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源博 李桂芹 李悅 朱敏 宋先東
[摘要]目的 探討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在實習階段最佳的學習效果評價方法。方法 選取2013年7月~2018年6月牡丹江醫(yī)學院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92名學生作為教學對象,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6名。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效果評價方法,觀察組采取綜合性、銜接式學習效果評價模型,對實習效果加以評價。實習完成后,從學生理論知識學習情況自評、綜合能力自評和教師評價3方面對教學效果評價。結果 在理論知識學習情況自評方面,觀察組擴展知識自評結果高于對照組(P<0.05);在綜合能力自評方面,觀察組分析問題能力等各項評分結果均高于對照組(P<0.05);在教師評價方面,在實習期后半程階段,觀察組評價良好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實習階段,采用綜合性、銜接式學習效果評價模型對實習生實習效果加以評價,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
[關鍵詞]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實習生;綜合性評價;銜接式評價;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24.4?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9)1(c)-016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best method to evaluate the learning effect of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during their internship. Methods Altogether 92 students in clinical medicine of Mudanjiang Medical College were selected as teaching objects from July 2013 to June 2018. The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s and observe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4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evaluated with routine teaching effect method, and observe group was evaluated with comprehensive and connected learning effect evaluation model. After the internship, teaching effect was evaluated from three aspects: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teachers′ evaluation. Results In the self-assessment aspect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learning, the self-evaluation results of extended knowledge in the observ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0.05). In the self-assessment aspect of comprehensive ability, the scores of observ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0.05). In the aspect of teacher evaluation an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internship period, the favorable rate of the observ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In the practice stage, according to comprehensive and connected learning effect evaluation model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nternship,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of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major; Intern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ohesive evaluation; Teaching effect
在醫(yī)學高校的教學體系中,臨床實習階段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起著醫(yī)學理論知識學習和與臨床實踐操作相互銜接的作用,其教學質(zhì)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實習生的學習質(zhì)量和效果[1-3]。但在此時間段的臨床教學中,教學工作的重點往往對教學方法展開,對教學效果評價略顯不足。常見的問題包括:①教學效果評價系統(tǒng)較為單一。如臨床上最為常見的評價方法為通過操作演示和筆試考試等,對實習生實踐操作和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評價,在醫(yī)德和為人處世等方面,基本是考核的空白區(qū)間[4];②實習生在各個科室輪轉后,每一科室的考核結果僅作為該科室輪轉學習終點,缺乏對考核結果的深入分析,以及對后繼輪轉科室教學內(nèi)容的對應調(diào)整和優(yōu)化。針對以上問題,在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實習階段,構建綜合性、銜接式學習效果評價模型,是一種可行的方法和途徑。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月~2018年6月牡丹江醫(yī)學院2013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92名學生作為教學對象,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6名。對照組中,男20例,女26例;年齡22~26歲,平均(24.12±0.52)歲。觀察組中,男19例,女27例;年齡23~26歲,平均(24.34±0.61)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教學經(jīng)牡丹江醫(yī)學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開展具體的教學過程。
1.2教學評價方法
1.2.1對照組教學評價方法? 對照組在臨床實習階段,采取傳統(tǒng)的評價方法,即在某一科室輪轉實習結束后,通過操作演示或筆試考試的方法,對本科室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
