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貝
【摘 要】英語閱讀理解一直是高中英語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但學生閱讀習慣不好和閱讀技能欠缺嚴重制約著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為了讓學生全面的理解和領悟新課程背景下我校思維導學改革的理念和英語教學中實際解決閱讀理解中存在的問題,本文以課本原文為例,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措施,最終將英語閱讀理解與新課改下的“核心素養(yǎng)”相結合,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會學”閱讀理解,提高閱讀水平。
【關鍵詞】思維導學;英語;閱讀理解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4-0187-01
我們通常把英語的四項基本技能歸納為“聽”、“說”、“讀”、“寫”,想要精通英語,這四個技能缺一不可,本文就“讀”為核心,高中英語閱讀現(xiàn)狀作為切入點,剖析高中階段的“讀”存在的問題,以及相對應的改進措施,以(外研社必修3文化角中)Earthquakes Around the Pacific課文為例。
一、高中英語閱讀的現(xiàn)狀
1.閱讀習慣不規(guī)范。
(1)“朗讀”與“默讀”混淆。
(2)逐字逐句“指著讀”。
(3)注意力分散,無時間概念。
2.無篇章意識,功利性強。
雖說“新課改”已經進行了很多年,但在高考面前,仍有學生固執(zhí)地死記硬背。在英語閱讀時只為選出一個“正確答案”,僅僅注重文章當中的細節(jié)信息,不注重對文章整體脈絡的分析和文本的“言外之意”,導致主旨大意和推斷題無從下手,只要正確答案,不屑篇章意義。
3.“因噎廢食”的閱讀狀態(tài)嚴重。
閱讀能力的高低與詞匯量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學生在無篇章意識下的閱讀中遇到生僻詞匯直接放棄,得出“太難了,看不懂”,就放棄了整篇文章。
二、改進措施
1.“以教導學”,規(guī)范閱讀習慣。
新課改下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中起著“助推”的作用,抓住思維主線,在合適的契機中引導學生思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閱讀時教師要以身作則,首先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在安靜的課堂中讓學生心無雜物地閱讀文本;其次,根據(jù)閱讀文本的難易程度給學生相應的時間;最后,為了避免應試教育的消極影響,讓學生讀完文本后進行簡單的歸納總結或者個人的感受反思。
2.“人文關懷”模式閱讀。
縱觀教育改革,從“應試教育”到現(xiàn)在的“新課改”我們一直提倡以“以人文本”的教學理念,學生是具有特色的生命個體,在尊重個性的基礎上因材施教,挖掘學生內在潛力,對于英語閱讀來說更是如此。2003年《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高中階段要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要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思維是一切課型和題型的核心,閱讀課對學生而言更是起著語言積累,能力提升,文化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重擔,在新的文化潮流中,為了做題,為了選擇正確答案的閱讀模式終會被歷史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人文關懷”模式的閱讀,思維導學,啟迪心智。以下以Earthquakes Around the Pacific課文為例,談談我的具體做法:
(1)問題導引,理清文章脈絡。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標題中核心詞Earthquake(地震)是文章的核心,另一個是次重點信息Around the Pacific(環(huán)太平洋),細化了文章的內容。教師思維引導的形式以問題呈現(xiàn),問題都與標題息息相關,后者推斷性的問題有助于學生對文章的結構理解有所幫助。
(2)“如果我是作者”,身臨其境閱讀。
標題分析透徹后緊接著拋出問題“If you were the author, what items would you write in this passage?(如果你是作者,針對標題,你會寫那些內容?)”,這個問題的引到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的篇章意識,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狹義閱讀,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對文本進行提煉和分析——每段中心句(段首或段末)。習題多樣多變,但“萬變不離其宗”,核心問題掌握了,做題勢必游刃有余。
(3)“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引導學生分析文本。
對文章主旨大意的理解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前提,以下是兩個問題,旨在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先定位問題在原文中的位置,確定問題中的核心詞“Chinese earthquake”和“the California Earthquake of 1906”,找到相關表述的句句子,句子中的黑體字分別是細節(jié)信息的關鍵詞。
(4)重視文本,注重“言外之意”。
引導學生關注“言外之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同時對于學生閱讀理解中的“推斷題”有著意想不到的幫助。
三、閱讀提升思維
發(fā)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深化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核心素養(yǎng)強調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等方面,在學習關于地震的相關知識和總結能力提升外,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思維,例如,相關部門如何做好自然災害的預報預警工作,盡可能降低損害和損失;激發(fā)學生“同情意識”,作為萬千生命的一員,在災難發(fā)生后如何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災區(qū)人民。讓學習源于生活,并讓學生通過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陳琳,格里諾爾(Simon Greenall)《英語(新課標)學生用書:必修.3》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7(2011.11重?。?
[2]謝忠平.《中學生英語閱讀課程與教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鄒為誠.《中學英語課程與教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