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山
這個題目大概要從400萬年前的某個猿人說起。
這個猿人在它行將毀滅的生活中偶然發(fā)現(xiàn)一根骨頭的力量——這根動物的腿骨可以幫他擊碎敵人的頭顱——他被工具賦予了新的力量。當忽然意識到這根骨頭能夠幫他在這世界上更好的生存時,他興奮地把這根將開啟人類新篇章的骨頭拋向天空,電影的鏡頭跟隨著這根骨頭向上、向上、向上……直到這根骨頭幻化成茫茫太空中一艘與之形似的宇宙飛船——這是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鏡頭之一,出現(xiàn)在《2001太空漫游》那漫長的序章中。這個鏡頭同時揭示了人類進化的400萬年中,幻想的力量。
人類基于科學的幻想,與人類的文明史一樣短暫。但“科學”一詞相較于人類的文明史而言就更加稚嫩??苹镁徒⒃趪乐?shù)目茖W之上,以文學和藝術的形式加以呈現(xiàn)。因此,當我們試圖解釋“科幻”的時候,我們根本無法追溯到400萬年前,我們從200年前開始就好。
一
“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當珀西·雪萊在《西風頌》中寫下這傳諸后世的詩句的時候,他正著迷于威廉·葛德文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毋庸置疑,葛德文的《政治正義論》啟發(fā)了這位偉大的詩人。彼時,他花了很多時間在葛德文家里討論政治活動。作為他的政治熱情的副產品,葛德文年少的女兒瑪麗跟著雪萊私奔了。在1814年到1823年的旅居生活中,瑪麗經(jīng)歷了一個花季少女很難負荷的種種人生變故。在此期間,她生育了四個孩子,其中三個夭折了;她還遭遇了一次流產,為此差點喪命;更為不幸的是,珀西·雪萊在一次遠航中溺水身亡。
偉大人物終究有其注定的使命,瑪麗的使命來自于一場文學游戲。1816年夏天,瑪麗同雪萊、拜倫等人在日內瓦郊外經(jīng)常聚會。大家提議每人寫一篇恐怖故事,后來只有瑪麗的故事成型,就是她1818年完成的《弗蘭肯斯坦》——一部在200年后的今天,仍然備受矚目的偉大著作。《弗蘭肯斯坦》是公認的人類文學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說,瑪麗·雪萊也因之而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
瑪麗·雪萊通過弗蘭肯斯坦的悲劇,對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及應該如何拿握和使用科學技術,做出了自己的解釋:人類在自然界面前應該保持一種敬畏,保持一種有限性,而不能無限制地追求對自然的認識和征服。以今天的眼光看,這部作品所探討的,不僅是關于人對科技的運用,更是對生命本身的探索。弗蘭肯斯坦所造就的“怪物”本是一個內心善良,同樣渴求愛與同情的人,只是他丑陋的外表,導致他被這個世界所拋棄,最終因愛生恨,成為一系列悲劇的源頭。在我們熱烈探討人工智能的今天,實際上我們在重復200年前瑪麗·雪萊的命題:當人在科技的蠱惑下成為造物主,我們該如何與我們的造物共處,人又將往何處去?
