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蕾
統(tǒng)編教材的習作單元由六個板塊組成:“單元導語”“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和“單元習作”。與其他單元相比,“習作例文”板塊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從單元整組的目標來說,“習作例文”是實現(xiàn)習作教學目標不可或缺的一個板塊。“單元導語”點明習作要求,“精讀課文”學習表達方法,“交流平臺”梳理總結表達方法,“初試身手”初步嘗試運用表達方法,“習作例文”進一步感悟、積累經驗,“單元習作”呈現(xiàn)本單元的學習成果。這六個板塊彼此關聯(li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無論是哪一個板塊,都是重要且相關的,缺一不可。
從教師的教學來說,“習作例文”板塊中的文章是教師在習作課上經常會用到的一種教學資源。當然,在統(tǒng)編教材出現(xiàn)之前,教師大多都是自己尋找這樣的資源,但是這些資源良莠不齊,教師的使用策略也大多單一,一般也就是在學生動筆前讀一讀,稍作講評罷了。因此,在統(tǒng)編教材中開設“習作例文”板塊,有意義也有必要。而教師準確地認識習作例文的教學指向,對用好這一板塊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由例明意,重在充實與激發(fā)
“意”,習作要求之意,明意即審題。從第二學段開始,學生就要學習審題,能讀懂題目要求,能明確習作意圖。可以說,審題立意與謀篇布局、文體運用一樣,都從屬于構思的范疇,是學生在習作之前非常重要的一種思維過程。而事實上,有些習作要求內涵豐富,學生會覺得審題困難找不到方向,無法準確把握題意。
1.以題解題,充實題意
在審題遇到障礙時,習作例文的題目常常能清楚而準確地解構習作主題的涵義。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的習作單元,習作的主題是“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雖然教材中有進一步的提示:“就讓我們把觀察中印象最深的一種事物或一處場景寫下來”,但什么是“場景”,“事物”又是什么意思,學生不理解。而教材中用到的三幅圖,也不能直接幫助學生理解這兩個抽象凝練的詞語。對此,教師可以這樣做:
首先,出示兩篇習作例文的題目《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并且問學生:大千世界,能吸引我們的可多啦,對這兩位作者來說,又是什么把他們吸引住了?學生很快就發(fā)現(xiàn):小狗和楊梅。
接著,繼續(xù)例舉并提煉:是啊,小狗小貓啊,蝸牛螞蟻啊,這樣的動物多可愛??!葡萄楊梅啊,大樹小草啊,這樣的植物也很吸引人。甚至是一縷陽光、一彎新月,這些沒有生命的東西,也很讓我們神往。這些都是繽紛世界中的一種“事物”。結合板書,學生自然能夠理解:動物、植物和靜物,都是事物。
教師用例文的題目來解釋說明,學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了習作要求的意思。尤其在第二學段,這種做法直接有效。
2.由例生疑,明確動機
習作是需要明確動機的。統(tǒng)編教材把表達定位在實踐性、綜合性和交際性的根基上,由單純關注表達結果,轉到倡導兒童在真實的生活世界或模擬的情境中學習表達,也就是交際語境下的習作。因此,學生在進行習作時應該思考:我寫這篇文章給誰看?為了讓他看明白,我需要怎樣寫?這也是審題的一部分。
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的習作單元主題是“介紹一種事物”,并為此提供了兩篇例文:《鯨》和《風向袋的制作》。顯然,這是一次說明文習作。相比于其他文體,說明文有著更加明顯的習作動機——為了更好地介紹。更好地介紹,可能是指讓介紹更有趣,讓聽者對介紹的事物產生興趣;可能是讓介紹更準確,讓聽者對介紹的事物了解得更透徹;也可能是讓介紹更形象,讓聽者對介紹的事物了解得更具體。教師不能把這個動機直截了當?shù)馗嬖V學生,而是要讓學生通過閱讀習作例文,結合例文中的具體語句來發(fā)現(xiàn)。
