圖是多次的高遠、深遠視點的疊加組合,并被俯視角度的平遠包容在一起。觀者的視點是在高處,俯覽遠方,視野開闊,群山像是浸于碧波萬頃的大江之中,又像是飄浮在宇宙的空間中,的確印證了中國山水畫咫尺千里的偉大與神秘!
在中國畫中,一般水面和天空都以空白的方式處理,這符合一般概念中以虛當(dāng)實、計白當(dāng)黑的中國畫傳統(tǒng)理念??墒沁@樣的手法是在元代以后開始出現(xiàn)的,宋代的山水畫對于天空、水面的空間處理有著豐富的手段。
《千里江山圖》中的水面,畫家以精煉的墨線勾勒出水波,近處緊密,遠處稀疏,這種畫水的技法稱之為“網(wǎng)巾法”,就像編織漁網(wǎng)的細線一樣密集。隨后以綠色平涂,再做多次復(fù)染,出現(xiàn)了一片浩蕩的江水。
再看此畫的天空,是淡藍色的,由上而下,由濃到淡的過渡,這樣漸變的顏色讓人感覺到了光影的效果,又像是群山背后投射了追光燈,山體頓時從背后亮了起來,加之正面的青綠亮彩,一前一后的光彩讓千里江山出現(xiàn)了舞臺般的視覺美感。這樣的天空渲染是前代畫家所少有的,王希孟畫出了山川的遼闊,空氣的流動,更有了日照千山的輝煌。
指導(dǎo)王希孟完成此圖的宋徽宗自畫像。
通過對《千里江山圖》的解讀,值得思考一個問題——怎樣才算是一幅好的山水畫?我認為,山水畫作品應(yīng)該要有宇宙感。
古人說,“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上下四方,應(yīng)該指的是空間,古往今來,指的就是時間,能將無限的時空凝聚在一起就是一幅具有宇宙感的山水畫。
王希孟年18歲,且不論其畫藝是否完全成熟,就以此圖的鴻篇巨制與氣貫長虹的時空表達,足以顯現(xiàn)他是一位天才少年!也許是體力與精力的極度透支,他繪成此圖后不久便不幸抱憾辭世了。然而,他在世間的畫跡,僅此《千里江山圖》一幅,也已經(jīng)帶給我們無盡的震撼和感嘆,這幅千古絕唱也將永遠留在中國畫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