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舒梅
廣東省梅州市第二中醫(yī)醫(yī)院超聲科,廣東梅州 514011
子宮全切術能夠直接影響患者盆腔解剖結構,弱化其支撐功能,并誘發(fā)包括尿失禁、肛門實景、盆腔內容物脫垂在內的一系列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這一觀點已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同[1]。近年來,子宮全切術術后并發(fā)癥對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這一矛盾問題已伴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益突出,也成為研究熱點。而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是可逆的癥狀,若患者得到及時而有效的醫(yī)療干預,絕大部分的盆底功能障礙可以恢復[2]。故探尋對該類患者的有效干預措施和療效評估手段尤為重要[3]。故本研究選取2016年7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子宮全切術患者,以探討子宮全切術后早期盆底康復治療中的應用盆底超聲的效果價值。結果令人滿意,現報道如下。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盆底肌收縮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盆底肌收縮情況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t=10.923,P=0.000;②t=6.973,P=0.038;③t=3.012,P=0.125;④t=0.241,P=0.682
組別 n 盆底肌收縮壓力(cm H2O) 盆底肌收縮持續(xù)時間(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30.24±2.23 39.94±1.53① 7.72±0.82 9.97±1.15②對照組 60 31.02±2.02 33.05±1.05③ 7.59±0.45 8.12±1.43④t-2.008 28.761 1.076 7.809 P 0.184 0.000 0.374 0.031
選取2016年7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子宮全切術患者,年齡22~52歲,平均(35.4±9.4)歲。患者原發(fā)疾病分為73例子宮肌瘤,31例子宮腺肌瘤和16例子宮內膜輕度非典型增生。納入標準:(1)術后無化療或放療史;(2)術前無盆底手術史或盆底功能障礙;(3)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者;(2)合并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者;(3)有泌尿手術史者;(4)無法配合治療者。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60例)與觀察組(6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觀察組平均年齡(36.3±7.8)歲,38例子宮肌瘤,16例子宮腺肌瘤和8例子宮內膜輕度非典型增生,平均病程(20.4±0.8)d。對照組平均年齡(34.5±10.4)歲,35例子宮肌瘤,15例子宮腺肌瘤和8例子宮內膜輕度非典型增生,平均病程(20.7±0.5)d。
1.2.1 早期盆腔康復治療 對照組患者僅接受常規(guī)對癥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早期盆腔康復治療,具體為:使用DJZ2A、B低頻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購自河北君物醫(yī)療設備有限責任公司,型號:LM-4000A)連接探頭一端,將另一端肌電位探頭置入患者陰道,并分別對Ⅰ類和Ⅱ類肌纖維進行肌力情況檢測和訓練,每次30min,每日2次,14次(7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1.2.2 盆底超聲檢查 盆底超聲(GEE8,E10)檢查由2名經驗豐富的超聲科醫(yī)生共同進行,兩者意見一致方可確認。囑患者檢查前排空大便,膀胱適度充盈,確保其容量小于50mL。檢查時患者取截石位,將避孕套套入腔內探頭,將探頭置入患者陰道,使用經陰道二維超聲探查患者前盆腔情況,使用三維和四維超聲技術對患者前盆腔軸面情況進行觀察。獲取平面成像與動態(tài)圖像,并進行數據后處理。
采用SPSS16.0軟件包對本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驗證數據正態(tài)分布性,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接受不同治療干預前,兩組患者盆底肌收縮壓力和盆底肌收縮持續(xù)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接受不同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盆底肌收縮壓力和盆底肌收縮持續(xù)時間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P<0.05),進一步組間比較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盆底肌收縮壓力和盆底肌收縮持續(xù)時間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術后接受不同治療干預前,兩組患者BSD與BND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接受不同治療后,觀察組患者BSD與BND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P<0.05),進一步組間比較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BSD與BND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2。
分別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盆底肌收縮情況相關指標(盆底肌收縮壓力與盆底肌收縮持續(xù)時間)。同時測量患者膀胱頸至恥骨聯合下緣垂直距離(BSD)以及患者靜息狀態(tài)下valsalva動作膀胱頸相對恥骨聯合下緣位移(BND)。進行對比分析。
表2 兩組患者BSD與BND水平比較(±s,mm)
表2 兩組患者BSD與BND水平比較(±s,mm)
注:與 本 組 治 療 前 比 較,①t=11.752,P=0.000;②t=25.543,P=0.038;③t=2.041,P=0.181;④t=12.042,P=0.000
組別 n BSD BND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22.14±2.0229.04±1.03① 25.21±2.9412.95±1.08②對照組 60 21.93±1.6824.05±1.21③ 25.06±2.0517.95±1.85④t 0.619 24.325 0.324 -18.079 P 0.424 0.000 0.683 0.000
作為婦科臨床常用的手術類型之一,子宮全切術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傷患者盆底組織,甚至誘發(fā)相關盆底功能障礙[4]。女性盆底組織包括腹膜、盆膈、盆內筋膜、尿生殖膈、肛門外括約肌等諸多結構,發(fā)生盆底功能障礙可導致包括壓力性尿失禁或盆腔器官脫垂在內的一系列疾病[5]。有文獻報道稱,手術和分娩是導致盆底功能障礙的兩大主要原因,其中,子宮全切術又是最常致盆底功能障礙的婦科手術術式,且術后遠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居高不下[6]。國外有學者研究認為,氣功全切術患者術后出現盆腔器官脫垂等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比例高達70%[7]。故對該類患者進行行之有效的康復治療,并使用合理的手段檢查和評估療效,對于改善該類患者的預后尤為重要。
有報道稱,盆底功能訓練能夠顯著提升子宮全切術患者的盆底組織彈性和柔軟度,尤其是對于盆底組織柔軟的患者,僅需要短時間的針對性盆底肌肉訓練即可提升盆底肌肉功能,改善患者預后[8]。還有學者認為,對于盆底功能障礙患者,若術后晚期開始相關康復治療,則會因患者部分盆底組織逐漸機化而錯失理想康復時機,降低康復治療效果[9]。故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取早期(術后3~12個月)盆底康復治療。
目前,CT、MRI和超聲檢查均是盆底結構檢查的常用影像學方法,但CT常因輻射性而不被廣泛接受,MRI盡管分辨率高但檢查時間長,費用高[10]。而超聲具有無輻射、無創(chuàng)、操作簡便、重復性高等優(yōu)點。此外,盆底超聲還可以有效避免經腹超聲易受脂肪、腸道影響,經陰道超聲易改變盆底、影響結果等弊端[11-14]。有觀點認為,子宮全切術患者術后盆底功能障礙會因疾病嚴重程度和手術操作情況而程度不一,而盆底超聲作為一種簡便、無創(chuàng)的檢查手段,可以較為準確地判斷患者盆底結構異常和功能障礙,并為進一步的康復治療提供依據[15]。故本研究選取盆底超聲對早期盆底康復治療效果進行評估,結果顯示,盆底超聲檢查時二維超聲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應患者盆底結構矢狀面,而三維成像則可以對盆底變化進行動態(tài)反應,且圖像更加清晰直觀,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16]。
綜上所述,經盆底超聲證實,子宮全切術患者接受早期盆底康復治療有利于患者盆底肌肉功能的恢復。且盆底超聲能夠清晰顯示患者盆底結構相互關系和走向,利于了解患者病情,為患者制定進一步診療措施,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