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
聰明的人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常會不失時機(jī)地為他們解圍扶困,從而贏得更多的友誼;而愚笨的人對與己無關(guān)的事會避而遠(yuǎn)之,落得個清閑自在,卻不知這樣只會使自己陷入孤立之中,沒有人愿意與他接近,更沒有人在他遇到困難時替他說話,為他辦事。
在生活中,把個人得失看得過重,未必是件好事兒。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熱心腸的人往往比自私冷漠的人生活得快樂,在工作和事業(yè)中大多都比自私冷漠的人成功。有時候,幾句得體的話,能化解一場無意義的爭吵,從而使?fàn)幷撾p方皆大歡喜,也給自己鋪下一條更寬闊的道路。
清末,陳樹屏做江夏知縣的時候,大臣張之洞在湖北做督撫。張之洞與撫軍譚繼詢歷來不和,有一天,陳樹屏在黃鶴樓宴請張、譚等人。有人談到江面寬窄問題,譚繼詢說是五里三分,張之洞卻故意說是七里三分,雙方爭執(zhí)不下,誰也不肯丟面子。陳樹屏知道他們是借題發(fā)揮,對兩個人這樣鬧很不滿,但是又怕掃了眾人興,于是靈機(jī)一動,從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辭謙虛地說:“江面在水漲的時候就寬到七里三分,而落潮時便是五里三分。張督撫是指漲潮而言,而撫軍大人是指落潮而言。兩位大人說得都沒錯,這有什么可懷疑的呢?”
張、譚二人本來就是信口隨便說的,由于爭辯而下不了臺階,聽了陳樹屏的這個有趣的圓場,自然無話可說了。于是眾人一起拍掌大笑,爭論便不了了之。張、譚二人對陳樹屏都心存感激,不久張之洞便上言朝廷把陳樹屏升至知府。
可見,在他人身處尷尬境地時,如果能巧妙地為他解圍,你的善舉定會贏得人心。
大太監(jiān)李蓮英為人機(jī)靈、嘴巧,很善于取悅慈禧,在宮中穩(wěn)坐太監(jiān)總管的位子。
慈禧愛看京戲,常以小恩小賞賜藝人一點東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員楊小樓的戲后,把他召到眼前,指著滿桌子的糕點說:“這一些賜給你,帶回去吧!”
楊小樓叩頭謝恩,他不想要糕點,便壯著膽子說:“叩謝老佛爺,這些尊貴之物,奴才不敢領(lǐng),請……另外恩賜點……”
“要什么?”慈禧心情很好,并未發(fā)怒。
楊小樓又叩頭說:“老佛爺洪福齊天,不知可否賜個‘字給奴才。”
慈禧聽了,一時高興,便讓太監(jiān)捧來筆墨紙硯。慈禧舉筆一揮,就寫了一個“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爺看了慈禧寫的字,悄悄地說:“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楊小樓一看,這字寫錯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議論,沒準(zhǔn)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會要了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時急得直冒冷汗。
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慈禧太后也覺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讓楊小樓拿走錯字,又不好意思再要過來。
旁邊的李蓮英靈機(jī)一動,笑呵呵地說:“老佛爺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點呀!”楊小樓一聽,馬上轉(zhuǎn)過彎來,連忙叩首道:“老佛爺福多,這萬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領(lǐng)呢!”慈禧正為下不了臺而發(fā)愁,聽這么一說,也就順?biāo)浦?,笑著說:“好吧,隔天再賜你吧?!本瓦@樣,李蓮英為二人解脫了窘境。
(摘自“百度閱讀” 圖/傅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