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琴 馮磊(通信作者)
(昆明醫(y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yī)院云南玉溪市人民醫(yī)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抗磷脂綜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種非炎癥性非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病性。由Hughes于1983年首先報道,1985年正式命名[1]。臨床上以動脈、靜脈血栓形成、病態(tài)妊娠(妊娠早期流產(chǎn)和中晚期死胎)和血小板減少等癥狀為表現(xiàn),上述癥狀可以單獨或多個共同存在。以患者血清中存在抗磷脂抗體((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 APL)且持續(xù)陽性為特點,如抗心磷脂抗體抗體(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CL)、抗β2糖蛋白I抗體、狼瘡抗凝物(LAC)等是目前臨床實驗室可以檢測的常規(guī)項目,也是疾病在實驗室檢測到的特異靈敏的具有診斷意義的指標[2]。依據(jù)2011年中華醫(yī)學會風濕病分會發(fā)布的APS診斷和治療,即至少符合1條臨床診斷標準和實驗室診斷標準,即可診斷APS。本文通過對4665例樣本的檢測結果分析,探討其臨床運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2014年5月-2018年8月在我院各科門診及住院患者4665例(男2001例,女2664例)、年齡為2~93歲,平均56.36歲;抗磷脂譜353例,其中抗心磷脂抗體陽性組47例(男22例,女26例),年齡為15~90歲,平均57.89歲;抗β2糖蛋白I陽性177例(男71例,女106例),年齡為21~90歲,平均59.10歲;抗心磷脂抗體和抗β2糖蛋白I均陽性組129例(男38例,女91例),年齡為15~91歲,平均53.84歲;健康對照組100例(男58例,女82例)
1.2 方法
1.2.1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ELISA)檢測ACL、β2糖蛋白I總抗體J及其分型,試劑由德國歐蒙公司提供、試劑及儀器的使用均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試劑均在有效期內(nèi)使用,項目參加國家及云南省衛(wèi)計委室間質評、參加國家風濕病數(shù)據(jù)中心組織的自身抗體實驗室間比對,通過率100%,每批樣本檢測做室內(nèi)質控。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算平均數(shù)和標準差,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53例磷脂抗體譜陽性為:ACL陽性(β2-GPI陰性)47例,占1.01%;β2-GPI陽性(ACL陰性)177例,占3.79%;ACL和β2-GPI同時陽性129鬧例,占2.76%,見表1
表1 353例抗磷脂抗體譜陽性檢測結果
2.2 353例抗磷脂抗體譜陽性的分型結果為:ACL-IgA為10.48%, ACL-IgGM為26.34%,ACL-IgG為16.43%,ACLIgM> ACL-IgG >ACL-IgA。β2-GPI- IgA為22.09%,β2-GPI- IgM為75.92%,β2-GPI- IgG為5.38%,β2-GPIIgM>β2-GPI- IgA>β2-GPI- IgG。β2-GPI- IgM> ACLIgGM.>β2-GPI- IgA >ACL-IgG> ACL-IgA>β2-GPI- IgG,見表2。
表2 353例磷抗脂抗體譜陽性的分型結果為(例)
2.3 353例磷抗脂抗體譜陽性的人群分布為:腦部疾病占2.56%、自身免疫性疾病占1.37%、血液系統(tǒng)疾病占1.22%,見表3。
表3 353例抗磷脂抗體譜陽性的人群分布結果
