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巖
【基金項目】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一般自籌課題,歷史課堂與國學知識有機結合的探究(GS[2018]GHB1539)。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027-01
國學與歷史是兩個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整體,歷史的發(fā)展賦予國學特有的生命力,并在不同歷史時期為國學增添不同的色彩,構成了國學完整和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同時國學的不斷發(fā)展又為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穩(wěn)固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文化氛圍。因此,高中歷史教學不單單是讓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更要通過歷史的框架,讓學生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風土人情,政治背景,從而洞悉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國學的發(fā)展有了哪些新的變化、取得了哪些進展、整體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趨勢,換句話說,不了解國學,學生便不算學好了高中歷史。
一、利用高中歷史教學促進國學知識的必要性
國學是中華民族的魂,自古以來,統(tǒng)治階級和有識之士都十分重視國學的發(fā)展,遠有四大書院,近代有蔡元培的北大改革。十八大以來,國家主席習近平更是將國學提到了一個舉足輕重的位置,并掀起了從小學到社會,全民學習國學的熱潮,在他的講話里,國學的博大精深更是無處不在。自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像潮水一般涌進國門,接受沖擊的新一代人在兩種文化的沖擊中變得迷茫和混亂。高中階段,正是學生大量汲取知識,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高中歷史教學,利用高中的歷史教學傳播國學知識的傳播,能讓高中生在即將步入社會時找到文化的歸屬感,并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感受國學的博大精深,在文化的汲取和吸收中沉淀和思考,成長為有知識、有能力、有內涵的真正優(yōu)秀的國家接班人。
二、如何利用高中教學促進國學知識的傳播
(一)找尋共同點、挖掘結合方式
歷史教育與國學有著先天的聯(lián)系,清代詩人龔自珍曾說過:“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庇纱丝芍瑖鴮W與歷史均是關系國家存亡的重要因素,這正是兩者之間最重要的結合點。2017年,國家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因此中華民族的復興就成了二者之間最為一致的目標,實現(xiàn)這一目標,要緊緊抓住歷史的大動脈,促進國學知識的傳播。
唐太宗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史能為后人提供清晰的思路,記錄過往的功過,以供后人借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道德品質保存下來,將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保存下來,將中華民族的遠見卓識和取舍智慧保存下來;而國學知識恰恰也在這些方面與歷史發(fā)揮了異曲同工的作用,國學發(fā)展過程中的文人氣節(jié)、智慧故事、計謀方法、道德修養(yǎng),也正與歷史相得益彰,為我們這些后來人提供了一個智慧的寶庫,源源不斷地汲取著,指引我們揚長避短,不斷完善。我們國家提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高中生處于人生發(fā)展的黃金期,為學業(yè)日夜奮戰(zhàn)的同時,不能忽視了在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素養(yǎng)方面的發(fā)展。因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每個歷史時期的思想精華,知識和智慧也應作為歷史教學的重點,讓國學知識在傳播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對歷史的靈活掌握。
(二)用國學的內涵豐富歷史的教學
很多經(jīng)歷過高中的學生都會抱怨歷史的枯燥,歷史教師的呆板生硬,歷史課堂的昏沉和沉悶,都讓人避之不及。但是真實的歷史絕不是書本上的枯燥年月和地點,而是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卷卷恢弘的畫卷,大多數(shù)人只知道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以及他官場沉浮的凄苦,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娶妻高中“雙喜臨門”的喜悅和為后世婚嫁設計出了大紅雙喜的故事。國學不是高中歷史的救兵和下腳料,而是高中歷史干癟省體力有待生長的“血肉”“脂肪”、待分裂的細胞,其本身就是一體的。
在歷史的學科中,包含著大量的國學知識,可以說國學構成了歷史的半壁江山,而在國學知識中,歷史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不能為了講歷史而講歷史。
歷史是對歷史事件的高度精簡,在一個事件發(fā)生的背后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和背景,而每一個決策者的決定,也是經(jīng)過萌芽、發(fā)展、和最終決定的。歷史的精簡不僅讓我們只看到了片面的信息,還讓生動的歷史事件變得枯燥和冰冷,因此國學在這里就成了高中歷史教學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用國學豐富的內容將歷史變得生動有趣,是對歷史的還原,讓學生身臨其境般感受歷史的變遷和人物的感情和冷暖。
(三)加強對歷史教師國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國傳播國學知識,高中歷史教師的態(tài)度和認識是根本,試想一個不重視國學的教師,絕不可能培養(yǎng)出一個擁有豐富國學知識和重視國學素養(yǎng)的學生,何況是一個班級,因此國學知識的傳播離不開歷史老師自身的國學積淀和對國學的靈活掌握。但國學知識的掌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將國學知識貫穿于歷史教學中就更加不易,這需要歷史教師對國學有一個系統(tǒng)和深入的認識,并建立在對國學知識的極大儲備量之上。
由此可見,對高中歷史教師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從幼兒教育,到義務教育、再到高等教育,國家教育部門需建立終身制的國學教育體系,將國學教育貫穿在一個人受教育的始終和步入社會的始終。尤其在師范教育中,利用集中學習的優(yōu)勢加強教師準備階段的國學知識教育和傳播,為教師日后更好地傳播國學知識做足準備;其次在教師在職期間,學校要定期組織國學學習與培訓,一方面加強教師自主學習國學,傳播國學知識的意識,另一方面學習和借鑒在歷史教學中傳播國學知識的技巧,將歷史教學和國學結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將這一概念刻入高中歷史教師的腦中,形成習慣。同時歷史教師要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不僅以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歷史而自豪,而且要對其所擁有的傳統(tǒng)文化、國學知識感到自豪,將民族自信傳播出去。讓學生主動接受并學習自己的歷史以及深刻在歷史中的國學知識。
(四)拓寬高中歷史教學的渠道
近幾年,網(wǎng)絡的飛速發(fā)展更是將這一作用發(fā)揮到極致,網(wǎng)絡課堂、歷史專題節(jié)目、歷史故事還原等各種形式的歷史欄目出現(xiàn)在網(wǎng)絡上。近幾年層出不窮的清宮劇,雖然有戲劇化的創(chuàng)作,但不可否認,這些電視劇讓觀眾更加了解清朝,甚至分不清歷代皇帝順序的人會去查閱一部劇的皇帝是處于什么次序上?;ヂ?lián)網(wǎng)無時不在,也讓歷史的學習突破了時間、空間和載體的限制。這些活躍的歷史課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深挖一點,以點帶面,一個歷史事件會牽扯出很多方面,國學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課堂上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但是當下知識傳播已經(jīng)接近無限,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適當帶領學生觀看一些紀錄片以及歷史類節(jié)目,從提高學生興趣入手,用多元化地渠道展開歷史教學,豐富學生的國學知識。
歷史教學在傳播國學知識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二者的密不可分決定了他們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意義,近年來,國家政治層面和專家學者都在呼吁年輕一代學習國學,歷史的學習形成了年輕人的骨氣,國學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養(yǎng)著民族的骨血。高中歷史教學是高中階段一門重要的課程,所占比重比以往任何階段都大,因此在傳播國學知識方面承擔的任務更重。促進國學知識的傳播,不是一項需要學習的技能,而是一個本就融合的機體,打通這個機體的任督二脈,就能將這個兩個部分有機融合,促進國學無限傳播,向縱深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曹勝高.國學通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