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馬尼拉時報》4月8日文章,原題:中國指明擁抱技術之路通信現在是無國界的?;ヂ摼W為遠隔千里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在信息技術到來之前,我們不得不用打字機起草一份文件,然后通過郵局將它送到另一個地方。信件送達收件人處需要幾天,甚至幾周或幾個月。如今,千里之外的人收到信息只需不到一分鐘。
當我們受邀訪問中國傳媒大學時,該校傳媒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楊宇軍說,科技發(fā)展給傳媒領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他說,有一天,在機器人記者能夠采訪新聞當事人并撰寫新聞稿件后,記者可能會面臨失業(yè)。他說,記者應該積極擁抱新技術,更有創(chuàng)意,這樣才不會被機器人取代?!叭祟悜撌钦莆占夹g的主人,而不是奴隸?!睏钫f道。
我最近花了10天時間與其他20多名來自東盟國家的媒體從業(yè)者、傳媒學者和政府官員一道訪問中國。這是我1988年以來的第四次中國之行,也是2003年以來我第二次到訪上海和杭州。每次來中國都會讓我產生新的思考?,F在,中國與東盟的關系正處于歷史性的轉折點。在我看來,文化、教育和創(chuàng)業(yè)理念是中國可以與東盟國家開展眾多合作的領域。
在中國一周多的時間里,我們分別參觀了上海的八號橋創(chuàng)意園區(qū)、位于北京的京東集團和杭州的阿里巴巴總部。除了科技企業(yè)外,我們還饒有興致地參觀了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中國同行和科技企業(yè)精英向我們展示了中國的不同行業(yè)是如何熱情擁抱新技術的。
在為期10天的行程中,政治和政府治理議題被排除在討論之外。謝天謝地,我沒有必要就這些話題進行一場辯論。后來我想到,我們這些不太發(fā)達的東盟國家應當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中國在通信技術方面遙遙領先,我們也應當學著在中國強大的影響下不斷前行。我的兩位同事對我說,他們的成長伴隨著“為民主而斗爭”的理念,但中國的社會主義品牌似乎是更先進的。自31年前我第一次訪問中國以來,中國的經濟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p>
(作者蒂塔·瓦爾德拉瑪,陳潔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