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先德 祝簫 許昕元 章寒英
摘 要:從目前方言學界對方言區(qū)的劃分來看,赤壁方言屬于贛方言區(qū),但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融合了大量的湘方言和西南官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方言體系。赤壁方言與赤壁的傳統(tǒng)文化都具有悠久的歷史,赤壁方言中保留了古字音、古詞匯以及古形式,蘊含著豐富的古代文化。在推廣普通話的大環(huán)境下,赤壁方言更需要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赤壁;方言;古字音;古詞匯
作者簡介:余先德,赤壁市實驗中學教師;祝簫,赤壁市余家橋?qū)W校教師;許昕元,赤壁市實驗中學教師;章寒英,赤壁市實驗中學教師。(湖北 赤壁 437300)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6年度專項資助重點課題“中學生友善教育研究”(鄂教科研[2016]6號,課題編號:2016ZA034)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04-0026-03
赤壁有著1700多年的歷史悠久,古稱蒲圻,三國東吳設置蒲圻縣,因湖多盛產(chǎn)蒲草(古時編織蒲團的材料)形成集市而得名。1998年6月更名為赤壁市。赤壁是著名的古戰(zhàn)場,歷史上的赤壁之戰(zhàn)遺址就在該市。
赤壁方言是赤壁地方特色文化的標志,是歷經(jīng)幾千年歷史流傳下來的優(yōu)秀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隨著普通話的推廣,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因為方言“太土”,影響普通話的學習,不利于溝通交流,只選擇學習普通話,不再學習赤壁方言。赤壁方言被人為地拋棄了,很多土生土長的赤壁人都拒絕學習赤壁方言。雖然現(xiàn)在很多人認識到方言的重要性,許多專家學者也都在研究方言,但這樣的研究無濟于事。方言不同于那些有實物可考的歷史,也不同于普通話有很多書本記載,大多數(shù)都是通過當?shù)厝丝诙鄠鞯慕膛c學代代相傳的。
為了保護、傳承赤壁方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挖掘赤壁方言的文化價值,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探尋赤壁方言中的古文化”主題實踐活動。
本次活動目的主要包括四個方面:①通過“探尋赤壁方言中的古文化”主題實踐,了解赤壁方言中蘊含的古代文化。②認識赤壁方言的發(fā)展歷史,了解方言承載的古老歷史文化。③正確處理普通話與方言的關系,在推廣普通話的大環(huán)境下明確了解、傳承赤壁方言的必要性。④增加學生對家鄉(xiāng)方言的認同感,通過方言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增強對家鄉(xiāng)的感情,樹立建設家鄉(xiāng)的理想與目標。
本次活動開展的方法主要包括兩種:一是文獻研究法,要求學生上網(wǎng)檢索和圖書館查閱赤壁方言相關文獻與資料;二是調(diào)查法,實地與相關人員談話,有目的、有計劃地獲取赤壁方言相關資料。
一、“探尋赤壁方言中的古文化”活動過程
1. 選擇課題。在語文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多次的提議、交流與討論,確定課題為“研究赤壁方言的文化價值”,希望通過此次主題研究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家鄉(xiāng)的方言,挖掘家鄉(xiāng)方言的價值,證明在推廣普通話的大背景下,家鄉(xiāng)的方言也需要保護與傳承。
2. 制定方案。課題組確定了“研究赤壁方言的文化價值”的研究課題后,討論決定采用以文獻研究法和實地調(diào)查法為主的研究方法,分工合作探究。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分工搜集材料,再利用周末時間一起去實地采訪赤壁鎮(zhèn)、神山、羊樓洞、趙李橋、蒲圻等地講方言的人,獲取第一手材料,然后向研究赤壁方言的文史專家請教。
