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雄軍 李超
摘 要:城子古村將軍第,是西南地區(qū)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典型建筑個案,具有豐富的西南建筑與人居環(huán)境文化內涵。文章從多元建筑文化融合視角,對該建筑進行了實考,結合建造的年代背景及多元建筑文化形成的原因,歸納出其融合了漢族府第式、壯族干欄式、彝族土掌房三種建筑文化語言,并系統(tǒng)解析三種建筑文化特征在將軍第的具體融合狀態(tài)體現(xiàn)。
關鍵詞:城子古村將軍第;多元文化融合;府第式建筑;平欄式建筑;土掌房
將軍第所在的城子古村,位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永寧鄉(xiāng)。紅河州是全國唯一以哈尼族、彝族為主體民族的自治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shù)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shù)民族人口,少數(shù)民族占紅河州總人口的60%,人口超過10萬人的有彝族、哈尼族、苗族、傣族、壯族。2016年,瀘西縣有世居漢族、彝族、回族、傣族、壯族、苗族6種民族。清代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大量漢族移民從各地遷來,與彝族原住民共居城子村,終于形成今天城子村彝漢共居、文化相通的獨特格局,2013年城子村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
一、將軍第建筑群概述
將軍第建筑群位于瀘西縣城子古村中部,半山腰一高臺位置,是清代咸豐年間的將軍府第。將軍名叫李德魁,字鼎齋,清朝咸豐、同治年間人,據(jù)民國《瀘西縣志》載:“李德魁,縣南區(qū)沙人寨人?!币蚱滠姽︼@赫,獲朝廷“銳勇巴圖魯”封號,所住居宅稱“將軍第”。城子村地處彝族聚居區(qū),全村完整地保留了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統(tǒng)、冬暖夏涼、造型獨特、結實耐用的土掌房建筑群。隨著時代的變遷,土掌房的結構樣式也在不斷地完善,到了元代,城子古村開始出現(xiàn)二層樓房,建筑風格上既保持了土掌房平頂?shù)奶攸c,又融合了漢族的建筑藝術,同時還體現(xiàn)出了一定的干欄式建筑的農(nóng)耕文化特點,逐漸形成了多元獨特的建筑風格。城子古村的將軍第自然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必然會反映到其建筑上,將軍第為全村規(guī)模最大的土掌房,因而,具有較高的實物史料與學術研究價值。筆者于2018年11月專門對其進行了實地考察,從多元建筑文化融合的視角解析研究。
二、與漢族府第式建筑文化的融合
《漢書·王莽傳上》:“自四輔、三公有事府第,皆用傳?!薄秹袅讳洝なa補未仕官人赴銓》:“臨安輦轂之下,中榜多是府第子弟。”由此可見,民間府第建筑多為貴族、官僚的住宅,將軍第為將軍的府邸、住宅。
漢族府第式建筑的空間形制:將軍第布局融合了漢族府第建筑規(guī)制,沿中軸線由一大一小兩個院落構成建筑群。院落式建筑是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建筑類型 ,故在中國與西方,院落式建筑都是建筑師樂于運用的形式 ,但由于不同的地域因素,院落式建筑呈現(xiàn)出迥異的風格。將軍第為典型的漢族府第式建筑,主體為“三間兩耳一天井”式的兩層樓房,坐東朝西,建筑占地面積較大,設一建筑群入口門樓,主樓一層內部空間上為“一明兩暗”式布局,內部空間中間為堂,兩側分為四個臥室,一側兩室,主樓外部設置有樓梯可上樓。將軍第建筑適應當?shù)氐臍夂?、地理條件,以及中原府第建筑特征,左右兩側設廂房,廂房做臥室與廚房,形成外封閉、內開敞的平面布局。內院的布置使建筑具有通風、采光、換氣、排水的功能,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中原院落“四水歸堂”的排水智慧。一層屋頂做青瓦斜坡屋頂,與二層泥土平頂相互協(xié)調,更顯將軍第建筑的氣派與威嚴。