在閱讀《鯨》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這篇文章是給誰看的?學生可在以下三個選項中進行選擇:中小學生或同等文化程度的人,大學生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研究生物(鯨)的專家學者。選擇并不是為了追求答案,而是為了引導學生去品讀語言,去揣摩語言背后隱藏的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動機。有了這個過程,學生在動筆介紹前,也會下意識地去設想一個聽眾,設計聽眾的身份,并以此影響自己的習作表達。
二、由例成像,重在喚醒與勾連
“像”,是形象,是場景,是生活?!跋瘛笨梢蕴?,也可以實。對學生而言,“寫什么”常常在一開始就讓他們難以下筆,而習作例文能提供具體的情境和素材支持,啟動學生的記憶與想象,讓曾經的生活積累再次凝結成像,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
1.例文喚醒,豐富內容
雖然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積累,但這些習作素材一般情況下都是“沉睡”的。因此在開始習作之前,首先需要去喚醒這些素材。統(tǒng)編教材在編寫中也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在習作單元的習作要求中,都用圖或標題或關鍵字的方式來“提點”學生。如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的習作單元主題是“生活萬花筒”,編者為了契合“萬花筒”這個比喻,例舉了很多習作題目:《捉蚊趣事》《一件煩心事》《她收了禮物》《爺爺戒煙了》《照片里的溫暖》《家庭風波》《教室里的掌聲》《信不信由你》。這八個題目中,《一件煩心事》《爺爺戒煙了》《捉蚊趣事》等確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進而喚醒自己的生活積累。但如《照片里的溫暖》《她收了禮物》《信不信由你》等題目,學生還是不清楚指的是什么事,需要去揣測這個題目可能在寫什么。對此,教師同樣可以用習作例文來幫忙。
首先,讀兩篇例文,讀懂例文的主要內容:《小木船》寫的是學校里的事,是同學之間的事,是關于友情的事;《我家的杏熟了》寫的是家里的事,是親人(鄰里)之間的事,是關于親情(鄉(xiāng)情)的事。
接著,發(fā)散開去喚醒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并最終形成這樣的導圖:
導圖的出現(xiàn),不僅讓學生有了可以喚醒的三個方向——家庭、學校和社會,真正觸發(fā)學生的記憶,還能進一步豐富學生對“生活”的解讀,豐富習作的內容。
2.例文勾連,選擇內容
喚醒了生活積累后,學生還需要為表達某一主題而嘗試進行選材、組材。如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的習作單元主題就是“圍繞中心意思寫”。為了豐富內容,教材還為學生提供了“甜、樂、淚”等十二個關鍵字,要求學生“注意圍繞中心意思,從不同的方面或選擇不同的事例來寫”。這則習作重點和難點都是要圍繞中心意思,也就是用一個“你感受最深的漢字”來寫。
對學生來說,從幾件事提煉出一個漢字(主題)要遠比根據(jù)一個漢字(主題)去選擇事例更簡單。前者是閱讀、是輸入、是提取,后者是表達、是輸出、是勾連。因此,教師可以降低難度,先引導學生閱讀兩篇例文,利用例文去勾連關鍵字,并以此為例,引導學生圍繞關鍵字勾連生活積累進行適當?shù)膭h選與組合。
首先,讀懂例文。《爸爸的計劃》主要寫了兩件事:爸爸嚴格執(zhí)行計劃,爸爸給“我”制訂計劃?!缎≌尽穭t寫了小屋、月臺左面、月臺中間、月臺兩頭、站長吹哨、四周等幾個方面。
接著,例文勾連關鍵字?!栋职值挠媱潯匪芴崛〉年P鍵字是“嚴”,爸爸對自己嚴格,對“我”也嚴格,而這份嚴格就是通過執(zhí)行計劃和制訂計劃來體現(xiàn)的?!缎≌尽匪芴崛〉年P鍵字是“暖”,而這樣的“暖”就體現(xiàn)在小站小而溫馨的布置中,在小站寧靜舒適的氛圍里。原來,關鍵字就是這樣滲透在幾件事或幾個方面之中的。
最后,關鍵字反向勾連生活。教師引導學生圍繞自己感受最深的漢字,去勾連某幾件事,或是某一樣事物的某幾個方面。
這樣用例文去進行勾連,為學生的習作構思鋪設了引橋,降低了難度,習作教學更有層次。
三、由例入理,重在發(fā)現(xiàn)與辨析
“理”,是規(guī)律,是方法,是搭建的支架,是建立的模型?!袄怼?,是對“怎么寫”最直接的回答。對小學生而言,有了一個“理”,他們就能從模仿起步;有了多個“理”,他們的習作也能呈現(xiàn)出更多的變化和靈動,并最終擁有自己的個性化表達。而教材精心選擇的習作例文,就為學生提供了這樣的“理”。因此,在“習作例文”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由例入理。
