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芳 張靜
[摘 要]實踐美學與新實踐美學在幾代美學家的建構下,形成了原點一致、代代累進、整體自洽、各有側重的博大理論體系。新實踐美學重要代表人物張玉能教授再次推出一部力作《深層審美心理學》,探討人類審美心理深層,將實踐美學進一步引向深入、完善,具有彌補相對空缺以及延展創(chuàng)新的意義,再次以實踐美學理論開拓的力量,展示了實踐美學在新的歷史時期與領域繼續(xù)延展的客觀現實與生命力。
[關鍵詞]實踐美學;深層審美心理學;體系;創(chuàng)造
[中圖分類號]B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9)01-0117-04
作為當今主流美學,實踐美學與新實踐美學在幾代美學家的建構下,形成了原點一致、代代累進、整體自洽、各有側重的博大理論體系。
從20世紀60年代創(chuàng)始至今,中國實踐美學繼承馬克思主義實踐唯物觀之精髓,從實踐唯物主義出發(fā),將西方先進的現代思想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結合,在新的時代理論基礎之上研究美、美感,以及藝術等問題。20世紀80年代,實踐美學在李澤厚、劉綱紀、蔣孔陽等學者的建構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體系,90年代之后,實踐美學在分化與分類研究中繼續(xù)發(fā)展。進入21世紀,以張玉能、朱立元為代表,實踐美學學者在前期研究基礎上,繼續(xù)彌補歷史發(fā)展階段留下的空缺與局限,在新的歷史時期實現新的學理開掘,將實踐美學引向新實踐美學建設的新階段。
2018年1月,繼《新實踐美學論》一書探討美學元問題之后,新實踐美學重要代表人物張玉能教授再次推出一部力作《深層審美心理學》,從美學作為感性學的特質出發(fā),探討人類審美心理深層,將實踐美學進一步引向深入、完善。從實踐向美飛躍的重要層次發(fā)展實踐美學,具有豐富實踐美學整體體系、延展創(chuàng)新的意義。
一、審美心理的探討,是實踐美學結構框架中重要的過渡性層級
自從實踐美學誕生以來,在確定勞動實踐的本體地位之后,探討的中心問題是人類如何由物資生產實踐走向美與審美的問題。歷代實踐美學的美學家對此展開層層追問,清理轉化過程中的各級層次、結構與關聯,澄清了由實踐本體如何達到審美升華,實現美的理想創(chuàng)造的內在機制與原則,為世界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作出了貢獻。
實踐不等同于自由,自由不等同于審美,實踐、自由、審美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聯與過渡。從20世紀50年代的蘇聯到50年代至80年代間的中國,實踐美學的研究者以馬克思唯物實踐觀為基礎,尋找實踐本身所蘊藏的美的發(fā)生與升華,從實踐本體出發(fā),研究美、美感、藝術等不同層面的問題。在《藝術論》中,普列漢諾夫指出美感具有個人非功利性與社會功利性的雙重特點[1]。李澤厚先生在《美學論集》《美學四講》《美的歷程》《華夏美學》等著作中,在實踐的本原意義上提出著名的“積淀說”,著重從心理、情感本體出發(fā),奠定了美學的實踐認識論基礎,并依次提出工具本體、心理本體、情感本體,即物質、意識、審美的三個層次,蔣孔陽先生則突破認識論框架,在《美學新論》中提出“美在多層累的突創(chuàng)”[2],闡明了美與美感發(fā)生、發(fā)展的立體、動態(tài)的特質。從美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出發(fā),將美劃分為四個層面:自然物質層、知覺表象層、社會歷史層、心理意識層。意識指的是人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所展開的主觀方面心理活動,結合意識與無意識[3]150。
劉綱紀先生承前啟后,在《藝術哲學》《傳統(tǒng)文化哲學與美學》等著作中,以實踐本體為中心,以自由為理想,探討了實踐與審美、實踐與非理性、社會性與個體性等的辯證關系,充分肯定了個體性、非理性、審美性作為獨有特質的超越性意義?!八^美,就是在超出了‘必然王國的‘自由王國的領域中,人的個性、才能自由發(fā)展的種種感性具體的表現?!盵4]407鄧曉芒和易中天在合著的《黃與藍的交響》一書中闡述了實踐審美超越的內在機制和原理,將審美的超越性從人類實踐的一般超越性中引申出來。
20世紀90年代中期,張玉能先生重新整理實踐美學的歷史脈絡、整體框架、內在元問題,將實踐的結構分為三個層面:物質交換層、意識作用層、價值評估層。這三個層面,從橫的方向,將實踐劃分為物質生產、精神生產、話語實踐三大實踐類型,構成了以物質生產為核心,話語實踐為中介,精神生產為顯象的交互作用的主體網絡系統(tǒng)。
