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恒 鞏杰
在2017年的中國電影海外傳播調研報告中,電影成為受訪者在本土了解中國信息的主要媒介,其綜合評價排名第一,超越網站資訊和社交網絡、電視、書籍、報紙雜志等媒介。[1]由此可見,電影已經成為國家形象建構和文化輸出的主要途徑。而伴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倡議的提出,中國文化的對外交流已被提升至國家戰(zhàn)略層面。中國電影作為承載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主要媒介,是實現(xiàn)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和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相比過去六年絲綢之路經濟帶硬件建設方面的巨大成就,中國電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傳播及其影響就顯得相形見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以電影為代表的文化軟實力的對外傳播需要一定時間的浸潤和接受;另一方面則是中國電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傳播空間的建設尚未完善。因此,通過分析中國電影對外傳播的現(xiàn)狀及問題,嘗試提出中國電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空間的建構策略與方式。
一、中國電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空間的建構現(xiàn)狀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電影正在成為我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進行區(qū)域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我國的優(yōu)秀電影作品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對外傳播機會。
中國在境外的文化機構是中國電影對外傳播的重要組織,其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傳播已取得一定的進展。作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主要平臺的孔子學院,其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和加強。中國文化中心和中國書店的建設也開始起步。2016年7月,在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進口管理司的支持下,俄羅斯尚斯國際出版集團和浙江出版聯(lián)合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的書店在莫斯科著名的文化街阿爾巴特大街開業(yè),這也是俄羅斯的第一家中國書店。其他沿線國家則是在本土書店的基礎上合作建設的“中國書架”,2018年尚斯國際出版集團開始與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家的本土書店合作開設“中國書架”。
這些海外的文化組織和機構,在大力傳播中國文化的同時,也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展播中國電影,使中國電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開始傳播,也受到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民眾的贊許與認同。中國電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傳播,目前主要依托于政府和電影機構組織的非營利性交流活動,其中以我國政府或電影機構主導的“中國電影展”和海外機構主辦的國際電影節(jié)中的“中國單元”為主。
近年來,我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電影交流活動逐步增多。2015年,俄羅斯通過中俄互辦電影節(jié)的方式,在莫斯科和加里寧格勒兩地舉辦“中國電影節(jié)”,展映《鐘馗伏魔:雪妖魔靈》《繡春刀》《推拿》《狼圖騰》《智取威虎山》《諾日吉瑪》和《觸不可及》等8部中國影片,受到了俄羅斯民眾的熱烈歡迎。此后俄羅斯每年都會在多座城市舉辦“中國電影節(jié)”,并展映大量中國電影作品。2016年展映的影片有《絕地逃亡》《臥虎藏龍之青冥寶劍》《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狼圖騰》,2017年展映的影片有《山河故人》《老炮兒》《解救吾先生》《刺客聶隱娘》,2019年展映的影片有《流浪地球》《長城》《功夫瑜伽》《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非凡任務》等。與此同時,2017年哈薩克斯坦“中國電影展”也相繼開幕,展映了《功夫瑜伽》《真愛》《狼圖騰》《伊犁河》《滾蛋吧,腫瘤君》《鮮花》等6部中國影片。同年,在土耳其舉辦的“相約伊斯坦布爾”國際電影節(jié)中設立“聚焦中國”單元,展映了《不成問題的問題》《嘉年華》《愛的替身》《一人一城》等11部中國影片,并登陸伊斯坦布爾各大影院。