1.2.2觀察組教學評價方法? 觀察組在臨床實習階段,采取綜合性、銜接式教學效果評價模型對教學效果加以評價。在綜合性評價方面,采取德爾菲法合理設計具體的評價維度和量化評分標準。其中評價維度由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科研能力、醫(yī)患溝通和愛黨敬業(yè)5方面組成[5-7]。在每個評價維度中,采取李克特5級評分法進行評分,以此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準確量化;在銜接式評價方面,實習生上一輪轉科室的評價結果,既是上一輪轉實習環(huán)節(jié)的終點,同時也是下一輪轉實習環(huán)節(jié)的起點。下一科室承擔該學生臨床帶教授課任務的教師,根據(jù)其評價結果,動態(tài)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學生理論知識學習情況自評。主要評價內(nèi)容包括基礎知識和擴展知識兩方面[8]。每項評分結果滿分為10分,評分結果越高,表示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效果越理想;②學生綜合能力自評。自評結果主要從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實踐能力和醫(yī)患溝通能力4方面展開。每項評分結果滿分10分,評分越高,表示該項能力越強[9-10];③教師評價結果。根據(jù)學生實習時間的不同,分為前和后2個階段。承擔實習生臨床帶教授課任務的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綜合表現(xiàn),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加以評價[11]。整體評價結果分為優(yōu)秀、良好和及格3種。良好率=(優(yōu)秀+良好)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理論知識學習情況自評結果的比較
學生理論知識學習情況自評在基礎知識自評方面,觀察組和對照組評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在擴展知識自評方面,觀察組評分結果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綜合能力自評結果的比較
學生綜合能力自評結果在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醫(yī)患溝通能力4方面,觀察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2.3兩組教師評價結果的比較
教師評價結果在組內(nèi)比較方面,對照組實習后期與實習前期良好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實習后期良好率高于實習前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組間比較方面,在實習前期,觀察組和對照組評價結果良好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實習后期比較,觀察組良好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完成的教學過程由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2方面組成。但近年來,在高等醫(yī)學教育的高速發(fā)展背景下,教育改革的重點往往針對教學方法展開,如案例教學法和PBL教學法等,廣泛應用與教學過程中[12-14]。嚴格來說,這種重方法輕評價的教學改革思路,對于未處于臨床實習階段的學生來說,影響非常有限,因為期末考試是評價其學校效果主要甚至唯一的途徑,即考試通過,就表示學生合格完成學習任務。但對處于實習階段的學生來說,教學效果評價的缺失,則會帶來致命的影響。
以目前為例,現(xiàn)階段對實習生的學習效果評價方法主要以操作演示和筆試考試2方面組成。其主要問題在于以下方面:①評價內(nèi)容較為簡單。對于醫(yī)學專業(yè)的實習生來說,一個合格的醫(yī)生僅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如科研能力和醫(yī)患溝通等方面,同樣也對實習生未來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評價體系的缺失,難免在一定程度上使實習生忽視該方面的學習;②各個科室的評價結果相互孤立?,F(xiàn)有的評價結果往往僅是一個孤立的評價結果,缺乏對評價結果的深入分析和利用。如某實習生在A科評價結果為實踐技能不足,到B科后,可能得到的評價結果仍然是實踐技能不足,那么該實習生最后的實習成績必然是實踐能力不足。若將評價結果合理利用,如在A科實習后,B科承擔其臨床帶教授課任務的教師根據(jù)A科評價結果,對教學內(nèi)容動態(tài)調(diào)整,注重實踐能力培養(yǎng),則可以有效的提高實習生的學習效果。
因此,針對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的學習情況,采用綜合性、銜接式學習效果評價模型對其學習效果加以評價。具體的評價維度由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科研能力、醫(yī)患溝通和愛黨敬業(yè)5方面組成,并且在評價時,注重各個科室評價結果的相互銜接,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如在教師評價結果方面,在前半程實習階段,兩組學生的評價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在后半程實習階段,觀察組學生的評價結果良好率高達93.48%,遠高于對照組的78.26%(P<0.05)。
綜上所述,在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實習階段,應用綜合性、銜接式學習效果評價模型,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加以動態(tài)評價,可以不斷的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加以修正,初步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鄧強,李軍杰,張彥軍,等.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與專業(yè)型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銜接的思考[J].西部中醫(yī)藥,2017, 30(2):43-45.
[2]葉瑞航,黃俊城,張成.探討啟發(fā)式教學法在內(nèi)科臨床實習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7,7(19):44-46.
[3]李海燕,湯杰,張誼,等.CBS結合PBL教學法在呼吸內(nèi)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4,32(7):75-76.
[4]梁捷予,梁莉,陳建梅.PBL和LBL教學法在臨床七年制骨科實習中的運用效果評價[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8, 23(1):178-179.
[5]劉艷,陳瑜,羅小平.兒科實習醫(yī)生基本技能訓練和臨床思維能力培養(yǎng)途徑探討[J].醫(yī)學與社會,2012,25(2):91-93.
[6]尤興翠,常希斌,周尉璽.護生ASK綜合評估體系的設計及臨床教學效果評價[J].護理學雜志,2017,32(10):19-20.
[7]袁小萍,王雪芬,王滟,等.階段性教學在武漢市某醫(yī)學院校護理學專業(yè)本科實習教學中的應用[J].醫(yī)學與社會,2014, 27(9):88-90.
[8]顏余竹,周穎清,梁曼,等.同輩支持小組緩解護理本科實習壓力的效果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2):1090-1092.
[9]王娟,貢艷宏,陸曉慶.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效果評價[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6(5):430-432.
[10]黃彬,陳黃琴.高等教育對口腔醫(yī)學技術專業(yè)學生專業(yè)認同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2,36(33):280-281.
[11]路陶生,張惠敏.情景模擬教學法在護理??茖W生外科營養(yǎng)護理實習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教育,2012,9(6):251-252.
[12]周祥.關于臨床實習面臨的問題及教學改革的探討[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7,24(36):149-151.
[13]馬玲娜.實習教學醫(yī)院醫(yī)學生職業(yè)素質(zhì)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2,25(5):658-660.
[14]謝娟.提升師資隊伍綜合實力建設促進卓越醫(yī)生的培養(yǎng)[J].西北醫(yī)學教育,2014,22(4):765-767.
[15]王長虹.臨床帶教本科實習生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12,29(11):887-888.
(收稿日期:2018-07-30? 本文編輯:崔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