1.從批注中發(fā)現(xiàn)
統(tǒng)編教材的習作例文都有旁批和課后思考題。前者指明了習作中可以參考使用的方法、表達的規(guī)律,后者則為這種方法和規(guī)律提供了一次試煉的機會。
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的習作單元主題是“奇妙的想象”。其中,《一支鉛筆的夢想》就是很好的正面的想象的例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歸納法由例入理:
(1)故事里的這支鉛筆到底有什么夢想?自己讀讀故事,可以圈一圈,畫一畫。學生隨機交流,教師隨機板書呈現(xiàn)導圖:
(2)再讀讀這個故事,想一想哪些地方讓你感覺很神奇。
學生自由說,引導聚焦這支鉛筆想要變成不同的東西。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板貼鉛筆想變成的不同事物:花兒、芽兒、傘、豆角、絲瓜、船篙、木筏、撐桿和標槍。并隨機看圖認識部分比較陌生的事物。提問:仔細看看這些事物的樣子,再想想鉛筆的樣子,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教師根據(jù)學生發(fā)現(xiàn)隨機板書:又細又長。
(3)抓住事物的特點來想,這樣的方法我們在《小真的長頭發(fā)》里也學過,你還記得嗎?
小真的長頭發(fā)老長老長,所以作者就把它想象成了——釣魚線、套牛繩等細細長長的東西。能抓住事物的特點來想象,這樣的想象會更加合理、自然。
出示批注:……這樣的想象自然、合理。
2.在對比中辨析
能夠選人教材的習作例文都有其“經典”之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將例文與其他文本進行對比,進而引導學生在辨析異同、優(yōu)劣中發(fā)掘“經典”,并由例入理。
(1)對比例文與教師的“例文”
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習作單元中有這樣的提示:寫清楚事物的主要特點,試著用上恰當?shù)恼f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紹事物的不同方面。但是,說明方法怎么用才能算是“恰當”呢?
在教學例文《風向袋的制作》時,教師可以給出兩段“樣本”,左為例文選段,右為教師改編后的“例文”:
通過對比,學生很直觀地就能發(fā)現(xiàn),用上了列數(shù)據(jù)這種說明方法,能夠準確地介紹清楚風向袋的制作過程。
接著,教師再給出另外兩段“樣本”,同樣,左為例文選段,右為教師改編后的“例文”:
通過對比,學生進—步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也方都適合用列數(shù)據(jù)的說明方法,有時候列了數(shù)據(jù)反而說不清楚。
經過如此兩次的對比后,學生就能明白什么才是“恰當”的說明方法。
(2)對比例文與學生的盲寫
在學生習作過程中,遇到障礙或是瓶頸的時候,將例文與學生盲寫作品進行對比,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進行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習作單元“神奇的想象”教學時,學生往往只能由1想到2,有時候想到了2、3、4,卻又不知道該如何組織這些想象到的內容,文字表達呈現(xiàn)凌亂無序的狀態(tài)。在點評學生習作環(huán)節(jié),教師就可以出示例文《一支鉛筆的夢想》,并將下列文字標紅、加粗,甚至單獨批注:
將例文與自己盲寫的習作進行對比,學生就能發(fā)現(xiàn),《一支鉛筆的夢想》有同構性,即用同樣結構的語段,將幾個夢想串聯(lián)起來了。這樣文章不僅顯得有序、規(guī)整,而且便于組織內容。有了這樣的語言模型,學生幾乎很輕松地就能組織起幾個語段了。
顯然,在整個習作教學過程中,“習作例文”可以穿插在審題、構思、行文、講評等多個習作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梢韵壤?,后習作;可以先習作(盲寫),后例文(比照),再習作(修改);還可以邊習作邊例文,滾動進行。作為一個獨立的板塊,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一板塊對本單元習作主題的意義,明確教學指向,有的放矢方能“例”盡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