大概在瑪麗·雪萊完成《弗蘭肯斯坦》的同時,遙遠中國的一個文人李汝珍創(chuàng)作出了《鏡花緣》——這顯然不是一部科幻作品,但其幻想?yún)s已經(jīng)在傳統(tǒng)中國小說的基礎上向科幻靠近了一大步。其中女兒國、君子國、無腸國等國見聞已經(jīng)涉及“烏托邦”的命題。最重要的,是這部作品開啟了中國人對異域的想象,這是對時間和空間的幻想,這在中國的歷史中難能可貴。
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及其后一個世紀中,最著名的凡爾納和威爾斯的科幻作品,都是建立在工業(yè)革命的大背景之下,而《鏡花緣》則依然建立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之下,前者的著眼點在科學,后者的著眼點在倫理。
二
1851年,當瑪麗·雪萊在倫敦的家中逝世時,在法國巴黎,一個23歲的年輕人發(fā)表了他的兩篇處女作:《墨西哥的幽靈》和《乘氣球的一次旅行》。這個年輕人就是儒勒·凡爾納(1828-1905),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科幻作家之一,他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道,被稱作“科幻小說之父”,就在威爾斯剛開始發(fā)表科幻小說的時候,評論家們就將他比作法國的凡爾納。他們構成了世紀之交的雙子星座。
儒勒·凡爾納出生于法國南部城市南特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一名律師。我曾經(jīng)專門前往拜訪他的故居。這個港口城市所匯聚的來自世界的傳聞一定讓年幼的凡爾納著迷。
11歲那年,一心想要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儒勒·凡爾納,瞞著自己的家人,偷偷在一艘三桅船上包下一個房間,希望坐著這艘船前往印度。年少的儒勒·凡爾納對自己的計劃非常的滿意,但是當他抵達港口即將坐船出海時,他憤怒的父親及時出現(xiàn)了。想必皮埃爾·凡爾納對自己想要離家出走的兒子進行了一場深刻的人生教導,儒勒·凡爾納在他的自我檢討中向父親保證,以后“只在做夢中幻想著環(huán)游世界”。后來,他的父親又把他送到巴黎學習法律,希望他能夠子承父業(yè),但他又一次讓他的父親失望了。就在1851年他發(fā)表處女作之后,他的父親對他的不務正業(yè)已經(jīng)深感無能為力,唯一的要求是,找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1856年,儒勒·凡爾納前往亞眠參加朋友的婚禮。凡爾納被新娘的妹妹,作為寡婦并帶著兩個孩子的奧內·莫雷爾吸引。為了能夠獲得莫雷爾家的信任,儒勒·凡爾納立刻決定滿足父親的夙愿,先找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他開始在巴黎的一個證券交易所擔任經(jīng)紀人,并成功地迎娶了奧內·莫雷爾。
凡爾納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為總名,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記》等。他是科幻界當之無愧的“技術派”鼻祖。魯迅評價凡爾納是“學術既覃,理想復富”的杰出作家,能“默揣世界將來之進步,獨抒奇想,托之說部,經(jīng)以科學,緯以人情,離合悲歡,談故涉險,均綜錯其中,閫雜譏彈,亦復譚言微中,……比事屬詞,必洽學理,非徒摭山川動植,侈為詭辯者比”。
三
就在瑪麗·雪萊完成《弗蘭肯斯坦》的1818年,叔本華完成了他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初稿。同樣在這一年的5月5日,卡爾·馬克思(1818-1883)誕生于普魯士萊茵省一個猶太族律師家庭。60多年后,另一位偉大人物弗里德里?!ざ鞲袼梗?820-1895)在他的墓前這樣總結他的思想:“正像達爾文發(fā)現(xiàn)有機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
