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樂含
我為什么而活著?
這個問題至今已糾纏我有三、四個年頭了,可惡的一串接一串的考試沒能讓我連續(xù)、深入地去思考。2012年10月27日,難得能在月色下冥想一二。
新學(xué)馬哲,那個德國人說“人”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抽象之至,又有說人的全部價值在于奉獻。他腦子里全然是共產(chǎn)主義,自然一些理論也超越當世,然而鄙陋的當世之人,又如何去體悟他那句句箴言呢?簡言之,滿大街的煙塵,夜間野地里的饑餓,公交里窒息的汗臭煙味,路邊痰塊里蠢蠢的細菌絲毫不在意那所謂的“人類智慧的精華”。自然的,住在底層的人又如何懂得高樓上接近天堂的理想?且,那也固為“理想”。
底層的罪惡不愿撤退,塵世的污淖仍在擴張,光輝看來是場空夢,醒來時眼皮上倒有未洗凈的煤渣,每天的朝陽與夕陽又有何不同,24個鐘頭換得幾筆鈔票,磨蹭磨蹭似乎時間很容易趕走,上頭的天安安穩(wěn)穩(wěn),四面的壁暫時不會倒塌,身上這套衫褲還能見人,生活看來沒什么,只在鬧叨叨、眨眼皮、扎魚刺、數(shù)工資、陰謀算計、假哭偽笑中路過。
現(xiàn)世的人何嘗不是如此?
世上惟一能陪你走到生命盡頭的人只有自己。何不從自身找尋生的火花?
星子在夜幕中沉默著,在爆發(fā),同時也在滅亡。我只有迷茫,無法想象浩浩宇宙竟為何貌,漫漫紅塵何處是凈。但是似乎羅素在我心頭撥起了一點小小的波瀾。在其《我為什么而活著》中,首段之語實令我為之一動:“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這三種激情,就像颶風(fēng)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p>
讀羅素的這段話,我仿佛也聽見我的心在與其隔空呼應(yīng)。羅素“絕望”,我亦有絕望之相。然而,我用微顫的手在其后揮灑:“對自然宇宙的敬畏與探索,這四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
羅素比我幸運,找到了前二者,我仍在漫漫長路中,一無所得。
但是,似乎羅素提供的這三種信念,近乎完美,而過于完美的東西總讓人有些許悲涼。設(shè)想一下,一個得不到愛情,無法就讀的人,又生活于無盡頭的苦難之中,那一切希望剎時被付之一炬。與此同時,執(zhí)著于此的人沒有了心,從此他便是一具運行的部件,真真正正的一臺“人類社會大機器”的部件,而似乎這臺龐大的機器幾乎完全感知不到這個部件的存在或消亡。從此,又有一堆原子分子回歸了天地。機器安然運行。淡紅的血色,微漠的悲哀,那興許已是不錯的結(jié)果了!
似乎上述一切可悲都在于外界環(huán)境之惡劣,但一個中國哲人沖破了這一切,而達到了逍遙境界,此人固為“逍遙君子”——莊周。其“莊周夢”,按“標準教科書”所云,“人類的思想也同樣能夠消除物我界限,使萬物融為一體,使得‘我沖破觀念與時空的束縛,在精神的天地間自由飛翔。”我想了想,“人”與“他物”消除界線,融為一體,那么所謂的“人是萬物靈長”的觀點,又如何立得住足?
這也是我一直偏愛道家之故。我總覺人類是可悲的,而這“悲”之源亦是人把自己抬在一個王座上,安給自個兒一個“萬物靈長”之帽。身為王者,必有王道,人類的“王道”在于充分顯示自己與別種之不同,這種“為王之尊”一直扎根在全球人的腦海中。
然而,無論多么歡喜“老莊之學(xué)”,其中的弊端又是確不可避開的!孔子之教育在于培養(yǎng)學(xué)生成為“君子”,不僅要“修身”,還要“平天下”。莊子之安寧,固在個人,而塵世一片暄騰。惡心、混亂,一切都存在于人世間?!妒ソ?jīng)》認為是潘多拉給人世帶來“惡”,但興許只在世界開始存在“惡”之后,“人”才夠稱得上是“人”,也就是所謂的“萬物之靈長”,而事實上卻是“塵世罪惡之源”。
一片污淖,“莊子”有幾人?而如今,地球已全然在衛(wèi)星眼中,我們的蹤跡已經(jīng)沒有外衣,我們的隱私在風(fēng)中裸露,余下一層風(fēng)干的肌膚,即使有“莊子之心”,何處可充 “此心之歸宿”?
莊子在現(xiàn)世會窒息,灰塵堵住他的呼吸道,林立的人面堆積成一堵四面墻與天花板,莊子會發(fā)現(xiàn),揭開一張哭臉,又出現(xiàn)一張笑臉,揭去此笑顏,卻是一張怒容。莊子急了,往地下找,撞見的是幾米地基塊,若是好地皮,下邊會有水管、天然氣管道……是么?自陸至空,我們被包圍了!
是的,現(xiàn)世的世界如此狹小,小得人類又要向外找尋“星球殖民地”。吾輩現(xiàn)世之人,是否真的失卻了生的火花?吾等必然困于塵世之中,按孔生之術(shù),“兼濟天下”,那么興許孫逸仙先生就可提供前車之鑒了——四處碰壁,誤以人面為人心,直至命將盡,似乎還未識清世界真相。
那么真的無望了?史鐵生于此說“不”。他是飽受苦難的人,他也在尋找生的理由。他找到了,如果我沒有理解錯,史君應(yīng)是個“大懶人”,他的理論應(yīng)是:既然活著,又何必費著心思去死呢?
又有司馬君著《史記》,“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示后也。”這樣的人志向在于人生,而放之時空、宇宙,是否依舊有支柱力量呢?
我想一個在人世間受了許多打擊與排擠的人,其心倒已經(jīng)歷了比常人更漫長的路程,因而他們有的人可以堅強得很可怕。
我之“生”,大抵都依仗著它給我找到的“使命”這一概念。我之生者,負命之程也。善命而歸,此吾衷也。
活著,乃善命之本,固不可缺。
然,夫人生而受枷鎖,現(xiàn)世之人生于鏡頭之前,困于鋼筋水泥之襁褓,焉得安?
人應(yīng)獨立于世,因而堅強勇敢成了人必不可之武器,至少是一副盾,來抵住這個世界施予你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