由此可見,實踐具有從物質到審美的多重結構,物質層面為基本自由,而美的發(fā)生正是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而人類審美心理則是從實踐走向審美和美的創(chuàng)造中神秘而客觀存在的重要一環(huán),是從實踐的視角回答諸多復雜審美現象的重要依據。
張玉能先生的審美心理學研究,尤其是《深層審美心理學》研究將探討的視域掘進到人類心理玄奧幽遠的深層,融合現當代心理學成就、古代審美心理資源,將前人分散的研究系統(tǒng)化,融入實踐美學整體結構,集中從最復雜玄奧未知的潛意識、無意識心理入手,闡釋審美心理的構成與功能,并將深層審美心理與藝術現象、審美教育、人類自由本質的實現相結合,繼續(xù)開拓并大大拓寬了從實踐本體、實踐層級聯通藝術審美的橋梁。
二、《深層審美心理學》是對實踐美學的審美心理層面的開拓與推進
從物質實踐到美的誕生,其過程離不開心理學,尤其是人類深層審美心理的探索與闡發(fā)。
以往的實踐美學學者均從實踐的整體層級出發(fā),探討實踐美學主體感性、美感心理等意識層面問題。
李澤厚先生強調心理—情感本體的重要性,尤其是情感本體對于審美發(fā)生的重要意義,奠定了美學的實踐認識論基礎。在《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中從哲學意義上提出建構心理學本體。認為心理本體自身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八^本體即是不能問其存在意義的最后實在,它是對經驗因果的超越,離開了心理的本體是上帝,是神;離開了本體的心理是科學,是機器。所以最后的本體其實就在人的感性結構中。”“普遍性的文化心理結構形式的發(fā)展變化,和個體自身作為本體動力的不斷確認。在這一建設中,個體屬于生物性的種種,從各種本能沖動到無意識層,通過個體的自由創(chuàng)造而進入本體,心理本體由之而生長得非常強壯?!盵5]指出感性的重建是心理本體論的目標。
蔣孔陽先生從美的多層累性出發(fā),探討美與審美的心理意識層。認為意識是以客觀現實為依據展開的主觀心理活動,包括意識與無意識?!白匀晃镔|層,決定了美的客觀性質和感性形式;知覺表象層,決定了美的整體形象和情感色彩;社會歷史層,決定了美的社會內容和文化深度;而心理意識層,決定了美的主觀性質和豐富復雜的心理特征?!盵3]156人類要實現審美的自由超越,不能回避其獨有的心理與心靈現象。
鄧曉芒、易中天承接劉綱紀先生對于個體性、非理性、情感的研究,在合著的《黃與藍的交響》一書中從心理學的角度區(qū)別了審美超越與哲學、道德宗教超越的差別及其特有的心理機制。
張玉能先生則在實踐美學范疇體系的基礎上,以實踐創(chuàng)造性自由價值為中心,進一步探討審美個體性、審美心理、審美活動的主體間性等一系列精神主體的超越性問題。
在對主體心理意識做出探討的同時,實踐美學學者們借鑒康德對于人類心理“知”“情”“意”的劃分,以及蘇珊·朗格等對于“情感說”的研究,將實踐美學中心理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感方面。認為情感是理性通向自由的中介、通向美的橋梁?!白鳛樾睦斫Y構的審美情感,已經不同于作為這種心理結構因素之一的一般情感,它使這種一般情感在理解、想象諸因素的滲透制約下得到了處理,也就是所謂‘情感的表現(Collingwood)、‘情感的邏輯形式(S.Langer)?!盵6]“美感雖然包含著許多復雜的心理因素,但它在根本上是從對象上感知體驗到人的個性才能的自由發(fā)展獲得了肯定而產生出來的一種愉快的情感,也就是自由的愉快,而所謂美,就是引起這種情感的對象所具有的種種屬性規(guī)律?!盵4]449
在《深層審美心理學》一書中,張玉能先生從審美心理的整體構成出發(fā),承接前人以及自身研究,繼續(xù)深入到情感與審美生發(fā)、形成的深處,將古今中外相關的重要心理學、審美心理學研究成就和相關資料納入研究范圍,博采眾長,集中于人類最潛在的無意識、潛意識,揭示深層審美心理不同于普通心理學、審美心理學、文藝心理學的獨特品質、意義與價值。既深挖又超越了以往實踐美學情感研究的范疇,將歷史性的成果與新時代的心理科學成就納入實踐美學層級中美與美感誕生的框架。
三、整理中外前人成果,與實踐美學體系相融合,同時豐富和發(fā)展了深層審美心理學說與實踐美學
實踐美學如要繼續(xù)深入,超越傳統(tǒng)文藝心理學,在新的基礎之上與文藝相結合,厘清中外文藝心理學傳統(tǒng)成果、融入現當代心理科學研究成果既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
