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矛鋒 簡汝堃 劉春花
廣東同江醫(yī)院腎內(nèi)科,廣東佛山 528300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往往因透析期間鐵元素攝入不足、營養(yǎng)物質(zhì)吸收利用減少、部分血液殘留透析器與管路、頻繁化驗采血或腸道失血等原因?qū)е聶C體處于鐵缺乏狀態(tài)與促紅細胞生成素不足狀態(tài),產(chǎn)生腎性貧血,影響患者生存質(zhì)量與生活質(zhì)量[1-2]。目前臨床已證實補充外源性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可糾正患者腎性貧血,但其不同用量得到的療效與引發(fā)的不良反應存在差異,有報道顯示,已糾正腎性貧血的用藥劑量仍可增加患者死亡風險,而大劑量用藥尚缺乏臨床經(jīng)驗[3-5]。本文觀察大劑量EPO治療血液透析患者腎性貧血的效果,為臨床用藥治療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腎內(nèi)科2015年3月~2018年3月行血液透析的11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于我院規(guī)律透析>3個月(2~3次/周,每次4h)者;病情穩(wěn)定且透析充分者;血紅蛋白(Hb)含量≤100g/L或紅細胞壓積(Hct)水平≤27%者;血清鐵蛋白(SF)水平<200μL,轉(zhuǎn)鐵蛋白飽和度(TSAT)<20%者;C反應蛋白(CRP)含量<15mg/L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入組前1月內(nèi)有輸血經(jīng)歷或2月內(nèi)曾應用胃腸外鐵劑者;嚴重營養(yǎng)不良者;繼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者;心力衰竭者;研究所用藥物禁忌證者。研究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平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對應性別(男 /女)為 [(32/25)和(29/28),χ2=0.317,P> 0.05],年齡為 [34~ 70(51.68±10.59)歲和32~ 68(50.84±10.35)歲,t=0.428,P > 0.05],透析時間為[5~60(46.24±9.48)個月和5~64(46.37±10.16)個月,t=0.071,P > 0.05],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予常規(guī)降壓與補充鈣、葉酸、維生素B12、鐵劑等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chǔ)上予大劑量EPO治療,皮下注射1萬U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rhuEPO,沈陽三生制藥有限責任公司,S20010001,10000IU/支),每周1次,若患者期間Hb水平達110g/L,則可減少注射量為6000U,維持使用。兩組均治療8周。
治療前后采血檢測患者Hb、Hct、葉酸、血清鐵(SI)、TSAT、SF水平,同時記錄治療期間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21.0軟件,貧血指標、鐵代謝指標與葉酸水平以(±s)表示,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性分布與方差齊性則采用t檢驗比較;不良反應情況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兩組Hb、Hct、葉酸水平均顯著升高(P<0.05),且觀察組升高幅度更大(P<0.05)。見表1。
表1 兩組貧血指標與葉酸水平比較(n=57,±s)
表1 兩組貧血指標與葉酸水平比較(n=57,±s)
組別 時間 Hb(g/L) Hct(%) 葉酸(nmol/L)對照組 治療前 72.27±8.41 24.06±0.36 3.28±1.48治療后 78.54±11.68 27.84±0.46 8.37±3.53 t 4.712 69.606 15.341 P 0.000 0.000 0.000觀察組 治療前 71.34±7.52 23.92±0.43 3.76±1.57治療后 92.36±16.29 31.78±0.85 10.18±3.82 t 13.330 92.721 17.985 P 0.000 0.000 0.000 t組間治療前比較 0.622 1.885 1.680 P組間治療前比較 0.535 0.062 0.096 t組間治療后比較 5.205 30.778 2.627 P組間治療后比較 0.000 0.000 0.009