除我國政府和電影機構主導的非營利性的電影展交流活動之外,商業(yè)化的電影公司也開始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發(fā)行我國電影,其主要包括兩種方式。一是以合拍片的形式在海外的發(fā)行。主要有2015年中國與印度合拍的《功夫瑜伽》,2017年中國與土耳其合拍的《神奇時刻》,2017年中國與俄羅斯合拍的《戰(zhàn)斗民族養(yǎng)成記》,2019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合拍的《音樂家》等影片。二是我國獨立制作電影在海外的發(fā)行。2019年2月,由捷成華視網聚獨家海外發(fā)行的喜劇電影《快把我哥帶走》在土耳其的安卡拉、伊斯坦布爾等近10個城市的各大院線上映。這次大規(guī)模的上映是突破性的,也是歷史性的,標志著我國電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對外傳播步入產業(yè)化發(fā)展的新階段。
此外,在“中國電影周”活動舉辦的熱潮下,中國藝術電影在俄羅斯也獲得展映的機會。2019年3月,首屆中國當代電影節(jié)在俄羅斯圣彼得堡、莫斯科和新西伯利亞開幕,《江湖兒女》《北方一片蒼茫》《追蹤》《肋骨》《大象席地而坐》《撞死了一只羊》等多部中國電影獲得在俄羅斯院線上映的機會。
綜合來看,中國電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空間的建構,主要通過在地的中國文化機構建構的傳播空間,通過舉辦電影周、電影節(jié)和電影展映等方式有效地傳播中國電影。但同時也能看出,與歐美國家的電影對外傳播模式相比,中國電影的對外傳播主要是在國家和文化層面,而非在注重經濟和市場的產業(yè)化層面進行。中國電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傳播空間仍需大力拓展,尤其是對于市場空間的拓展。
二、中國電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空間的建構問題
伴隨著國家間的交流合作逐漸增多,中國電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傳播及影響力有所提升,但總的來看,其效果仍然不夠突出。究其原因,中國電影在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市場互動中存在著無法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業(yè)已成為中國電影對外傳播的主要障礙。
一是地域困境。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除卻中國過去與其建立的古代絲綢之路的互通交流外,近現(xiàn)代的互通交流在西方歐美國家崛起的背景下化為泡影。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大部分地處亞歐大陸交界處,歷來都是大國之間的博弈之地,這一區(qū)域的國家也因此經常陷于戰(zhàn)亂之中。而中亞地區(qū)的國家則是伴隨著蘇聯(lián)解體而獨立的,并且其在獨立之后因為自身豐富的油氣資源成為俄羅斯與歐美等西方國家爭相控制的對象。俄羅斯因天然地理優(yōu)勢一直對中亞地區(qū)有著一定的掌控能力;但近年來,歐美等西方國家為了在戰(zhàn)略上擠壓俄羅斯的勢力,也開始介入中亞地區(qū)。另外,中國又因為自身西部區(qū)域經濟不夠發(fā)達,無法在天然的地域環(huán)境上影響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因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復雜的地域環(huán)境加上俄羅斯與歐美等西方國家在此的博弈,就對中國電影在這一區(qū)域的傳播造成了巨大的阻礙。
二是文化困境。文化差異是電影對外傳播的最主要困境,尤其是在以宗教為主導的中亞地區(qū),其復雜的宗教環(huán)境、政治制度和文化習俗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中國電影的傳播。一方面,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中亞地區(qū)都是受蘇聯(lián)的控制,其在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都受制于蘇聯(lián)的影響。而在蘇聯(lián)解體之后,又受到歐美等西方國家的西式價值觀的影響;在這一區(qū)域出現(xiàn)了多種價值觀碰撞的局面,從而產生了復雜的文化環(huán)境。另一方面,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不同的區(qū)域,受到不同宗教的影響。在西亞地區(qū),主要以伊斯蘭教為主,不同國家之間的伊斯蘭教,因為文化不同的緣故經常引發(fā)沖突,導致區(qū)域國家之間的文化相互排斥。在中亞地區(qū),大約有130多個不同的民族,民族之間因為長期的地域限制,文化交流相對有限。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界限被打破,各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空間被壓縮,出現(xiàn)了區(qū)域之間不同文化觀的激烈碰撞和交鋒。在這種情況下,代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中國電影的傳播勢必會遭遇不同文化的抵抗。