毋庸置疑,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獨特洞見。他的《資本論》是否影響過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我們不得而知。但在威爾斯著名的《時間機器》(1895)中,我們卻看到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種可能。一位科學家提出一套關于四維空間和時空穿梭的理論,并制造出一個時間機器,并乘它飛到未來的802701年。在那里,他看到一幅可怕的人類圖景。未來的人類進化成為兩種人:埃洛伊人(the Elois)和莫洛克人(the Morlocks)。埃洛伊人生活在地上,以瓜果為食,過著群居生活。他們身材矮小,四肢纖細,皮膚白嫩,頭腦簡單,每天只知游戲、玩樂。莫洛克人則終年生活在地下,只在夜晚才出來覓食埃洛伊人。他們狡猾殘忍,嗜血成性。埃洛伊人是原來的統(tǒng)治階級。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科技的不斷進步逐漸把人類社會推向鼎盛時期。物質的極大豐富加上長期的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導致這些統(tǒng)治階級的智力和身體機能逐漸退化,最后竟墮落成供莫洛克人捕食的牲畜。莫洛克人原本是工人階級的后代。他們由于常年在地下工廠勞作,終年不見天日,于是慢慢習慣于地下環(huán)境而演化成像老鼠一樣的穴居動物。食物的匱乏最終迫使他們以埃洛伊人為食物,上演了人吃人的慘劇。通過《時間機器》,威爾斯還表達了對人類終極處境的關懷。
從1895年出版《時間機器》一舉成名,威爾斯隨后又發(fā)表了《莫洛博士島》《隱身人》《星際戰(zhàn)爭》等多部科幻小說。他的《昏睡百年》則開創(chuàng)了科幻小說中重要的一支血脈:“反烏托邦”小說。故事講述一個人在昏睡了兩百年后蘇醒,發(fā)現(xiàn)世界上一切都改變了,他被莫名其妙地推選為叛亂者的國王,并投入一場全球的決戰(zhàn)之中。后來亞米扎京的《我們》、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還有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都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威爾斯被譽為一代宗師,他創(chuàng)作的科幻小說中諸如“時間旅行”“外星人入侵”“反烏托邦”等都成為20世紀科幻小說中的主流話題。
四
1938年的10月30日晚上8點左右,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主持人奧森·威爾斯在節(jié)目中說:“我們現(xiàn)在知道,20世紀初,地球被智慧生物密切監(jiān)視著,它們比人類更為先進……”這時廣播突然插播氣象預報,并放起了音樂,接著一個特別公告宣布,芝加哥詹寧斯山天文臺的教授報告觀測到了火星上的爆炸。然后,恐怖的新聞便接二連三的出現(xiàn)。以《大國民》一片傳頌于世的美國戲劇鬼才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以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世界大戰(zhàn)》為藍本,在電臺廣播中煞有介事地報道了火星人突然侵略地球的消息。不少人聽后信以為真,惶恐萬狀地奔走相告,有些甚至駕車逃走,成為了廣播史上一個最大的惡作劇。
當時的美國人不僅熱衷于《世界大戰(zhàn)》所描述的“火星人”,而且著迷于美國本土作家埃德加·賴斯·巴勒斯的“人猿泰山”。
埃德加·賴斯·巴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s,1875-1950)是與威爾斯同時代的美國作家,但他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并不高,在世界科幻史上,更是無法和威爾斯相提并論。但這并不能掩蓋他的光芒,自1912年至1950年,他一共出版了70多部小說,這些小說涉及科學、幻想、冒險等眾多領域,而且?guī)缀跞菚充N書,其中不少被多次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他的《人猿泰山》長篇系列小說在剛剛問世的時候就風靡一時,至今經(jīng)久不衰——這是美國特色的科幻,基于蓬勃的娛樂文化和領先的技術傳播手段,通過報刊、圖書、漫畫、電影等不同的媒介形式,制造迷人的幻想世界和超級英雄。
