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少數民族地區(qū)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實際的涉外交際能力是最終目的。而語言技能的提高轉化到語言運用能力提高的過程中,時刻都會受到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的沖擊。結合當前社會需求和英語教學的特點,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尤其在蒙古族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qū)把蒙古族文化滲透到高校英語教學中顯得尤為迫切。
【關鍵詞】內蒙古地區(qū)高校 英語教學 文化
【課題】內蒙古自治區(qū)教育廳2017年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高職英語教學中蒙元文化的滲透研究》(NJSY17483)。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112-01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對涉外人才的培養(yǎng)層次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行各業(yè)對外向型、復合型人才(既具有專業(yè)知識,又懂外語)的要求也愈益迫切。21世紀是科技、經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社會發(fā)展必將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類交流愈加頻繁。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qū)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實際的涉外交際能力是最終目的。而語言技能的提高轉化到語言運用能力提高的過程中,時刻都會受到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的沖擊。結合當前社會需求和英語教學的特點,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尤其在蒙古族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qū)把蒙古族文化滲透到高校英語教學中顯得尤為迫切。蒙古族文化有其地域性特點,易于蒙古族地區(qū)學生從心理上真正接受,更有利于英語教學的開展。從而達到在蒙古族地區(qū)英語語言最終為交際服務的目的。
1.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滲透
美國教育家溫斯頓·布倫姆伯格曾說過:“采取只知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yǎng)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闭Z言與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不可分割相互滲透著的。人類用語言創(chuàng)造了文化,文化反過來又促進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蒙古族文化作為蒙古民族最寶貴的文化遺產,有其傳承的重要意義。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突出。我國高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水平普遍不高,從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所習得的跨文化知識較少,而對于蒙古民族文化更是少之又少。蒙古族文化知識的欠缺影響了高校英語的學習水平。因此,我們應該以學生熟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入手。英語教學中灌輸學生感興趣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樣可以在秉持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潤物細無聲般地學好英語。
2.蒙古族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
一直以來,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如何有效開展英語教學是我們研究的話題。內蒙古地區(qū)高校英語教學的師資力量不足,再加上學生英語水平普遍不高。內蒙地區(qū)的英語教學一直落后于南方沿海城市。因此,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在原有的基礎上盡可能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內蒙地區(qū)的蒙古族文化深入人心。利用這一地域優(yōu)勢,結合英語教學的特點,我們可以悄無聲息地把蒙古族文化滲透到英語教學中來。
3.實現(xiàn)蒙古族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機結合
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約定俗成的。每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中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因此,每一種語言都反映出使用該語言的國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所特有的社會歷史文化現(xiàn)象。如何有機地將蒙古族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結合起來是英語教學中一個較難的突破。在現(xiàn)今的英語教學中,人們普遍忽視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認為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語言知識的傳授,沒有把文化滲透和學生的語用能力相結合。這就導致了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嚴重缺乏。在今后的英語教學中,我們盡可能嘗試將蒙古族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英語教學的真正目的。
4.實現(xiàn)蒙語,漢語和英語三種語言的思維轉換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們的學生長期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過程中,內容的局限性很大,而在英語基礎薄弱的少數民族地區(qū),如何兼顧蒙語,漢語,又要學好英語。對蒙古地區(qū)的老師和同學們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這就需要我們自如地實現(xiàn)三種語言的思維轉換。從而突破這一難題。
對英語學習者來說,學習英語既是為了掌握一種新的交際工具,也是為了學習和了解其文化;教授一門語言同時也應是在傳授一種文化。教師不能只顧教授語言知識。英語教學“只有考慮到文化因素,我們才能全面地理解語言行為,”(Crane, 1981: 194)才能更有效地交際。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更新教育觀念,把教學指導思想從“語言為本”向“以語言運用為本”轉變,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為宗旨。
在內蒙地區(qū)研究蒙古族文化,我們具有地域上的優(yōu)勢。作為內蒙古高校英語教學的教師,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海姆斯(Hymes)曾說過外語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在什么時候該說話,什么時候不該說話,對誰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談什么。”從這個意義上看,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以及地域特點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從學校設備來看,我校為學生英語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不僅提供了學生學習的語音設備,而且還定期開展英語角活動,這為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外,我校采取蒙族學生分班制的預科生班教學模式,加上如今的小班制教學,為蒙古族文化的滲透提供有利先決條件。從教師角度來看,我們有著優(yōu)秀的團隊,既有多年潛心教學一線、英語課堂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也有專門從事蒙古族學生預科英語教學并對蒙古族學生深刻了解的蒙古族優(yōu)秀教師。同時,我們還有專門從事蒙古文化研究的資深英語教師,為我們研究蒙古族文化打下堅實基礎。相信通過我們團隊的努力,一定能將蒙古族文化融入到英語教學中來,并將其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
[3]中國外語網:“英語教學內容體系和教材的特點”
[4]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作者簡介:
劉曉紅(1980年9月-),女,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