三是產業(yè)困境。中國電影海外傳播的產業(yè)化發(fā)展模式尚不完善,缺乏專門的區(qū)域性海外發(fā)行公司。目前來說,中國電影在歐美市場的發(fā)行主要依靠于歐美影業(yè)集團以及北美的華獅和Well Go USA等獨立發(fā)行公司。如中國電影海外票房排行第一的《木乃伊3:龍帝之夢》和排行第四的《長城》,均為環(huán)球影業(yè)參與制作和發(fā)行的合拍片。而反觀中國電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傳播現(xiàn)狀,絕大部分只能依靠于政府和機構主導的交流活動,即使有像捷成華視網聚這樣的公司在土耳其發(fā)行了中國的電影,但其范圍與規(guī)模仍然不足以滿足現(xiàn)今中國電影對外傳播的需要。另外,中國電影在此區(qū)域的傳播還面臨著受眾市場的問題。以哈薩克斯坦為例,美國電影在哈薩克斯坦的放映量占哈全年電影總量的42.2%,有的國家甚至能達到60%。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電影市場,有接近一半已經被美國等其他國家所占據。
中國電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傳播如何突破現(xiàn)有的困境,步入新的發(fā)展階段,不僅是本土電影制作上的考量,更多地要站在“他者”的角度下進行“在地化”傳播和突破,構建一個完善的中國電影對外傳播的空間體系。
三、中國電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空間的建構策略
美國傳播學者詹姆斯·凱瑞在《作為文化的傳播》一書中曾說:“傳播首先是一個訊息得以在空間傳遞和發(fā)布的過程,其后便是建構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盵2]中國電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傳播,首要的便是對承載傳播信息的空間所進行的建構。
中國電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空間的建構,需要以中國文化的傳播為根基,提升中國電影的制作水準,然后逐步打通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傳播渠道。因此,結合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地域特性與中國電影海外傳播的現(xiàn)狀及問題,本文提出從文化空間、影像制作、傳播渠道三個方面去完善中國電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空間的建構。
(一)文化空間的建構:中國電影對外傳播的基礎
文化空間本原的含義,或者說“泛文化空間”的含義是指“一個具有文化意義或性質的物理空間、場所、地點”[3]。因此,本文所提出的文化傳播空間的內涵正是融合了“文化空間”的本原意義與跨文化傳播的含義,旨在表述中國文化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所進行的傳播,也即“在地”傳播空間的建構。
電影作為文化軟實力的一部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對于中國電影興趣低下或者沒有興趣,說明中國文化在這些國家的影響力遠遠不足。如果要提高中國電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傳播影響力,首要解決的問題則是中國文化對外影響力的提升,也即本文所提的文化空間的建構。
建構文化空間,首要的是對以孔子學院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傳播機構的建設。孔子學院是我國在借鑒歐洲等國語言傳播經驗、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為訴求的海外非營利性機構,并在十余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規(guī)模和體系。“孔子學院的宗旨正是幫助世界各國人民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促進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友好關系”。[4]因此,孔子學院的發(fā)展勢必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空間生態(tài)建構的重要一部分。目前,我國對孔子學院的建設,一方面需要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合理布局,形成多樣化、多層次的發(fā)展結構;不僅要提供語言的學習,更要多組織有關中國文化的交流活動,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另一方面要加大本土化的師資力量,多吸收當?shù)鼐h語的優(yōu)秀人才,提高教學質量;還要在教材的選用上,考慮到本土的文化、宗教、政治等因素??鬃訉W院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化交流機構,從多個方面對孔子學院的建設,是加強文化空間建構的重要措施。
建構文化空間,還要加強中國文藝作品的傳播空間建設。文藝作品的傳播同樣需要獨立的文化空間的存在,如中國書店、中國文化中心等實體空間。目前看來,中國書店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建設剛剛起步,在和國外本土化書店合作建設“中國書架”的同時,需要國內的企業(yè)大力拓展國外市場,在國外開設獨立的中國書店;并加強中國文學作品的翻譯,爭取做到覆蓋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每一種語言。另外,關于中國文化中心的建設方面,對于沒有的國家要加大建設力度;對于已有的國家要以大型展覽為主,結合講座、論壇、互動性體驗等形式;既要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也要加強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產品的展示。
