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勇
肝癌是目前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屬于消化系統(tǒng)腫瘤[1],對人們的生存健康威脅極大。肝小細胞癌是早期肝癌中的常見腫瘤[2],是指單個癌結(jié)節(jié)的最大直徑或兩個癌結(jié)節(jié)的直徑之和均小于3 cm癌結(jié)節(jié)[3]。CT是臨床用以診斷肝小細胞癌的常用手段[4],而隨著CT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打破了傳統(tǒng)CT檢查的局限,提高了早期肝小細胞癌的檢出率。本次研究采用多層螺旋CT雙期增強掃面對肝小細胞癌進行診斷并與CT平掃進行診斷效果對比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將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進行診治的118例肝小細胞癌患者按照檢查方法的不同隨機分成觀察組59例與對照組59例,觀察組中男性35例、女性24例,年齡47~69歲,平均年齡為(55.2±4.8)歲,其中合并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肝硬化患者9例、脂肪肝患者8例及無合并癥患者17例。對照組中男性39例、女性20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為(56.1±4.7)歲,其中合并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7例、肝硬化患者10例、脂肪肝患者7例及無合并癥患者15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對比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經(jīng)穿刺活檢確診為肝小細胞癌并符合相關(guān)診斷標準[5],均經(jīng)影像學檢查提示肝內(nèi)存在直徑<3 cm的結(jié)節(jié)影,患者沒有任何抗癌治療史,并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肝區(qū)疼痛、食欲下降及疲乏等臨床癥狀。排除急性腦血管疾病、精神障礙、過敏體質(zhì)、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哮喘及中途退出研究等患者,所有患者均屬于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書,且研究通過相關(guān)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iCT 256層螺旋極速CT機作為儀器,參數(shù)設置為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50 mA、層厚5 mm、螺距0.993、旋轉(zhuǎn)時間0.5 s[6]?;颊咝蠧T檢查前先進行12 h的禁食[7],并在CT檢查前服用800~100 ml的清水對胃腸道充盈[8],觀察組肝小細胞癌患者胃腸道充盈后進行CT增強掃描,采用300 mgI/100 ml的碘海醇作為對比劑,于患者前壁靜脈進行高壓團注,速率控制在3.0 ml/s,完成后進行螺旋掃描,螺距1.0、層厚5 mm,觀察組患者動脈期則通過肘靜脈注射對比劑并于25 s后進行螺旋掃描,門脈期則于對比劑注射60 s后進行螺旋掃描,掃描完成后在計算機上進行圖像重建,層厚2 mm,再將重建圖像于工作站進行多平面重建,并結(jié)合軸位圖像對病灶進行觀察。對照組肝小細胞癌患者胃腸道充盈后進行CT平掃,同樣螺距1.0、層厚5 mm,掃描完成后進行圖像重建并觀察病灶。
兩組患者的肝小細胞癌確診率、CT掃描時病灶的密度及圖像表現(xiàn)、不同掃描時相腫瘤與肝臟密度差值的變化情況,其中CT掃描時病灶的密度及圖像表現(xiàn)由副主任及以上醫(yī)師獨立重建并完成觀察分析。
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肝小細胞癌患者的動脈期確診率為93.2%、門脈期的確診率為79.7%,對照組肝小細胞癌患者的確診率為62.7%,觀察組肝小細胞癌患者的確診率要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患者在低密度影、高密度影表現(xiàn)上存在明顯差異,兩組患者的瘤內(nèi)密度均勻與不均勻比例存在明顯差異,兩組患者的病灶邊界顯示清楚與模糊比例存在明顯差異,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不同患者CT掃描時病灶的密度及圖像表現(xiàn)對比(例,%)
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動脈期、門脈期及對照組患者的腫瘤與肝臟密度差值均存在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觀察組門脈期腫瘤與肝臟密度差值最大,對照組腫瘤與肝臟密度差值最小,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掃描時相的腫瘤與肝臟密度差值變化對比
注:a為與對照組對比,P<0.05,b為與觀察組動脈期對比,P<0.05。
肝癌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與病死率[9],晚期肝癌患者預后差且生存率低,因此肝癌的早期診治十分關(guān)鍵。肝小細胞癌屬于早期肝癌,目前已成為診斷早期肝癌的關(guān)鍵指標[10],臨床診斷肝小細胞癌的影像學方法包括B超、CT等,B超由于局限性較大、檢出率較低導致使用率減少[11],而常規(guī)CT平掃在肝小細胞癌診斷中雖具備一定效果,但在肝膿腫、肝臟血管瘤及肝小細胞癌的診斷中區(qū)分困難[12],造成誤診率提高,臨床實踐也表明CT平掃在較小病灶中的診斷效果也較差。隨著CT技術(shù)的不斷進步,多層螺旋CT雙期增強掃描被廣泛應用于腫瘤診斷中,該診斷方式具有掃描速度快、覆蓋面廣及連續(xù)性強等特點,方便醫(yī)師直接觀察,同時能通過對比劑的變化對不同掃描時相的病灶特點進行對比,從而提高診斷準確性,在肝小細胞癌的診斷運用中效果顯著。
本次研究中發(fā)現(xiàn),觀察組肝小細胞癌患者的確診率要明顯高于對照組,證實多層螺旋CT雙期增強掃描診斷肝小細胞癌的準確性要明顯高于CT平掃,其原因主要是多數(shù)肝小細胞癌是由肝動脈供血,在動脈期則出現(xiàn)典型的強化呈高密度,門脈期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少部分肝小細胞癌患者是伐血供,則提示為高密度-低密度特征,而多層螺旋CT雙期增強掃描采用對比劑顯影,能對腫瘤的血供進行清楚的顯示,因此提高了診斷準確性。研究中發(fā)現(xiàn),觀察組肝小細胞癌患者中有瘤內(nèi)密度均勻患者34例、占比57.6%,有瘤內(nèi)密度不均勻患者25例、占比42.4%;對照組肝小細胞癌患者中有有瘤內(nèi)密度均勻患者45例、占比76.3%,有瘤內(nèi)密度不均勻患者14例、占比23.7%,這提示多層螺旋CT雙期增強掃描能對血供進行更好的顯示,出現(xiàn)該結(jié)果的原因是多層螺旋CT雙期增強掃描通過對比劑的注入,腫瘤血管的迂曲、豐富、雜亂及粗細不均等情況提高了密度不均比例。同時通過研究結(jié)果觀察組動脈期、門脈期及對照組患者的腫瘤與肝臟密度差值均存在明顯差異發(fā)現(xiàn),多層螺旋CT雙期增強掃描能對肝小細胞癌的特征進行增強,增加腫瘤與正常肝臟組織的對比度,從而提高診斷準確性。
綜上所述,多層螺旋CT雙期增強掃描診斷肝小細胞癌的診斷效果明顯優(yōu)于CT平掃,能對肝小細胞癌的特征進行增強鑒別,提高確診率,值得臨床的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