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鈴
初中美術課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對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有很大的作用。但目前的美術課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特別是在眾多的鄉(xiāng)鎮(zhèn)學校中,美術這種學科是被稱為“副科”、“小三科”,即不被重視的、可有可無的學科。恰巧,我所任職的學校,就是屬于鄉(xiāng)鎮(zhèn)中學。在鄉(xiāng)鎮(zhèn)中,存在著很多學生以及家長都比較不重視美術,認為畫畫就是玩,可有可無,學習成績才是重要的,于是在美術課堂上做其他作業(yè)、講話、搞小動作、不完成美術作業(yè)等一些不良習慣時有發(fā)生,如何提高學生們對美術的興趣與熱情,且養(yǎng)成學習美術的良好習慣,這是我近年來一直想要去解決,且正在解決的難題。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調動其主動性、積極性是關鍵。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一味的采取臨摹等陳舊的教學方式,勢必使課堂氣氛枯燥乏味,那么一學期下來,這無疑是對學生的一種折磨,久而久之,學生沒有了興趣,被動地學習,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美術教育,應該形象生動,鮮明直觀,因此,在美術教學中實施趣味化教學是十分必要的。那如何實施趣味化教學呢?以下幾個方面是我對趣味化教學的一些見解:
1 直觀教學,趣味生動
直觀性強是美術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以前因為硬件設施不齊全,我們的美術課基本上就是對著一本書來上課,對作品的欣賞也就局限在書本上的幾張圖片,教法簡單,教師講,學生聽,墨守常規(guī),單調乏味,以至學生提不起興趣?,F在的學校大多都配有多媒體,這對于我們美術教學來說是個非常有用的媒介。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可以利用多種形式和方法進行輔助教學。比如我們可以通過找些資料,如掛圖、畫冊、音頻、動畫等,讓學生觀看欣賞。通過聲音、音樂等刺激學生,激發(fā)學生興趣。通過生動豐富的素材資料,將學生從課堂枯燥的說教中解脫出來,增強學生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象能力,切實提高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
比如,在初二年美術國畫的課程中,我們就可以帶現成的國畫作品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國畫作品,這比通過圖片來觀察更生動形象。畢竟圖片無法讓我們感受到國畫的材質,無法讓大家深刻體會到畫種之間巧妙的區(qū)別。在欣賞大量國畫作品的同時,還可以配以古典樂曲,讓學生們從心靈深處體會到什么是古香古韻,感受到中國藝術的博大精深,增強學生對古典韻律的理解。最后再利用多媒體中的展臺,現場示范教學,或者找些大師的作畫視頻進行播放教學。我相信在這一系列直觀的教學中,學生對國畫的興趣會被激發(fā)出來,不僅能夠讓大家欣賞到美,也能讓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到美術知識。
2 穿插手工制作課,增強趣味性
美術的范圍不單單是繪畫,如果學生一個學期的美術課都是在畫畫,未免會產生厭煩心理,所以適當地穿插一些手工制作課,不僅能增加趣味性,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過對于手工制作的材料最好能就地取材,因材施藝,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可以用身邊簡單易得的材料甚至是廢舊材料來制作,如折紙,剪紙,蛋殼粘貼畫,布貼畫等等。在七年級下冊第6課《燈飾的設計與制作》這一節(jié)課中,我們的教學任務是要設計制作燈罩,但是燈罩對于部分學生來說實用性并不大,所以這節(jié)課我就教大家如何巧妙地把“燈罩”改裝成“筆筒”。筆筒是大多數學生都需要的文具,大家對于自己親手制作的筆筒都愛不釋手。這樣既避免了浪費,也達到了教學目標,還能讓學生興趣高昂,用心地去學習創(chuàng)作。當教室里每位學生的桌面上都擺放一個屬于自己的獨特筆筒,這無形中也是一種美的視覺體驗。
七年級上冊還有一節(jié)《剪紙》手工課,當剪紙貼在窗戶上,它就稱之為“窗花”,如若單純的學習剪紙,可能大家剪完了評完了也就扔了,而我們將剪紙貼在班級的窗戶上,對班級進行美化,那么我們的剪紙課,就是一節(jié)為班級進行美化的有意義的課。孩子們都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當看到自己的作品能美化環(huán)境,心里說不出的自豪與滿足。
手工制作的教學過程比較富有游戲意味,能夠滿足學生的游戲心理,可以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寓教于樂。像這樣有趣味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氣氛,能消除學生心中的學習壓力,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
3 把趣味帶進欣賞課
美術課少不了欣賞課,上欣賞課對大多數美術老師來說是個頭疼的問題,因為一不小心就會上成了歷史課和語文課。這種歷史課或語文課式的美術欣賞課,是無法提起學生對美術的興趣,甚至會出現課堂上學生昏昏欲睡的情況。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就非常納悶,為什么明明是美術課,可卻上成了歷史課?