中國文化的跨國傳播是中國電影對外傳播的基礎,因此在關注中國電影對外傳播的問題時,首要關注的應該是文化傳播空間的建構,具體措施則是加強具體傳播機構的建設,如上文所提的孔子學院、中國書店、中國文化中心等機構。而除了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作為一個跨文化傳播的整體進行建構之外,也應考慮到不同國家、不同宗教、不同政體之間的差異性,從而更好地建構中國文化的傳播空間。
(二)影像制作空間的建構:中國電影對外傳播的內容
相較于前者的外部傳播空間的建構,面向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的中國電影中影像制作空間的建構,則是關乎電影敘事和影像拍攝的問題。但同時電影的制作和生產并不是自我封閉的,它是在受到外界各種環(huán)境因素影響下共同形成和建構的。
首先,在電影敘事空間的建構方面,主要是關注電影題材的選擇。中國電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傳播過程中,一方面要緊扣絲綢之路相關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用鮮活的故事激發(fā)曾經深厚的歷史淵源,從而串聯(lián)起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共同文化記憶。諸如《天將雄獅》《愛在零維度》《路遙歸夢》等電影講述了中國人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人所發(fā)生的各種傳奇、愛情故事。另一方面在融入“中國故事”精神內核的同時,要加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建構,要以全人類共通的愛恨情仇為創(chuàng)作理念;只有這樣,中國電影才能更好地獲得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民眾的認同。例如《大唐玄奘》講述了歷史上一位傳奇高僧為求取真經不遠萬里遠赴西域的故事,影片雖然呈現(xiàn)的是一位中國高僧求取真經的故事,但是其中所傳達出來的,對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品格卻是全人類所共有的,也為全人類所共同感受。再如曾在2017年的美國電影市場展上,“成為國產電影海外發(fā)行的黑馬,60多個國家的電影發(fā)行商簽訂這部影片的版權售賣及50%分賬發(fā)行合同,銷售總額突破600萬美元的電影——《中國推銷員》”[5],講述的則是一名普通的中國技術員遠赴非洲,依靠自身的勇氣和智慧獲得訂單的故事。這樣的故事之所以獲得這么多國家的關注,主要在于其傳達的是全人類共通的合作、勇氣和堅持夢想的精神內涵。
其次,中國電影在制作過程中要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電影機構進行全面合作,更多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取景拍攝。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電影傳播中,中國電影產業(yè)相對來說優(yōu)于這些國家,因此這類合拍片大部分都是由中國企業(yè)進行主導。其中所呈現(xiàn)的雖然是“中國故事”,但電影影像則要側重選擇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進行拍攝。這樣的合拍片對于中國電影產業(yè)的海外發(fā)展是有益的,一方面可以通過電影中的本土風光吸引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民眾的觀看,為電影產業(yè)的發(fā)展帶來收益;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影像呈現(xiàn),消除電影傳播中的影像接受差異問題,使得當?shù)孛癖娫谟^看時更加具有代入感。如《大唐玄奘》《大鬧天竺》《功夫瑜伽》三部影片在拍攝的過程中均選擇在印度進行取景拍攝,三部電影均在不同程度上展現(xiàn)了印度的風俗民情,為影片在印度的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除了融入異國風光的合拍片之外,純粹的非絲綢之路題材的中國優(yōu)秀電影,同樣也是中國電影對外傳播中的重要力量。因為這類具備高度藝術化的電影作品更能代表中國電影的制作水準。例如第21屆上海電影節(jié)“一帶一路”電影周開幕片《柔情史》以及獲得上海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提名的《阿拉姜色》等影片,在藝術化的影像表達中,展現(xiàn)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對諾言的堅守。
總之,中國電影對外傳播的影像表達,一類以“中國故事”和“絲路風光”相融合的商業(yè)化的影像表達為主,另一類則以展現(xiàn)人類命運和困難的藝術化的影像表達為主。兩類影片都是中國電影對外傳播、拓展電影市場的重要支撐。
(三)傳播渠道的建構:中國電影對外傳播的途徑
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所作的《中國電影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區(qū)域的傳播與接受效果》報告中,顯示排名前三的電影觀看方式分別是:免費網站、DVD等碟片、免費電視頻道,排名后三的則是:付費網站、電影院、付費電視頻道。這一關于受訪者觀看中國電影的方式的調查,顯現(xiàn)出中國電影產業(yè)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生存狀態(tài)令人堪憂。因此,本文綜合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電影產業(yè)與歐美國家電影對外傳播的經驗,主要從三個方面加強電影傳播渠道的建構。
