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
唐代銅鏡紋樣具有豐富的表現手段、廣闊的取材范圍、獨特的造型特點,既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又是現代設計借鑒的范本。因此,筆者梳理了中國古代銅鏡裝飾發(fā)展的歷程,特別是對唐代銅鏡題材的裝飾性、主題的裝飾性、銘文的裝飾性、布局的裝飾性及構圖等方面的研究,闡釋中國古代銅鏡裝飾藝術對現代設計有著很重要的借鑒作用。
在我國古代,銅鏡除了是梳妝打扮的實用器具之外,還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銅鏡在我國古代青銅和金屬工藝品中自成系列。銅和錫的合金鑄造成了銅鏡,到了唐代,銅鏡的鑄造工藝越加完善,合金中的錫占比加大,以達到銅鏡色澤白凈如銀的效果。銅鏡背部的花紋、銘文、圖案等,是銅鏡工藝美術的主要特征。制作銅鏡的工匠采用不同的構圖、布局、技巧,巧妙地融合了不同的主題、裝飾、銘文等元素,讓銅鏡的各式內涵和表達形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正所謂,一粒沙中窺世界,一面鏡中見昆侖。
一、唐代之前的銅鏡裝飾發(fā)展概貌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是我國古代銅鏡的起源,時至今日已經有4 000多年的歷史,質樸而又簡潔是我國考古學家對齊家文化銅鏡的點評,主題裝飾紋樣是用星狀紋案和平行的斜線組成幾何紋樣作為主題裝飾。到商代,銅鏡的裝飾圖案依然是以放射狀的幾何紋樣為主,發(fā)展成不同類型的平行紋、多圈輻射紋、放射狀線條紋,既清新又質樸,自然情趣十足。銅鏡裝飾紋樣出現鳥獸紋和重環(huán)紋是在西周中后期,銅鏡神秘的威儀感隨著鳥獸紋的出現而產生。銅鏡發(fā)展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單單從紋飾看,就有饕餮紋、連弧紋、狩獵紋、鳥獸紋、云朵紋、花葉紋、菱紋等多種紋樣。紋樣的內容和題材有了極大的豐富。從展現技法上看,有金銀錯、彩繪、高浮雕、低浮雕等,整體表達能力增強,整體綜合性搭配自然唯美,主題鮮明,藝術水準有相當高的展現。
銅鏡在我國古代發(fā)展的一個高峰期是在兩漢時期。前期的西漢銅鏡裝飾圖案保留了戰(zhàn)國時期的元素,在這基礎上出現了新的元素,銅鏡上的銘文在這一時期出現了,銅鏡藝術的形式和內容得以拓展。中期之后的西漢銅鏡紋飾變化較大,出現的新紋飾包括博局紋、乳釘紋、星云紋。風格上來看,底紋逐漸消失,更加突出主題紋樣。銘文在西漢中期以后更加流行,“昭明”鏡銘、“日光”鏡銘、“尚方”鏡銘等較為著名,當時最為盛名的是“日光”鏡銘。
從紋飾的布局形式角度出發(fā),四分法是當時最常見并且運用最廣的一種形式,它是這個時期銅鏡裝飾紋樣布局的典型代表,四分法一般是在銅鏡背部區(qū)域等距離設置四個乳釘,釘與釘之間穿插不同的紋飾,大多使用這種布局的紋樣是草葉紋。同樣如此的還有博局紋鏡和星云紋鏡。最具有典型特色的當屬博局紋,它是漢代銅鏡中精美非凡、流行時間最長的鏡型。博局紋銅鏡以此為基礎,主題紋樣設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鋸齒紋、銘文帶、卷云紋配在外區(qū)形成四神銅鏡,是西漢晚期和東漢常見的銅鏡形式。
銅鏡紋樣裝飾在兩漢時期,由早期靜態(tài)的植物類紋飾逐漸演變成更具有動態(tài)感的神仙、人物故事題材的紋飾,畫像鏡是這類銅鏡的統(tǒng)稱。東王公、西王母神仙故事類紋樣成為神仙故事類題材的典型與代表,越王勾踐、吳王夫差、范蠡、伍子胥紋案成為人物故事類的代表,不同的題材使得這一時期的銅鏡更加具有這一時代的鮮明特點。
二、唐代銅鏡背部紋樣的特征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最為鼎盛的階段。我國古代的銅鏡發(fā)展到唐代同樣達到了頂峰。固有的圓形已不再能夠滿足銅鏡的表達形式,花瓣造型出現得較多,如菱花型、葵花型等,并且還伴隨少量的方亞字形,但是在布局裝飾上仍然采用圓形布局。銅鏡外形多樣性使得銅鏡的題材布局分割不再局限于內外區(qū)。例如,唐代的過梁葡萄銅鏡中所展現的葡萄和葡萄藤穿過輪環(huán)的隔離區(qū)由內部向外部延伸,這樣的展現方式表達出了相當強烈的藝術效果,讓銅鏡背部裝飾的效果渾然一體,連貫通暢,有著無法比擬的藝術感染力。