其實在上欣賞課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把趣味帶進課堂,在保證教學效果的同時可以適當地讓學生有選擇地進行體驗活動。比如可以將類似的作品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讓學生自主學習,這比老師灌輸式的教學更有效果,將被動吸收改為主動探索。讓學生多參與、多實踐,鍛煉學生自主能力。比如在講到國畫作品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將相類似題材的油畫作品來進行比較,在講到西方流派的時候,就可以展現不同流派的自畫像,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不同流派的風格差異。這比枯燥的語言更有意思,也更形象。
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師級的美術作品,大多都是通過圖片的方式來欣賞的,其實有時我們可以通過動畫的形式,比如在欣賞《清明上河圖》的時候,我就用動畫的形式來播放,讓《清明上河圖》里面所有的人物、動物都動起來,讓他們活靈活現地出現在屏幕上,再配以背景音樂,就像是真實的情景再現在我們的眼前,我想這樣的動畫情景不是呆板的圖片可以比擬的。這樣的動畫教學不僅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還能讓學生對畫中的情景感同身受,從而加深了學生對繪畫作品的理解。
我們都知道,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八卦心理”,其實在教學當中,我們也可以利用學生的八卦心理,運用作品中的某些八卦新聞來吸引學生對作品的興趣,從而進行深入的探究。比如《韓熙載夜宴圖》中,我起先問了一個問題:“誰是韓熙載?”有的學生會猜到,有的學生則把狀元郎猜成了韓熙載。之所以大家會把狀元郎猜成是主人公,這和“他”的坐姿脫不了干系,因為他的坐姿隨意慵懶,那為什么狀元郎的坐姿這么隨意呢?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其實無形中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中了,讓學生自主去揣測去學習,這比老師一開始就對作品進行解說,枯燥的灌輸知識有意思多了。再比如講到倪瓚的畫時,我是先提倪瓚的“潔癖”行徑,講一個資深的潔癖患者是如何每天給梧桐樹洗澡等等,再由此引到他的畫作里,讓大家明白每一位畫家的作品風格,其實和畫家本人的性格特征等方面是息息相關的。這也是為什么“無人不學倪瓚,但無一人能成”。
其實,在有限的時間里,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不僅發(fā)散了學生的思維,也豐富了想象。
4 教師要善于拓展趣味性內容
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的趣味性。有些課題如果中規(guī)中矩的按照教材來上,就容易枯燥無味且難以理解。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一課《畫畫你我他》一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習人物頭像的基本畫法。想要準確地掌握好人物的五官比例,畫好人物頭像,這對于初學者來說難度很大,教師如果單純的介紹速寫的基本畫法,學生也會覺得枯燥乏味沒有興趣。這就要求我們要對教材進行挖掘,拓展出一些新的內容,滿足學生的口味。在上這節(jié)課之前,我就提前收集了部分學生的照片,提前畫了幾張肖像畫。用身邊的同學做繪畫對象,更能引起學生們的關注,當然這些肖像畫并不是中規(guī)中矩的頭像寫生,而是加入了些漫畫因素。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漫畫普遍比較感興趣,于是,在作畫過程中,我除了抓住人物面部的主要特征外,還會對這些特征進行有意識的夸張放大,這樣畫出來的人物就會非常有意思,趣味性很強,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必然會提高。在做示范的過程中還可以向學生講解漫畫式人物的一些知識,比如如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并對這些特征進行夸張手法的運用,這樣在無形中也為下一節(jié)課的《卡通故事》做了很好的鋪墊。
總之,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教師應當強調突出美術教育的趣味性,以多種有趣的教學手段來開闊學生的美術視野,改變課程過去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學生掌握繪畫技法,提高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和愛好,消除學生心中的學習壓力,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才能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作者單位:福清港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