在《深層審美心理學》一書中,張先生以學貫中西的視野,指出了中國美學與西方美學的差異。中國側重審美主體研究,屬于直覺型,西方側重審美客體研究,屬于科學分析型;中國美學以潛隱體系的方式存在,西方美學以體系鮮明對立的方式存在。中西方因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的不同,構成了在思維方式、語言運用、知情意、人格氣質、審美理想的不同,而各類差異,尤其是深層審美心理差異會通過一代代人的歷史積累,形成無意識、潛意識的不同模式與定勢。不過,正因為差異的存在,不同的心理學資源將從不同的方面豐富深層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同時,又能通過探討差異形成的原因,深刻地探測到人類共同審美深層世界形成的終極奧秘。
在此基礎上,張先生將研究的重點聚焦于人類心理動力定型的主要部分:無意識與潛意識。由此確定研究范圍:“主要是人類審美活動中的深層結構、深層機制、深層功能以及它們在文學藝術和審美教育中的具體表現?!盵7]49因此,這一學科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為一門關系到人類生成、發(fā)展、自由完善的人文科學。其一,它是美學、文藝學、文化學研究的延伸。著作從笛卡爾、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尼采以及中國古代詩學、文論等大師的潛科學研究,到弗洛伊德《夢的解析》對深層心理學的確立,再到弗洛伊德、榮格將心理學與文學藝術的分析研究相結合,建立深層審美心理學,體現了這一學科在哲學、美學意義上的一脈相承與當代發(fā)展。其二,引入自然科學,尤其是腦科學的成就,豐富與充實了深層審美心理研究的內容。重點關注從19世紀醫(yī)學界對于“無意識”“潛意識”的生理基礎的探索,援引各時段著名的心理物理學家、腦神經科學家、神經心理學家的研究,論證審美意識的大腦定位、整合狀態(tài)、動態(tài)結構。從科學實證的重要角度,驗證深層審美心理的特殊性。認為“是社會實踐不斷重復的結果,最終使得審美活動在深層審美心理的支配下成了直覺式的、頓悟似的、范疇化的,甚至模式化和自動化的系統(tǒng)過程。”[7]95其三,學科涉及社會科學、政治、歷史、倫理、教育等方面。在中西各有特色的歷史沿革、倫理教化過程中,探討集體與個人深層審美心理的無意識、潛意識的積淀與形成。在這一新作中,張先生以廣博的視野,兼收并蓄、旁征博引,并將其集中于深層審美心理的闡發(fā),展示了這一新興交叉學科的復雜、新穎,以及與實踐美學的深刻關聯。
在歷時與共時、歷史與邏輯統(tǒng)一的基礎上,張先生展開了對深層審美心理學的系統(tǒng)性探索。首先,從審美意識的心理構成,即審美無意識、審美潛意識、審美顯意識開始,深入研究審美潛意識、無意識的結構、機制、功能,以及其內在的圖式、轉換、超越升華的心理運行。其次,從社會歷史的視角,追溯深層審美心理的生成與發(fā)展,審美原型的產生,群體與個體認知、情感、意志的生發(fā)。再次,將深層審美與對藝術的探討相結合,分別從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欣賞、藝術本質方面,得出一系列新的闡發(fā)與見解,從新的層面、視角開拓了審美心理學、藝術理論研究,豐富發(fā)展了實踐美學。最后,在審美教育的層面上,將深層審美心理學與人的全面發(fā)展、完善相結合,從近乎玄妙莫測的心靈海底,尋求更深刻的自我實現、人格完善和在社會關系總和中的人的自由提升,最終指向馬克思主義實踐美學理想,即人的自由發(fā)展,人類能力的全面實現。
在實踐美學生動、博大的體系中,張玉能先生的《深層審美心理學》一書將中外前人的研究系統(tǒng)化,融入實踐美學整體結構,從深層審美心理的層面與階段再次豐富、發(fā)展了原有學說,實現了實踐美學新的深化與超越,朝著美的本質繼續(xù)科學審慎地靠近。同時,對于學術界“告別實踐美學”“實踐美學終結論”的質疑,該著作以實際行動印證著實踐美學理論開拓的力量,成為對諸多誤讀與疑問的又一次精彩的回應,展示了實踐美學在新的歷史時期與領域繼續(xù)延展的客觀現實與生命力。
[參考文獻]
普列漢諾夫.藝術論[M].魯迅轉譯自日本外村史郎的譯本.上海:上海光華書局,1930:29.
蔣孔陽.美在創(chuàng)造中[J].文藝研究,1986(2):4-13.
蔣孔陽.美學新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劉綱紀.藝術哲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李澤厚.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M].上海:三聯書店,2008.
李澤厚.美學四講[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186.
張玉能.深層審美心理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王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