就是在美國人相信火星人入侵的1938年,DC漫畫公司(Detective Comics)在《動作漫畫》創(chuàng)刊號上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第一位超級英雄——超人,從此改寫了美國漫畫史。第二年,他們又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第一位沒有超能力的超級英雄——蝙蝠俠。與蝙蝠俠一起誕生的,還有漫威漫畫公司(Marvel Comics),以及他們所創(chuàng)造出的世界上第一位變種人超級英雄——納摩。美國的超級英雄們是典型的“偽科幻”,但其中并不乏一些科幻元素。他們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尤其進入21世紀之后,依靠飛速發(fā)展的計算機技術,在電影中真實的表現(xiàn)超級英雄成為可能。在漫威的電影宇宙中,先是??怂购退髂嵯群髴{借《X戰(zhàn)警》系列、《蜘蛛俠》系列橫掃美國票房。然后是不想再為他人做嫁衣的漫威開始了自制超級英雄大片的道路,2008年起,依次將鋼鐵俠、綠巨人浩克、雷神托爾、美國隊長等超級英雄搬上大熒幕,隨后通過《復仇者聯(lián)盟》將他們集結起來。同樣是2008年,根據(jù)DC漫畫改編、克里斯托弗·諾蘭執(zhí)導的《蝙蝠俠:黑暗騎士》成為第一部全球票房超過10億美元的超級英雄電影,其后他們又相繼推出超人、蝙蝠俠、神奇女俠、海王等系列電影。
與這些“偽科幻”的超級英雄系列電影不同,真正的科幻電影仍然堅守其科技和人文的內核。在美國網(wǎng)上影評人學會曾經(jīng)選出的最經(jīng)典的一百部科幻電影中,打入十大的全是二十年前的作品,可見科技也未必能征服影迷的心。
在這一百部最經(jīng)典科幻片中,已故大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的經(jīng)典作品《2001太空漫游》名列榜首。喬治·盧卡斯的舊作《星球大戰(zhàn)》及《帝國反擊戰(zhàn)》分別排在第三及第四位。雷德利的另一部經(jīng)典作品《異形》也打入十大——當年推出時劣評如潮的這部影片,現(xiàn)今卻是人人推崇的科幻恐怖片經(jīng)典。此外,斯皮爾伯格的《E.T.外星人》和《第三類接觸》,則分別占第五及第八位。
反映人類與外星人和平友好的代表作無疑是斯皮爾伯格的充滿童真和溫情的《E.T.》。在另一部電影《天繭》(Cocoon)之中,外星人不但跟地球人建立友誼,并且能幫助一群老人恢復青春,前往另一個世界重過新的生活。
在向外——外太空、外星人——發(fā)掘題材之外,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fā)展,更多的影片傾向于反映人本身——網(wǎng)絡、復制、克隆,機器人以及人的未來。
美國著名科技雜志《WIRED》在選出的“影史上最佳的20部科幻影片”中,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銀翼殺手》坐上了冠軍寶座。這部影片描述公元2020年時人類執(zhí)法者追捕不甘被摧毀的復制人逃犯的動人歷程,電影的布景與視覺風格已成眾所公認的影史經(jīng)典。排名居次的是1997年裘德·洛主演的《千鈞一發(fā)》(Gattaca),該片雖沒有燦爛奪目的視覺效果,卻忠實反映出人類社會極有可能產生“以個人體內基因組成分高低等級”的發(fā)展;而第三名則是曾經(jīng)引爆討論話題與賣座熱潮的《黑客帝國》。其實在這些更加能夠反映人類未來的題材之外,許多更富有娛樂性的影片也成為科幻影史上的經(jīng)典,例如由施瓦辛格主演的《終結者》系列,未來人(機器人)通過時間機器回到了現(xiàn)在;科學狂人造就的《透明人》等等。而斯皮爾伯格的新作《人工智能》也更加關注人的未來。在此之外,作為科幻影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像《侏羅紀公園》(斯皮爾伯格)、《宇宙奇兵》(盧卡斯)等,都在人類幻想的思維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五