漢族文化的建筑裝飾語匯:將軍第的建筑裝飾手法表現(xiàn)出中原府第式建筑的氣派與尺度感。漢族建筑的裝飾藝術手法與紋飾在將軍第建筑中的運用,使得將軍第門楣高大、飛檐翹角、結構縝密,具有漢族細膩剔透的雕鏤風格。將軍第的大門前設多級石臺階,兩側設方門柱,面刷白漆,門柱下部用石方料,柱底石料立面上刻有精美浮雕、象征吉祥意義的裝飾圖案,門頭以中原傳統(tǒng)斗拱銜接,層層遞進。飛檐翹角,其上雕刻精細,使用了瓦當對屋檐進行收口與裝飾,瓦當上雕有仙鶴紋樣,大門屋檐因兩端翹角形成弧形屋檐,門頭用了多重斗拱,正中懸掛“將軍第”牌匾,大氣威嚴。廳堂梁架等地方飾有彩繪,彩繪的內容則以山水、人物為主,表現(xiàn)的題材多為富貴吉祥的主題內容。建筑內部的梁架、瓜柱、門當以及窗戶門扇等位置,都雕刻有精美的雕飾。石雕作為裝飾藝術的一種,主要運用在石柱礎、石柱等位置,整個建筑大氣雄偉。
無論從建筑的空間格局還是裝飾審美特征來說,將軍第都透露著漢族府第式建筑文化特征。
三、與壯族干欄式建筑文化的融合
城子古村所處的瀘西縣有6個世居民族,其中就有壯族。干欄式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類型,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高出地面的房屋,古時流行于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區(qū)。
干欄式建筑結構:城子古村將軍第,融合了壯族干欄式建筑的稻作文化特征。因城子村地處壯族主要聚居區(qū)之一的紅河州,壯族的代表性建筑干欄式民居早為學界廣泛認可。它是壯族及其先民在長期的社會勞動生活中所創(chuàng)造,并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改進和積淀而形成的,在時代的風雨洗禮中得到證明,故而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適應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和氣候條件,以發(fā)展稻作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基礎,在歷史的動蕩中世代傳承下來。將軍第部分一層以原始木材用穿斗式的建造手法架空。傳統(tǒng)的干欄式建筑分為上下兩層或三層,下層為架空層,用以堆放雜物和飼養(yǎng)牲畜,上層為居住層,實現(xiàn)了建筑結構形式與地理環(huán)境的巧妙結合。
干欄式建筑材料:干欄式建筑的用材特征,將軍第底層的架空用當?shù)厥淖鳛槭A,將木柱置于石礎之上,負一樓還設有可人行的廊道,用土泥磚砌成墻體,與木結構框架進行有效連接,部分地方加石砌塊墻體進行防水。這樣的做法,保護了立柱少受地面潮濕水汽的侵蝕,同時也減少了蟲蟻對立柱的損害,因西南地區(qū)常年濕熱,使用鄉(xiāng)土生態(tài)性材料能提升居住場所的環(huán)境舒適度,因而該建筑能保存至今。
干欄式建筑功能:干欄式架空層在西南地區(qū)傳統(tǒng)畜牧以及儲物功能上起著重要作用,將軍第的廚房設置在大門左側,同時一層架空,實現(xiàn)了廊道的功能,也滿足了養(yǎng)殖牲畜的功能,廚房的架空層與飼養(yǎng)功能的結合,方便了廚房廢棄食材對牲畜的喂食。曬臺功能在建筑中有明顯的體現(xiàn),曬臺從廂房的屋頂一直延續(xù)到主樓的屋頂,既是休閑空間也是勞動空間。城子古村將軍第一層的架空層的面積相對較大,在畜牧養(yǎng)殖功能上可以實現(xiàn)差異性的飼養(yǎng),同時在功能上也實現(xiàn)了架空層融合廊道的功能。壯族干欄式建筑的基本功能在這個建筑中得到了融合,體現(xiàn)了獨特的干欄式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