四神銅鏡的圖案內容包括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龍紋銅鏡則是印有單獨龍紋的動物類紋樣銅鏡,海馬葡萄銅鏡中的海馬紋樣屬于瑞獸類的紋樣,雀繞枝頭銅鏡中的麻雀屬于飛鳥類銅鏡紋樣,除此之外還有魚、蜜蜂、孔雀、蝴蝶、鸞鳳、喜鵲、鴛鴦、十二生肖等動物類紋樣。牡丹、荷花和一些不知其名的花草屬于植物類紋樣題材,自然界里的牡丹、荷花是著名的寶相花的母本,寶相花是經過當時人們藝術處理加工后的全新植物紋樣,時代特色相當突出。打馬球、真子飛霜、王子喬吹笙引鳳、三樂鏡等圖案紋樣則是當時極具時代特色的人物故事類和神仙類的銅鏡背部紋樣。
主題鮮明、多樣豐富、萬花爭艷是唐代銅鏡背部裝飾紋樣的真實寫照,這樣的寫照也只有在唐代銅鏡紋樣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其他朝代是不曾有過的。
唐代銅鏡裝飾紋樣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銘文,從功能角度上看,銘文的主要作用是用來配合圖案主題的整體表現,當然也有圖案來配合銘文的展現形式?;ハ嘌a充、互相襯托是圖案與銘文的真正表現意圖,藝術效果相得益彰。
放射式、相對式、環(huán)繞式、多層式是唐代銅鏡背部紋飾比較常見的形式,滿花式、旋轉式、散點式、單獨式、對稱式則是常見的幾種構圖形式,以上的分類形式是根據一定客觀實際情況進行的,但是通過目前的一系列考古發(fā)掘來看并沒有那么簡單,也沒有那么分明。
靜觀唐代銅鏡背部裝飾紋樣,人們經??梢园l(fā)現在同一枚銅鏡中會采用一種和多種構圖與布局方式,藝術展現效果精湛。比如說鳳鳥紋銅鏡,飛翔的一對鳳鳥是背部紋飾的主體,鳳鳥圍繞主題紋樣中間的團花,屬于環(huán)繞式布局,一對鳳鳥首尾呼應,構圖方式屬于斜對稱法,四分法的布局主要應用于鸞獸紋樣銅鏡,內區(qū)的圖樣主要采用對鸞對獸的等距離分布方式,構圖的分布采用獸對獸、鸞對鸞的形式分布,鸞與鸞、獸與獸之間的空隙用流云圖案進行輔助點綴;再來看一下雀繞花枝銅鏡,八角菱花的形狀是它的外形呈現方式,內部主題紋樣為雀鳥,圍繞著中心花式鈕心的紋樣是四只雀鳥,雀鳥首與首、尾與尾相對,雀與雀之間還有花卉圖案進行輔助點綴,鳥和鳥相對應,花與花相對應。
光從整體布局上來看,瑞獸葡萄紋樣銅鏡已經突破了四分法的布局方式,內部的瑞獸等距離分布在銅鏡背部鈕心的四周,形成了這一類銅鏡背部紋樣的主體紋飾,葡萄的枝蔓和果實紋樣穿插在瑞獸之間,外部區(qū)域紋樣是人物、雀鳥、蜻蜓、枝蔓花果等圖案,可以劃分為分層式布局范疇,比較明顯的特征是滿花飾布局。龍紋銅鏡屬于單層式的布局,構圖方式屬于單獨紋樣滿花形式;寶相花銅鏡一般呈現滿花式布局,既有散點狀布局,也有放射狀布局。
三、唐代銅鏡背部紋樣裝飾的傳承
唐代銅鏡背部紋樣裝飾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唐銅鏡背部裝飾紋樣以其獨特的造型、嚴謹的工藝、豐富的內容,被當今設計界看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設計范本。后人在借鑒古人智慧結晶的同時也起到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立足傳統(tǒng)才能更好地創(chuàng)新,離開傳統(tǒng)等于空談,同時更不能照抄照搬。
現代人的生活及現代設計離不開銅鏡的裝飾美?,F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fā)展和新型材料的不斷豐富為傳承和發(fā)揚銅鏡傳統(tǒng)工藝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我國古代銅鏡多零星出土于古遺址古墓葬中,現存世真品分散在各地,進一步深度研究尚有很大的難度,傳統(tǒng)的學者一般注重銅鏡的歷史學和文化學方面的研究,學科范疇的不同使之忽視了隱含的藝術價值,當今的藝術設計師可以更進一步研究這一方向。
四、結語
唐代銅鏡背部裝飾紋樣藝術達到了我國古代銅鏡裝飾藝術的頂峰,其獨特的風格展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征,是我國難能可貴的藝術瑰寶。人們不僅可以在裝飾藝術的形式上借鑒我國古代銅鏡,而且在當今藝術設計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可以對其進行傳承和創(chuàng)新,更重要的是對我國古代銅鏡的文化內涵進行消化和吸收,這樣才能將我國古代藝術文化精髓發(fā)揚光大。
(伊犁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