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萃
摘 要 孔子在《論語》中指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彼J為行“孝”,“悌”等道德修養(yǎng)應先于“學文”。英國教育家洛克曾強調“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
關鍵詞 音樂教學 德育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音樂教育作為學生的必修課,主要是通過動人的音樂語言,讓人在情感體驗中,產(chǎn)生情感共鳴,實現(xiàn)審美情感與道德情感的相通、互融,從而使人們的精神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凈化心靈,塑造高尚的情操。正如貝多芬說“ 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fā)出火花”,我們的課堂教學如何自然生動的融入德育呢?
1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yǎng)
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濃厚的感情,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表現(xiàn)愛國主義的音樂作品真象滿天的繁星一樣,數(shù)不勝數(shù)。具體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兩點以避免空洞的說教和白政治面孔。
1.1精選教材,挖掘題材
精心選擇你會發(fā)現(xiàn)愛國主義情感是那樣真摯而自然的存在于音樂作品中,存在于音樂家的創(chuàng)作情感中,因此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當然也能很自然的融入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如選用被舒曼譽為“遮掩在花叢里的大炮”的波蘭作曲家肖邦的《C小調(革命)練習曲》中在教學中可深刻分析其創(chuàng)作背景,流亡異國的肖邦面對祖國淪于沙俄的鐵蹄之下,滿懷悲憤的創(chuàng)作了此曲,表達了對侵略者的憎恨,對國難的痛惜,對人民奮爭的鼓舞。教師用滿含激情的的話語調動學生的情感去體驗其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師如能親自演奏樂曲更能打動現(xiàn)場的學生,不僅讓學生聆聽充滿激情的音樂,更能體會作者悲憤中對祖國赤誠的愛。此外,適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教材內容很多,要注意選擇適合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喜聞樂見的具有一定時代氣息的作品進行教學,才能行之有效。流行音樂已經(jīng)成為年輕一代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沒有理由拒絕選用優(yōu)秀的流行音樂作品,如張明敏《我的中國心》、葉凡的《親愛的中國我愛你》、劉德華《中國人》、孫楠的《紅旗飄飄》、王力宏《龍的傳人》等等,不勝枚舉,在教學中讓學生多聽聽,愛國情感的培養(yǎng)往往是潛移默化的。
1.2點滴細節(jié),寓教于樂
音樂教育有鮮明的學科特點,音樂課應該在自由愉快的氣氛中,讓學生自愿接受音樂藝術美并潛移默化的陶冶情操,在美育中實現(xiàn)德育的升華。如欣賞大合唱《保衛(wèi)黃河》,可引導學生進行較細膩的歌曲的分析,第一音樂段落如黃河在咆哮,萬眾一心保衛(wèi)家鄉(xiāng),中間的二部輪唱音量弱下了,如游擊隊的形象,神出鬼沒,此起彼伏;三部卡農(nóng)猶如抗日隊伍的發(fā)展壯大,勢不可擋,襯詞“龍格龍格龍格龍”更添了生動與活潑。在這細膩的教學過程中,無需更多的教學語言引導,只要學生領悟了音樂之美,愛國之情便會自然而然的走進學生心靈。
2集體主義情感的培養(yǎng)
品德首先是在人們相互交往中形成的,集體主義情感是集體凝聚力的核心。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孩子集體意識較為淡薄,總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與別人合作及欣賞別人的精神,因此教學中滲透集體主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音樂教學中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如合唱、器樂合奏、集體舞、音樂劇表演等都是培養(yǎng)集體主義情感的重要有效的途徑。如教一首合唱歌曲,首先要求學生掌握整齊的節(jié)奏;統(tǒng)一的音色;選擇恰當?shù)牧Χ?、速度及和諧的和聲等等,最后要求全體學生準確地演唱各自的旋律,達到協(xié)調、和諧、統(tǒng)一、完美的藝術效果。對每個合唱隊的學生來說,基本上具備著比一般學生更好的音樂素質和個人演唱能力,表現(xiàn)欲望也比一般學生強一些,為避免突出自我,教師讓學生了解合唱藝術的起源和發(fā)展歷史,使學生認識到合唱藝術的顯著特點是“群體性”和“音樂是塊狀結構下立體進行”等特點是非常必要的。與此同時,還要讓學生知道;合唱是一項集體藝術,是由一個群體共同創(chuàng)造的音響來進行歌曲內容的表達和藝術形象的塑造,他所追求的是“合”而不是“個”,個人的聲音在美也得服從集體,溶與集體。此過程中要注意批評、糾正有損集體榮譽的不良行為,對好的典型教師發(fā)現(xiàn)鼓勵,形成良好的集體輿論。這樣,音樂教學中學生關心集體,為集體爭光,以集體為榮的情感才能在在每個學生的心中形成。
3傳統(tǒng)美德的培養(yǎng)
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民族經(jīng)過五千年的文明發(fā)展,歷代流傳下來的、寶貴的道德文化遺產(chǎn),音樂教學中要深入鉆研教材,充分發(fā)掘教材中所蘊含的“傳統(tǒng)美德”因素,用音樂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使“傳統(tǒng)美德”滲透到我們的日常教學中。
比如《對不起,沒關系》一課,就是一首以互助友愛、文明禮貌為題材的兒童歌曲。開始用歡快的前奏,引出了天真活潑的孩子們在一起興致勃勃做游戲的情景,進而發(fā)展到不小心把對方拌到,出現(xiàn)了相互有禮貌的對答樂句,把音樂推向了高潮。學生通過對歌詞的理解,邊唱邊形象的表演,使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再次親身體驗,受到了文明禮貌教育。《咱們從小講禮貌》《好孩子要誠實》等歌曲的演唱,更使學生在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進行了誠實禮貌的教育。
音樂教學中一些富于表演性的歌曲,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僅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傳統(tǒng)美德。比如《勞動最光榮》、《三個和尚》、《洗手絹》、《大家來勞動》等。教學中讓學生以視聽結合、參與音樂活動,將學生引進歌曲的意境中,以反復聽、唱的教學法,讓學生在歌聲中體會、感受勞動者不怕苦、不怕累、愉快勞動的情景。設計一些與勞動有關的音樂教學活動,讓學生參與進來在活動中爭當勞動小能手,親自感受勞動的快樂。
《一分錢》直接以敘事的口吻贊揚了了拾金不昧的良好品德,《學雷鋒》歌唱著不斷涌現(xiàn)樂于助人事跡的陽春三月,學習這首歌曲不能僅僅停留在歌曲本身,學習后要求學生嘗試也幫助周圍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我們音樂教師要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德育因素,抓住適當?shù)臅r機,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使學生具有感受、表現(xiàn)、欣賞音樂的能力,通過教材中所寓含的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等,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最終達到音樂育人育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