3. 確定框架。在初步搜集材料的過程中,猜想得到證實,大量的文獻材料都表明赤壁方言中蘊含了許多的古代漢語、古代歷史等多方面的文化內(nèi)涵,赤壁方言值得去學習與研究。
按方言學界目前的方言區(qū)劃分來看,赤壁方言隸屬于贛方言。赤壁方言保存了許多贛語色彩,但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又大量融合了湘方言和西南官話,形成獨具特色的方言體系。赤壁方言的難懂系數(shù)在湖北方言中排名第三。赤壁市地處湖北省東南地區(qū),長期遠離戰(zhàn)亂,且無天災,以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耕作為主,居民長期相對穩(wěn)定,再加上安土重遷的意識強烈,離鄉(xiāng)背井的機會少,因而方言中至今還殘存不少古音、古詞語和古形式。
在實地調(diào)查的過程中,研究發(fā)現(xiàn)赤壁方言中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女性稱呼男性化”。普通話的語言體系中,非常嚴格地區(qū)分了對不同親屬的稱呼,可以直接從稱呼中判斷屬關系和被稱呼人的性別。但在赤壁方言中,可以稱呼“姐姐”為“哥哥”,沒有“小姨”“姑媽”等稱呼,并且爸爸媽媽的表兄弟姐妹也不分性別全部統(tǒng)稱為“表叔”“舅舅”。另外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赤壁方言中稱爸爸為“爺(yá)”,但當一個人喊“二爺(yá)”的時候,卻無法直接判斷出他是在喊他的爸爸還是叔叔。
綜上所述,最終確定課題研究的主要框架為:對比普通話,從古字音、古字形和特殊的古代稱呼方式三個方面探尋赤壁方言中的古文化。
4. 整理資料。采用小組合作搜集材料,并有針對性地對相關材料進行歸類整理。
赤壁方言中大量保留了古代漢語的字音。如常用的動詞“斫”,清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中:“斫:擊也。擊者,攴(pū)也(攴是擊打的意思)。凡斫木,斫地,斫人皆曰斫矣。從斤。石聲。之若切。古音在五部?!表绞切温曌郑餅樾?,石為聲,從斤表示與刀斧有關。本意是砍削。赤壁方言中常用的詞組就有斫柴,即砍柴的意思?!墩f文解字注》中有“斫人”一詞,是砍人的意思,赤壁方言中也經(jīng)常有句狠話是“我一巴掌斫死你”,也是沿用這個說法。
還有個典型的字即“晏”,在《說文解字注》里是這樣解釋的:“晏,天清也。古晏安通用?!皬娜?,安聲。烏諫切。十四部?!标套质切温曌?。從日,從安,安亦聲?!薄鞍病币鉃椤昂笤骸薄昂髮m”。安本意是嫻靜的意思。字形采用“宀、女”會義,表示屋下有女?!叭铡敝柑枴!瓣獭弊值谋玖x是“太陽下山,月亮還未升起的時段。太陽和月亮同在西方地平線下的時段。引申義為天晚、遲暮”。如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種榆》中有“隨節(jié)早晏,勿失其適”的句子,唐韋應物的詩《野居》中“棲止且偏僻,嬉游無早晏”。從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晏”字的讀音應該是“àn”而不是“yàn”。在赤壁方言中仍沿襲這一古老的讀音,仍然用“早晏”表示時間早晚,如“早點回來,別太晏(àn)了”。
赤壁方言中,有很多常見的詞語其實是古代漢語詞語的保留,而這些詞語在現(xiàn)代普通話中并不常見,但這些古字在赤壁方言中的使用頻率卻比較高。口語中常用的動詞“扤”,“扤”字在《說文解字注》中的解釋為:“扤:動也。詩正月。天之扤我。傳曰。扤,動也??脊び?。是以大扤。從手。兀聲。五忽切。十五部?!睋?jù)史料記載,“扤”就是來源于原始百越語,意為“做、搞、弄”,是個萬能動詞,如“我花了一天時間把這件事扤好了”。這個詞至今在赤壁方言里也廣為使用。通過查閱資料,贛地在春秋戰(zhàn)國時屬于百越族,又是吳、越、楚紛爭之地,由經(jīng)可以看出百越族語言也在贛語詞匯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通過這個方言字的研究可以窺探到民族融合的歷史現(xiàn)象。