如果說1838年DC漫畫的創(chuàng)立開啟了以超級英雄為代表的美國奇幻文學的“黃金時代”,那么之前的1837年,約翰·坎貝爾(John W.CamPbell,1910-1971)則開啟了科幻文學的“黃金時代”。這一年10月,坎貝爾開始成為《驚奇故事》(Astounding Stories)的編輯,并將其更名為《新奇科幻》(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他決心在科幻界引導一場真正的變革??藏悹栂M苹眯≌f能成為更加復雜的文體,他認為“優(yōu)秀的當代科幻作者則摸索出了一些真正有效的手法,在不影響故事連貫性的前提下,將大量的背景信息和相關材料融合其中。這至關重要,故事開始時,一個完整的新世界必須同時被構筑起來?!?939年夏天,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A·海因萊因、西奧多·斯特金和 A·E·范·沃格特四位作家的名字同時出現(xiàn)在了《新奇科幻》雜志上。1946年,克拉克終于賣出了自己的第一篇科幻小說《彈孔》(Loophole),買家也是坎貝爾。通過坎貝爾和一大批作家的努力,1940年初到1950年代,科幻小說開始廣為人知,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正式來臨。阿瑟·克拉克、艾薩克·阿西莫夫和羅伯特·海因萊因,則成為了這個黃金時代當之無愧的“三巨頭”。阿西莫夫后來在《危險的幻想》的前言中強調了坎貝爾的貢獻:“他(坎貝爾)給科幻小說領域帶來了一次真正的革命……”
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一個神童,他11歲就開始寫作,15歲就考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41年8月1日,阿西莫夫去見約翰·坎貝爾,他有了一個嶄新的科幻點子:撰寫一部發(fā)生于未來的歷史小說,描述銀河帝國衰落的始末。坎貝爾認為阿西莫夫應該將其寫成系列故事,還和他共同發(fā)明出“心理史學”這門虛構的科學,這就是日后的“基地系列”。第二年,阿西莫夫取得了碩士學位,并馬上開始申請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課程,此時他在作品中首次提出了“機器人學三定律”。在坎貝爾的監(jiān)督鼓勵之下,阿西莫夫在1940年代總共為基地系列寫了八個故事,后來都歸入“基地三部曲”,完整地講述了銀河帝國的衰亡和基地崛起的歷史。從1944年到1950年之間,阿西莫夫又在《驚奇》上發(fā)表了四個機器人短篇,這些小說后來都收錄于《我,機器人》中。 但他自己的“黃金十年”要到1950年才開始,這時候,坎貝爾已經(jīng)稱他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家之一”。1974年,書評家小約瑟夫·帕僑奇稱:“對許多人來說,艾薩克·阿西莫夫這個名字就是科幻小說的代名詞?!卑⑽髂蛩≌f類作品共201種,含科學幻想小說38部、探案小說2部、短篇科幻和短篇故事集33種、短篇奇幻故事集1種、短篇探案故事集9種,此外還主編科幻故事集118種。其中最有名的是“大基地系列”,即基地系列、機器人系列、帝國系列三大系列。
當1948年阿西莫夫拿到他的博士學位的時候,31歲的克拉克(1917-2008)剛讀完倫敦國王大學的物理學和數(shù)學課程,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克拉克加入英國皇家空軍,擔任雷達技師,參與預警雷達防御系統(tǒng)的研制。這一年,克拉克寫了一篇4000字的短篇小說《前哨》參加BBC的征文比賽。那是一個關于月球和外星人的故事,人類登上月球,在此發(fā)現(xiàn)一座外星文明在百萬年前放置于此的小型金字塔,它被用來觀察地球生物的發(fā)展和崛起,就這樣,月球成了其他高層次文明的一個“前哨”。但《前哨》并未引起B(yǎng)BC的重視,當然也沒有得獎。