抗磷脂抗體((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是一組針對各種帶負電荷磷脂的自身抗體,包括抗心磷脂抗體,抗β2糖蛋白I抗體、狼瘡抗凝物、抗磷脂酰絲氨酸、抗磷脂酰胺醇、抗磷脂酰甘油、抗磷脂酸等。這些抗體常見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習慣性流產(chǎn),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急慢性白血病、腎臟和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與這些疾病的凝血系統(tǒng)改變、血栓形成、血小板減少等密切相關,并與疾病的發(fā)生機制有較密切關聯(lián)[3]。抗心磷脂抗體、抗β2糖蛋白I抗體、狼瘡抗凝物是目前臨床實驗室可以檢測的常規(guī)項目,抗心磷脂抗體是一種異質性抗體,有研究認為無論是ACL還是狼瘡抗凝物與帶負電荷的磷脂結合時都需要一種輔助因子β2-GPI。β2-GPI是一種能結合脂蛋白、陰離子磷脂、血小板、肝素、DNA、線粒體的載脂蛋白,磷脂與β2-GPI結合,使β2-GPI表面機構改變而出現(xiàn)被ACL識別的表位,從而發(fā)生反應。有研究顯示,ACL似乎是直接針對含有β2-GPI的陰離子磷脂復合物,或是針對β2-GPI與磷脂結合中暴露的抗原決定族的,而與不含β2-GPI的磷脂無反應,因此,有學者認為檢測β2-GPI抗體可能比ACL更有意義。
從表1可以看出,4665例患者抗磷脂抗體(APL)檢出陽性樣本353例,僅ACL陽性為1.01%,僅β2-GPI陽性為3.79%,二者同時陽性為2.76%,總陽性率為7.57%,比文獻報道稍高。APL是一組能識別并結合血小板和內(nèi)皮細胞膜上磷脂結合蛋白的自身免疫性抗體,主要為ACL、β2-GPI、LA等,是導致APS 主要病因,APL的水平變化是APS易栓癥的決定因素[4]。特別是ACL與β2-GPI同時陽性時APS的風險顯著增加。表2顯示,二者亞型陽性率為ACL-IgA為10.48%,ACL-IgGM為26.34%,ACL-IgG為16.43%,β2-GPI- IgM為75.92%,β2-GPI- IgG為5.38%,β2-GPI- IgM> ACLIgGM.>β2-GPI- IgA >ACL-IgG> ACL-IgA>β2-GPI- IgG,以β2-GP陽性率最高,β2-GPI- IgG最低,ACL與β2糖蛋白均以IgM型升高為主[5]。IgM型與溶血性貧血和中性粒細胞減少有關,高水平的IgG 型對原發(fā)性抗磷脂綜合征的診斷最為特異,與血栓形成、習慣性流產(chǎn)流產(chǎn)和血小板減少相關。IgA型在干燥綜合征中出現(xiàn)率較高,也與習慣性流產(chǎn)和重疊格林-巴利綜合征相關。ACL的水平越高越易發(fā)生并發(fā)癥[6]。表3顯示353例抗磷脂抗體譜陽性的患病人群分布結果為腦部疾病占2.56%、自身免疫性疾病占1.37%、血液系統(tǒng)疾病占1.22%。腦部疾病如高血壓,由于血管病變、APL存在的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誘發(fā)血栓性微血管病變,繼而出現(xiàn)一系列的精神癥狀,如頭疼頭暈等,甚至腦出血腦梗死。有報道病因不明的45歲腦卒中患者中30~40%存在抗磷脂抗體。APS的靜脈血栓多于動脈,靜脈以下肢深靜脈多見,動脈以腦部就上肢,自身免疫病由于疾病本身存在大量的自身抗體,自身抗體相互作用,容易誘發(fā)或并發(fā)APS。有報道顯示20~50%SLE患者可出現(xiàn)APS并發(fā)癥,本文結果顯示自身免疫性疾病ACL及β2糖蛋白的陽性也占了一定比例。血液系統(tǒng)改變,如血小板減少、貧血、白血病減少等這些即是誘因也是結果因素存在,也容易合并APS[7]。
綜上所述,ACL與β2糖蛋白陽性可出現(xiàn)在多種疾病中,以腦部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多見。二者陽性或同時陽性是APS的主要誘因。APS表現(xiàn)復雜多樣,早期監(jiān)測是正確指導與積極治療的關鍵[8]。故有50歲以下有中風傾向及心肌梗死、動靜脈血栓形成、網(wǎng)狀青斑、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應連續(xù)監(jiān)測抗磷脂抗體,以為臨床提供更多更準確的診斷依據(jù)。此外,抗磷脂抗體譜在優(yōu)生優(yōu)育方面也有廣泛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