一是電影院線空間的建構。院線是電影產業(yè)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只有保證院線空間的暢通,才能保證中國電影對外傳播的產業(yè)效益。為此需要主動拓展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院線業(yè)務,占據市場主導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電影產業(yè)實力遠弱于我國,而我們所具有的制作經驗和產業(yè)資本,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倡議的支持下,對于我國電影的海外傳播是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的。因此,在院線空間的發(fā)展中,應以我國電影公司為主,建設絲綢之路院線聯(lián)盟,打通區(qū)域間國家電影產業(yè)的協(xié)同發(fā)展,以保障我國電影在這一區(qū)域的上映。
除了區(qū)域化、整體化的院線聯(lián)盟的成立之外,還要深入具體國家的電影院線產業(yè)之中,這點可以借鑒萬達影業(yè)在電影院線中的收購策略。至2017年,萬達已經完成了美國AMC、美國卡麥克、澳大利亞赫伊斯、歐洲歐典和北歐院線集團的并購,目前,累計擁有1470家影城、超過15000塊屏幕。如果這種并購或建設措施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電影產業(yè)中順利實行,將會成為我國電影對外傳播空間建構的重要基礎。
二是電影節(jié)對外交流空間的建構。在我國電影商業(yè)化產業(yè)改革之前,中國電影對外傳播的主要途徑是在歐洲三大電影節(jié)的傳播。如今世界各地的電影節(jié)仍然承擔了電影傳播和交易的重要角色,如戛納電影節(jié)一度被稱為世界“最大的電影交易市場”,約有超過70%的電影在此交易。除了電影節(jié)平臺的宣傳,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中國電影巡展”機制,需要在每年舉辦一次“中國電影節(jié)”的基礎上,加強和民間力量的合作,尋找民間機構進行中國電影的放映。
三是網絡等虛擬傳播空間的建構。除了以上所提到的電影院、電影節(jié)等“實在空間”之外,在對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民眾調研過程中可以看出,網絡、DVD、電視頻道等媒介是接受中國電影的主要渠道。目前,中國電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網絡傳播中,主要以免費為主;而長期免費的網絡傳播,雖然從宣傳角度看,對于我國電影的傳播是有利的;但是從產業(yè)角度看,對于我國電影海外產業(yè)的發(fā)展則是不利的。因此,需要加強和當?shù)鼐W絡公司、電視平臺的合作,在保證一定傳播渠道的基礎上,加大對電影版權的保護,更多地將中國優(yōu)質電影作品以版權的形式出售。
結語
在“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大背景下,電影作為各國之間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橋梁,應該摒棄以往單向的文化輸出思維,代之以合作、共贏的交流理念,真正實現(xiàn)電影的傳播交流功能。因此,中國電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空間的建構,是在以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思想的理念下,理清當下中國電影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的現(xiàn)狀和困境,并結合傳播空間的相關理論所提出的一種中國電影對外傳播策略。其目的是試圖通過從文化空間、影像制作空間、傳播渠道三個層面提出一定的建議,為中國電影在對外傳播中突破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復雜的地域困境、文化困境和產業(yè)困境,提供一種探索和實踐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黃會林,孫子荀,王超,楊卓凡.中國電影與國家形象傳播——2017年度中國電影北美地區(qū)傳播調研報告
[ J ].現(xiàn)代傳播,2018(01): 22-28.
[2][美]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文化論文集[M]. 丁未,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7.
[3]向云駒.論“文化空間”[ 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3):81-88.
[4]李寶貴,劉家寧.“一帶一路”戰(zhàn)略背景下孔子學院跨文化傳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 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7):148-155.
[5]殷俊,康建兵.“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電影對外傳播的創(chuàng)新思考[ J ].當代電影,2019(07):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