1964年春天,剛剛完成《奇愛博士》的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找到克拉克,向他征求科幻電影的意見,克拉克提起了《前哨》。兩人意識到,他們可以把這個月球上的文明守望者的故事作為切入點,設計更宏大的敘事。經(jīng)過反復討論,一個太空漫游故事逐漸成型。四年后的1968年,科幻史上里程碑意義的小說與電影同時問世。那就是著名的《2001太空漫游》,這是一部宇宙和人類文明的史詩,一塊來自更高級文明的黑色石板將它們串聯(lián)起來:史前時期,這塊黑色石板啟發(fā)了瀕臨滅絕的人猿,讓他們開始進化之旅;最終的宇宙航行中,它又給了宇航員大衛(wèi)更高層次的意識,讓他成了主宰宇宙的“星孩”。
克拉克另一個系列,是“與拉瑪相會”系列?!杜c拉瑪相會》(1973)是雨果獎和星云獎的雙料作品。故事發(fā)生在 22 世紀,有一個五十公里長的圓柱體形外星太空船闖入太陽系,人類派出探險隊前去調查,卻發(fā)現(xiàn)其中沒有任何智慧生物,而是充滿了對這種智慧狀況的描述。這是一部特別“硬核”的作品,給人的感覺就是一本拉瑪飛船的說明書,非一般科幻迷完全無法啃下來?!独敗泛髞肀粩U展為一個獨立的系列,與“太空漫游系列”并駕齊驅,成為克拉克晚年創(chuàng)作的核心。他和科學家金特里·李(1942~ ) 合作,續(xù)寫了《拉瑪 2 號》(1989)、《拉瑪迷境》(1991)、《拉瑪真相》(1993)三部續(xù)作。李是美國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太陽系探測委員會總工程師,著名的“海盜”“伽利略”等行星探測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1945年克拉克為《無線電世界》寫了一篇題為《地球外的轉播》的文章,詳細預言了可將廣播和電視信號傳播到全世界的遠程通信的地球同步衛(wèi)星的系統(tǒng)。當時甚至是專門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讀后也對此表示懷疑。但科技的發(fā)展完美地驗證了他的設想和預言,地球同步衛(wèi)星軌道因此命名為“克拉克軌道”。
六
同為科幻小說大師的克拉克和阿西莫夫既是對手也是好友。阿西莫夫曾抱怨說:“我不知道他(克拉克)是否因為我的作品得到表揚,我倒是經(jīng)常因為他的作品而備受責怪?!薄瓉?,讀者常常把他們的作品搞混了。有一次,一個年輕的姑娘對阿西莫夫說:“哦,阿西莫夫博士,我覺得你的《童年的終結》(實為克拉克作品)沒有達到你平常的水平?!卑⑽髂蛞荒槈男Φ卮鸬溃骸坝H愛的,那就是為什么我用筆名的緣故?!眰髡f共同參加一次活動,他們在一輛出租車里達成了一個“公園大道條約”:——阿西莫夫承認克拉克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幻小說作家;而克拉克承認阿西莫夫是世界上最好的科普作家。
事實上,在阿西莫夫的心目中,世界上最好的科普作家是卡爾·薩根。他推崇薩根為“歷史上最成功的科學普及家”。
卡爾·薩根(Carl Edward Sagan,1934-1996)長期任康奈爾大學天文學與空間科學教授和行星研究室主任。他深深介入美國的太空探測計劃,并在行星物理學領域取得許多重要成果。第2709號小行星以其姓氏被命名為“薩根”。他在科普方面的成就更為引人注目:20世紀80年代他主持拍攝的13集電視片《宇宙》,被譯成10多種語言在60多個國家上映;此外他還寫了數(shù)十部科普讀物。1994年,他被授予第一屆阿西莫夫科普獎。
在薩根去世后,薩根生前所供職的康奈爾大學于當天發(fā)表訃告說:“薩根是天文學家、教育家和作家,而且或許是全世界最偉大的科學普及家。”卡爾·薩根的唯一的長篇科幻小說《接觸》成為世界科幻名著并非偶然。
斯賓格勒在他著名的《西方的沒落》一書中說道:“人,當他第一次從蒙昧中變成‘人時,當他體認到宇宙中他的無限寂寥空漠時,這正是生命之中最具決定性的時刻。就在這時,世界恐懼出現(xiàn)了,在死亡的面前,眼睜睜地看著光明的世界和堅固的空間背后的極限,世界恐懼便成了人類基本的恐懼,所有高級的思想,都是起源于這種對死亡所作的沉思冥想,每一種宗教、每一種科學、每一種哲學,都是從此處出發(fā)的?!?/p>
恐懼同時給人類以崇高感,科幻蓋出于此!
(作者系出版人、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