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元
勤于思考
華羅庚上初中時,有一次,語文老師布置同學們在假期里讀胡適的《嘗試集》,并寫讀后感?!秶L試集》的卷首有一首七言詩一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
華羅庚讀了這首詩后,經(jīng)過認真分析,認為這首詩在邏輯上犯了錯誤。于是,他在所寫的讀后感中分析:詩中的第一個“嘗試”是說嘗試一次就成功的事情世界上是沒有的,詩中的第二個“嘗試”是說自古以來的成功都經(jīng)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兩者的意義迥然不同,不能把第一個轉化為第二個,更不能用后一個嘗試否定前一個嘗試。
當時,胡適是一個很有名的文人,而華羅庚不過是一個14歲的初中生。一個初中生竟敢批評胡適這位名家,有人認為他太狂妄。其實,這體現(xiàn)了華羅庚勤于思考的習慣。華羅庚如果不勤于思考,深入分析,能發(fā)現(xiàn)胡適邏輯上的錯誤嗎?
華羅庚正是有這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才能做到不迷信權威。不然,1930年,他是不可能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數(shù)學論文去糾正一個大學教授的錯誤的。
善于閱讀
華羅庚在學習的過程中,從不死記硬背。就看書而言,他的看書方法別出心裁。
看書時,他不是把每本書從第一個字看到最后一個字,而是首先竭盡全力把書的內容弄懂,然后再去看下一本書。在看下一本書時,他不像看上一本書那樣精細,對上一本書中已經(jīng)學到的知識,并且沒有什么特別不同的地方,他就一眼帶過;對上一本書中沒有的內容,他就會精心細讀。
華羅庚總結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時,這樣說:“念書不一定要每次都從頭念到尾。應該在重要的地方花費更多的力量,而不能平均用力?!?/p>
勇于創(chuàng)新
華羅庚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出了一種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這與一些同學師云亦云、亦步亦趨的學習態(tài)度是截然不同的。他所總結出來的被一些學者稱為“華氏直接法”的學習方法,就是勇于創(chuàng)新的產(chǎn)物。
華羅庚不僅是著名數(shù)學家,而且對對聯(lián)也頗有研究,常寫出令人稱道的對聯(lián)。
1953年,中國科學院組織考察團出訪。著名科學家錢三強擔任團長,團員有華羅庚、張鈺哲、趙九章、貝時璋、呂叔湘等人。途中閑暇無事,大家便談古論今。
有人即興出了上聯(lián)“三強韓趙魏”,求對下聯(lián)。這里的“三強”,指的是戰(zhàn)國時期的韓、趙、魏三個強國,又語意雙關,隱喻錢三強的名字。要求下聯(lián)要以數(shù)字體現(xiàn)古代文化,又要嵌入另一位科學家的名字。因此,大家一時難以應對。
過了一會兒,華羅庚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聯(lián):“九章勾股弦?!薄熬耪隆笔侵肝覈糯鷶?shù)學名著《九章算術》,勾、股、弦則分別表示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和斜邊?!熬耪隆庇智『檬谴韴F成員、物理學家趙九章的名字。華羅庚的下聯(lián)對得如此巧妙,在場的人都齊聲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