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昌
“追趕太陽的人”是白樺一首詩歌的標題,放之于他文學創(chuàng)作和人生追求的全過程來看,是極為恰當?shù)男蜗笞杂?。?930年出生,到2019年去世,他的一生一直向著獨立和自由的境地進發(fā),雖九死其猶未悔。他的創(chuàng)作涵蓋面廣,擅長多種體裁,成就突出的領(lǐng)域有戲劇、詩歌和小說,在那一代作家中,有如此全能和才華者,實屬少見。
白樺在戲劇領(lǐng)域可謂年少成名。1950年元旦,年僅20歲的他隨野戰(zhàn)兵團冒雨從南寧出發(fā)進入云南,同年2月,云南解放。后任昆明軍區(qū)創(chuàng)作組組長。旖旎妖嬈的自然風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觸動了敏感的心性,尤其是火熱的軍旅生活,為創(chuàng)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1953年,他將短篇小說《山間鈴響馬幫來》改編成電影劇本,后拍成電影。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反映少數(shù)民族生活、愛情及軍民聯(lián)合剿匪的影片,講述了解放初期的云南苗寨,人們翹首盼望著政府的馬幫早點來,他們給邊民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為保護馬幫安全,張連長與匪隊長畢根等進行了緊張激烈的斗爭,最終粉碎了敵人的陰謀,贏得人民的認可和擁戴。影片情節(jié)引人入勝,充滿了陌生化的民族風情,上映后轟動一時,年僅24歲的白樺一舉躍入大眾視野,成為全國矚目的青年編劇。第二年,他的另一部反特題材小說《無鈴的馬幫》又被改編成電影《神秘的旅伴》。這兩部集反特和驚險、愛情與抒情于一體的電影文學劇本,情節(jié)緊張曲折,懸念迭出,成為新中國電影史上極具代表性的優(yōu)秀作品。
白樺文學成就的另一領(lǐng)域是詩歌。在中國當代文學的歷史進程中,幾乎每一個重要時段,都有他的詩歌作印證。青年時期的詩歌反映了云南從軍的經(jīng)歷,他用敘事的筆法寫出云南之大美,不僅是景色的美,也有人心的美。激情滿懷的軍旅生涯,使詩歌洋溢著樂觀、昂揚、豪邁的情懷。所謂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與國脈相連,這種激昂雄渾的浪漫主義風格與當時共和國欣欣向榮的景象相映襯。1958年,白樺被劃為右派分子,在最好的年華里身陷囹圄,一只歌唱的夜鶯被迫遏住了喉嚨,發(fā)不出心底的樂音。十年浩劫剛結(jié)束,中國大地呈現(xiàn)返春跡象,面對乍暖還寒的早春天氣,勇敢的白樺唱出了內(nèi)心的贊歌,同時傾瀉出憤怒的火花。白樺以他的詩歌,為后人留下一份歷史的證詞,將那些英靈永遠銘刻于豐碑,近二十年的歲月蹭蹬,他如經(jīng)霜的老松,愈發(fā)蒼勁古樸,“重放的鮮花”綻放璀璨光芒。
詩歌《追趕太陽的人》歌頌的是夸父逐日。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于是丟棄了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白樺書寫夸父,呈現(xiàn)出鮮明的詩歌抒情主體,是他一生追求真知、寧死不懼的人格象征,極具感染力。這首詩寫于上世紀80年代初,那是春潮解凍、萬物萌生的年代,壓抑已久的苦難和屈辱終于有了釋放的機會。同一時期寫出的《贊歌,送給一只小鳥》依然聚焦于古代神話,以精衛(wèi)填海為原型,歌頌精衛(wèi)鳥的矢志不渝。這兩個神話的主角都是為了理想不惜冒死拼搏的形象,聯(lián)想到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不難理解他為何癡心于對這些意志與力量的化身的謳歌與贊美。從中國古代神話的原型中,找到了支撐自己在非人年代中艱難活下來的理由,那就是對信念的艱苦堅守。晚年的白樺,又創(chuàng)作出不少長詩,體現(xiàn)了對于生命痛苦的思索,表達了深廣的憂憤,展現(xiàn)了無畏的勇毅與膽魄,綻放出犀利的思想鋒芒。這種憤恨源于更深沉的人間大愛,在《琴》中,“歡樂和苦難都彈不響我/只有愛才能使我顫抖”,一旦愛的樂音被奏響,如“飛翔著交歡的鳴禽/春天芬芳的急雨/石灘上盛開的浪花/我不斷親吻你那撩撥的手指”。愛美、尋美貫穿了詩人畢生的追求。當巖漿噴涌般的怒火漸漸平復,詩人開始對自己的人生和中國的歷史、人性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反思,他追問為何“在天地難容的罪孽面前”,人們會“靜靜的,心安理得/默默的,噤若寒蟬”。從大的文學史背景來看,這也是傷痕文學向反思文學轉(zhuǎn)變的表現(xiàn)。詩人對時代浪潮的涌動有著極強的把握能力,能夠及時捕捉文學信息。在新時期文學發(fā)軔之初, 他的劇本《曙光》便與劉心武的短篇小說《班主任》、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率先開啟反思文學先河,號稱“三只報春的燕子”。風霜浸染了歲月,雨雪剝蝕了年華,詩歌中的反思精神,標志著一個年輕單純的戰(zhàn)士走向了冷峻嚴酷的中年人生。