治療后,兩組SI、TSAT、SF水平均顯著升高(P<0.05),且觀察組升高幅度更大(P<0.05)。見表2。
表2 兩組鐵代謝指標比較(n=57,±s)
表2 兩組鐵代謝指標比較(n=57,±s)
組別 時間 SI(μmol/L) TSAT(%) SF(μg/L)對照組 治療前 7.23±3.39 17.34±6.87 127.88±20.32治療后 9.92±3.86 24.39±7.42 164.68±32.17 t 5.602 7.449 10.586 P 0.000 0.000 0.000觀察組 治療前 6.98±3.26 18.16±7.46 125.43±16.85治療后 12.43±6.22 31.28±8.31 182.57±47.32 t 8.681 12.562 13.445 P 0.000 0.000 0.000 t組間治療前比較 0.374 0.610 0.701 P組間治療前比較 0.709 0.543 0.485 t組間治療后比較 2.589 4.669 2.360 P組間治療后比較 0.011 0.000 0.020
兩組患者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對照組出現(xiàn)血壓升高2例、嘔吐1例、頭痛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01(4/57),研究組出現(xiàn)血壓升高4例、頭痛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77%(5/57),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26,P=0.728)。
現(xiàn)代臨床研究顯示,EPO不足、葉酸與鐵攝入不足、腎功能下降是引發(fā)血液透析患者出現(xiàn)腎性貧血的主要因素,葉酸與鐵元素均對機體造血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腎臟EPO分泌不足也會妨礙人體造血機能與鐵利用,產(chǎn)生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隨著病情發(fā)展至并發(fā)缺鐵,則形成小細胞低色素貧血[6-8]。因而臨床治療血液透析患者腎性貧血除補充鐵、各類維生素等造血原料外,針對性補充EPO更為關(guān)鍵,而以往臨床多采用小劑量如3000U/次,每周2~3次的EPO進行治療,近年來出現(xiàn)大劑量EPO規(guī)格上市,腎性貧血患者開始接受大劑量EPO治療,但目前對EPO在使用劑量、使用頻率與治療時間等問題上仍存在較大爭議[9-11]。在此基礎(chǔ)上,本文選擇大劑量EPO(1萬U)治療血液透析患者腎性貧血,發(fā)現(xiàn)在鐵劑與血液透析充分滿足條件下,使用大劑量EPO后,其反應性改善,鐵代謝水平與葉酸水平提高,可有效改糾正者機體貧血狀態(tài),而無顯著不良反應。EPO是由腎臟皮質(zhì)與外髓部分小管纖維母細胞產(chǎn)生的內(nèi)分泌激素,可于肝臟與腦脊液中檢測到少量EPO的mRNA,EPO自腎臟產(chǎn)生后通過血液循環(huán)促進集落形成單位的增值與分化,使原紅細胞向紅細胞前體、網(wǎng)狀紅細胞、原紅細胞分化,最后生成紅細胞,維持和促進機體正常紅細胞代謝;此外,EPO還可作為旁分泌激素與自分泌激素,可由腦細胞生成后供本身使用[12-13]。通過補充外源性EPO可增加腎性貧血患者體內(nèi)紅細胞數(shù)量,進而改善貧血狀態(tài);但也有臨床發(fā)現(xiàn)EPO抵抗的情況,因鐵動員不足與鐵利用障礙產(chǎn)生EPO反應性影響,隨著EPO用藥量逐漸增加,鐵消耗增加,當使用高劑量EPO時藥物不良反應增加[14]。但本文研究中,觀察組以大劑量EPO治療血液透析患者腎性貧血后,其貧血指標、葉酸水平與鐵代謝指標均維持在較為理想水平,雖增加了不良反應,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應用大劑量EPO有助于進一步糾正血液透析患者腎性貧血狀態(tài),在鐵劑、葉酸等造血原料充足情況下降低EPO抵抗,提高其反應性,促進患者造血功能恢復,與田大成等[15]針對70例血液透析腎性貧血患者分別應用3000U EPO與10000U EPO治療,發(fā)現(xiàn)10000U的大劑量EPO改善患者貧血狀態(tài)臨床療效更為顯著的結(jié)論一致。
綜上所述,大劑量EPO治療血液透析患者腎性貧血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