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4月12日文章,原題:對在繁榮時期長大的中國人來說,“下崗”沒有什么大不了黃林采(音)是一位樂呵呵的23歲年輕人,他總是很樂觀——即便近來失去工作。他已在重慶——一座有著近2000萬人口的中國西南大城市——一家龐大的汽車組裝廠工作近4年,黃每天長時間為生產(chǎn)線上的汽車加注制動液。但隨著中國汽車市場銷量下滑,黃和數(shù)千名工友在今年1月被辭退。
但他遠沒有為其“不幸”感到驚慌,而是利用得到的相當于5個月工資的解聘金,與朋友“閑逛”好幾周并考慮其他就業(yè)選項。目前,他已加入中國迅猛增長的服務(wù)業(yè),成為某健身俱樂部的服務(wù)員?!拔也幌朐倩氐饺魏喂S,那很無聊?!秉S說道。在中國,如今這種總能找到工作的自信并非稀罕事。更年輕一代的中國人不僅期待前程似錦,還正越來越尋求滿足個人意愿。
盡管當?shù)亟鼇硪褑适Т罅可鲜鼍蜆I(yè)崗位,但眼下的重慶仍是一片繁榮景象。即便在工作日的夜晚,位于觀音橋商圈的一個龐大步行街依然燈火輝煌、人頭攢動。周邊鱗次櫛比的建筑內(nèi)充滿頗具吸引力的餐館,食客人均消費不足70元就能在其間大快朵頤。在相對不太時尚的街區(qū),一大盤剛出鍋的水餃售價還不到2美元。
在重慶陡峭山坡甚至建筑內(nèi)上下穿行的是世界上最長和最繁忙的單軌交通線,而該市的地下正運行著一個龐大的地鐵系統(tǒng)。這兩套交通系統(tǒng)幾乎完全是在過去15年內(nèi)建成。
是什么使像黃這樣的年輕人的樂觀如此引人注目,又是什么讓該市如今的宜居指數(shù)如此出人預(yù)料?是這座城市在過去一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經(jīng)歷的嚴峻現(xiàn)實,包括曾在二戰(zhàn)時期遭受日軍慘烈轟炸等。但如今的重慶甚至已不同于16年前——那時黃曾為之工作過的外國車企剛在這里開辦其在中國的首家組裝廠。
此外,大規(guī)模建房已使當?shù)刈饨鹱兊孟鄬Ρ阋?。黃在某新建小區(qū)租住一套近50平方米的公寓,月租金僅500元人民幣。低租金讓他攢下不少工資。但配套停車位不足不僅導致該市停車位租金居高不下,還無助于當?shù)剀嚻蟪鍪燮嚒|S和部分工友“下崗”即是例證。
“當?shù)毓S正面臨嚴重困難,一些甚至有可能關(guān)閉?!碑?shù)啬称渲圃焐倘耸陆?jīng)理說道。但黃并不擔心,他花費大量時間騎行并保養(yǎng)新購的摩托車?!拔抑幌腧T摩托車到江邊”,黃說道,“暫時失業(yè)沒什么,這里的江景值得駐足。”▲
(作者基思·布拉德舍,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