白樺對政治與人性的思考還體現(xiàn)于小說創(chuàng)作中。上世紀80年代中期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遠方有個女兒國》,以兩條敘事線索串聯(lián)起上世紀那段黑白顛倒年月的人性拷問,小說通過蘇納美和梁銳的愛情悲劇,生動地描述了至今仍保留著母系大家庭形式的摩梭人的遠古習俗,提出了古老與現(xiàn)代、野蠻與文明、婚姻與愛情,以及人性等值得深思的問題。云南大地給予他豐厚的精神滋養(yǎng),他也回以厚報,寫出一系列反映云南壯美山河和純美人情的作品。短篇小說集《邊疆聲音》《獵人的姑娘》,長詩《孔雀》《鷹群》等,都以云南邊陲少數(shù)民族地域為背景,將云南神奇美麗的自然景色與濃郁的民俗風情融合在一起。在中篇小說《藍鈴姑娘》中,講述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甚至駭人聽聞的邊地殉情故事,“用一個浪漫故事穿越了古典和現(xiàn)代”。評論家文珍評論這部作品說:
如此豐富瑰麗的想象力和血肉飽滿愛恨分明的奇女子形象,讓人合卷后久久難以忘懷;不僅藍鈴姑娘像卡門,白樺的筆調(diào)也像梅里美,煞有介事中極盡張弛之能事,熱烈有時,冷漠有時,天真有時,詭譎有時,顧睞多情有時,殺人不見血亦有時……
在長篇小說《一首情歌的來歷》中,已是75歲高齡的白樺再一次將筆觸伸向云南,以唯美浪漫的筆調(diào)和獨特的敘述方式,表現(xiàn)了奇異的風物習俗,是云南文學中地域性與民族性題材的代表。白樺對自己的文學追求有著深切的感知,文學理想堅韌而純粹:
我想在浪漫故事里應該有深刻的人性思考,既然浪漫可以“極盡張弛之能事”,也可以說就是把人性的各個方面也都放大了。放大了,看得更加清晰。比如在《藍鈴姑娘》里雪松頭人的那個袖珍王國,那樣小,那樣原始、落后、愚昧,東方專制主義和人性的沖突也是那樣殘酷和激烈。……我想盡量把已經(jīng)永遠消逝了的畫卷保留在字里行間,每每想到五十年前的云南的圖畫,我都非常傷感,因為自然生態(tài)被破壞得太厲害了,而且這種破壞還在繼續(xù)、無可挽回。
文壇自然沒有忘記這位才情卓越的作家。他創(chuàng)作的前衛(wèi)性、先鋒性、深刻性又漸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1999年,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的《白樺文集》。2017年5月24日,白樺的編劇身份再次吸引了全國觀眾和讀者的目光。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在北京電影學院禮堂召開頒獎典禮,授予他第三屆中國電影編劇終身成就獎稱號。授獎詞高度評價了他半個多世紀的人生追求和文學貢獻:
他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劇作家。他是新中國成立后詩化電影的倡導者和追求者。他的電影創(chuàng)作中,滲透著濃濃的詩意;他的人生履歷中,流淌著光影的故事。他堅持原創(chuàng),堅持文學道義與獨立表達,即便為此曾遭受不公,也從未改變立場。他擁有卓越才華,筆觸卻探向民間疾苦;他曾歷經(jīng)磨難,目光卻總是望向高處。他的《苦戀》,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太陽與人》,形象地寓意了他的人生。他跟電影是一場苦戀,他的創(chuàng)作,是太陽與人的關(guān)系?!渡介g鈴響馬幫來》《曙光》《今夜星光燦爛》,他的這些電影作品,回響著美麗的聲音,綻放著燦爛的形象,在銀幕上留下了永恒的光影。2005年,他出版了《每一顆星都照亮過黑夜》。這是他的生動寫照,也是他的不懈追求。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和中國電影編劇研究院特向白樺先生頒發(fā)編劇終身成就獎。
他獲得這個獎項,當然是實至名歸。白樺遠行,詩文永駐!
(作者系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學院講師,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