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偉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綜合實踐活動以其綜合性、實踐性、自主性、生成性成為課程改革的樣板,對促進青少年的德育發(fā)展積極有益。
選題課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的開始。如何選好研究題目,同學們不僅要對研究的課題背景有深刻的理解認識,更要有合作精神和調研能力以及暢所欲言的表達氛圍。如,我們開展《校園垃圾如何分類》的調查研究,選題前小組長要帶領全體成員調研學校垃圾分類和處理情況,得到第一手資料,同學們分工合作,找出不足,并提出研究這個問題的方向或意見。在整個調研和研討過程中,同學們的協同調研能力得到了鍛煉,有的同學調研每天清潔工掃地的時間,有的同學調研垃圾車運送垃圾的情況等等,分工明細,也為研究選題做足了背景調查的鋪墊。團結合作是選好課題研究的基礎,更貫穿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始終。沒有團結合作的精神,就難以完成課題所賦予的研究任務。
方法指導課是教師指導學生研究的技巧與方法,如問卷調查、訪談、采訪等。在方法指導課中貫穿社會道德教育,是指導老師的必修任務。如我們要采訪清潔工對垃圾分類的看法時,勢必涉及到整天與垃圾打交道的清潔工人,教師在方法指導課中就應該教育學生:人與人是平等的,沒有貴賤之分,只是社會分工不同而已。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勞動,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
總之,方法指導課是指導學生采用有效方法進行研究的有效手段,是進行人生觀、世界觀和社會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是完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方法,是貫徹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徑。
方案設計是在小組調研的基礎上完成的實施方案的設計過程,涉及到人文、自然和他人的觀念與對事物價值觀的理解,從而形成自我對社會價值觀的態(tài)度與信念。如,我們在設計《校園垃圾如何分類才最科學》的研究中,將個人垃圾處理與班級垃圾處理掛鉤,將班級垃圾分類與年級垃圾處理掛鉤,將年級垃圾處理的量與年級評比掛鉤,這樣的掛鉤從小的方面看是垃圾處理,從大的方面看是對環(huán)保和社會貢獻的價值所在,小小的垃圾分類可以折算出每月、每年節(jié)約多少紙張,從而少砍伐多少棵樹木,節(jié)約多少能源資源等,體現出對社會價值觀教育的效應,體現出對青少年樹立正確社會價值觀的教育效果,是對社會價值觀教育錘煉的有效途徑。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探究實踐課程中,既要完善學生獨立的個性人格,更要培養(yǎng)其良好的健康心態(tài)。例如,我們在調查校園垃圾分類情況時,有時會碰到不配合的同學和工人,怎么處理呢?首先是以誠相待,禮貌表達清楚自己的訴求,取得人家贊同,這是個體人格形成的基本要求。如果遭人拒絕,要有不氣餒、不膽怯的心理,查找自己工作中不到位的地方,再接再厲,爭取得到大家的認同和幫助。所以,良好的健康心理是完成工作的基本保證。探究實踐課要求的獨立性強,接觸社會面廣,所遇問題和困難多,這些因素造就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與心智培養(yǎng)的環(huán)境更真實,更能鍛煉人的性格和心理健康發(fā)展,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個性發(fā)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經典典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從對校園垃圾分類調查研究中發(fā)現,如果我們每人每天節(jié)約一張紙,節(jié)約一節(jié)粉筆,統計到全校乃至全社會,將是一筆不小的財富。通過這個調查活動,同學們意識到節(jié)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全體同學對垃圾分類的認識更清晰了,環(huán)保意識更強了。愛國,從愛校、愛家做起;節(jié)約,從節(jié)約每一張紙、每一滴水做起。垃圾分類展示活動延伸到家庭、社區(qū)、街道,就是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刻反響和反映。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學生的自我發(fā)展,強調發(fā)掘人的創(chuàng)造潛能,強調情感教育。對于當前時期人才培養(yǎng)的啟示主要有:1.尊重人格需要,發(fā)展自身潛能,最終實現自我;2.重視意義學習、提倡自由探索;3.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構建和諧師生關系;4.關注學生的自我評價,更利于個體進步與融合到集體之中。這些特征,詮釋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提升青少年道德素養(yǎng)的重要作用,詮釋了素質教育是德育教育的綜合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