赤壁方言“碩”的使用頻率較高,“碩”字古義為“頭大也”,引申為凡大之偁。毛傳皆曰:“碩,大也”。赤壁方言中也經(jīng)常用“碩”表示“大”的意思,帶有明顯的口語化特征。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碩”雖然也保留了“大”的意義,如“碩果、碩大”,但多作為書面語詞匯,口語中一般不用。如“長碩”表示“長大”。“碩”表示“大”最早見于《詩經(jīng)·魏風·碩鼠》的“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赤壁方言中有許多有趣的稱呼。如大量的“女性稱呼男性化”,可以稱呼“姐姐”為“哥哥”,稱呼“小姨”為“舅舅”。還有男孩子的小名中常常帶“婆”字,如“龍婆”“杰婆”,而女孩子卻被稱呼為“子”,如“紅子”“梅子”。在普通話中,“婆”應該是女性,而“子”才多用于對男性的稱呼。經(jīng)過調(diào)查與分析,這種特殊稱呼習慣一是對人丁興旺的美好期望,希望自己家里多一些男丁;二是對女兒的喜愛與尊重,比如有的家庭有多個男孩,但在沒有女孩的情況下,做父母的往往希望擁有一個女孩,這個女孩就很受寵愛。稱呼的改變體現(xiàn)了對女性的喜愛和尊重。還有就是赤壁地區(qū)以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耕作為主,女性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傳宗接代中的作用比較突出,重男輕女的思想并不嚴重。
赤壁方言中的“爺”與普通話意義不同,讀音也與普通話有區(qū)別,音“yá”,是父親意思,爺娘指的就是爹娘。根據(jù)查閱與分析,方言中的“爺(yá)”的稱呼實際上是保留了“爺”字的古義,是父親的意思。在《木蘭辭》中就有“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該句的“爺”字也是爸爸的意思。在赤壁方言中,稱呼爸爸就是“爺”,有時候會加上排序序號,如爸爸在家排行老二,就可以直接喊“二爺”,與此同時,爸爸的親兄弟姐妹不分性別全部按序稱為“幾爺(爸爸)”,如“幺爺(爸爸最小的弟弟或者妹妹)”,甚至在大家族里有可能加上爸爸的堂兄弟姐妹全部按序排稱呼為“幾爺”。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赤壁方言中“女性稱呼男性化”的現(xiàn)象,還可以窺探到赤壁人自古以來對宗族與血緣關系的重視。
5. 形成結論。從這次“探尋赤壁方言中的古文化”主題實踐活動中,學生探尋到赤壁方言中保留的古字音、古字形和古代的特殊稱呼形式,證實了最初的猜想:赤壁方言中蘊含了許多的文化內(nèi)涵,值得學習與研究。
二、活動效果
從這次“探尋赤壁方言中的古文化”主題實踐活動中,學生了解了赤壁方言中保留下來的古字音、古字形以及古代稱呼形式,領略了其中蘊含的古代文化。認識到不同的方言代表了赤壁不同的發(fā)展歷史,也承載著赤壁古老的歷史文化,是赤壁地域文化的直接標志。了解了赤壁方言的古代文化內(nèi)涵,領略了赤壁方言的魅力,學生們在驚嘆傳統(tǒng)文化豐富多彩的同時,也認識到要傳承傳統(tǒng)文化。
赤壁方言雖然古老,但并不是“土”和“粗俗”,相反卻是不可多得的語言樣品,是語言的活化石,是寶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赤壁方言文化是赤壁的根基文化,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大力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也要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方言、使用方言,不斷地傳承和發(fā)展下去,使方言繼續(xù)得以保留,發(fā)揮其作用。
通過這次的課題研究與實踐,師生們還有另一個更深切的體會,就是“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仔細發(fā)現(xiàn)、認真研究,就可以從身邊發(fā)掘很多課本之外的有趣知識。
參考文獻:
[1] 王宏佳.湖北咸寧方言詞匯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2] 王宏佳.論鄂南方言的特色和價值[J].嘉應學院學報,2011,(12):73-76.
[3] 甘紫丹.鄂南方言研究綜述[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
[4] 柳媛.淺析湖北赤壁方言中的顏色詞[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5):98-100.
責任編輯 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