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剛華
近年來,全國高考語文卷的作文題普遍采用新材料作文形式。該作文形式圍繞形式多樣的材料給定內容,自擬題目、自選文體(詩歌除外)、自選角度,既突破了話題作文毫無邊界的開放,又避免了材料作文“嚴格限制”的桎梏。基于此,新材料作文教學大有可為。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說起來重視,教起來輕視,學起來忽視”。無論是教師層面,抑或學生層面,都出現或多或少的共性問題。為此,本文羅列突出問題,提出切實的解決辦法。
1.教師層面,缺乏新材料作文的專項教學計劃和實踐。不少語文教師往往是在講解試卷時講評作文案例,臨時練兵,缺乏計劃性,且這種講解往往局限于基本技巧的傳授,至于新材料作文思維的訓練,則少之又少。
2.學生層面,缺乏良好的寫作習慣,思維狹窄。當前,學生醉心于快餐式的信息瀏覽,缺乏動筆的積累與寫作習慣,久而久之,學生看得多、想得少、練得疏,效果不明顯。加上新材料作文課程安排少,學生的興趣不濃,必然導致學生的思維狹窄。
1.審題立意時偏題、跑題
新材料作文的出題形式很靈活,材料內容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內容豐富,學生在閱讀結束之后往往很難抓住材料的中心,容易出現偏題跑題的問題,究其原因,無非有兩點。學生思維能力相對低下,導致其概括、分析材料觀點的能力相對薄弱;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取材于現實生活,而高中生由于生活半徑短小,閱讀視野狹窄,缺乏對現實生活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必然導致其對現實生活的認識與思考無法深刻。思維的不到位,必然出現“只取局部,忽視整體”“不辨真?zhèn)?,褒貶失當”“轉移話題,強貼標簽”“小題大做,大而無當”等審題立意問題。
2.作文材料處理不當
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部分,不可不引用,又不可只引用不分析,更不可僅作內容的擴充。在具體寫作中,往往出現三種情況。(1)通篇不引用材料。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就是寫作的由頭,寫作者的觀點都是從材料本身生發(fā)出來的。因此,如果寫議論性的文章,就應開門見山,概引材料之后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切不可拋棄材料,對材料沒有任何表述。(2)概引而不分析材料。不少學生是開篇引用了材料中的關鍵詞,但對材料沒有作實質分析,就另起爐灶離題萬里。更有甚者,不少學生把材料當成文中的一個論據來證明觀點,實乃湊字之舉。至于開篇就說“讀了以上材料”的文章,給人回答問題之感。(3)簡單重復材料。新材料作文的材料部分,時常會采用寓言故事類素材,不少學生不動腦筋,或擴或續(xù)或仿,添油加醋,編寫800字;或者先敘述故事,堆砌素材,最后來一段議論,貼近關鍵詞。
3.擬制標題不當
新材料作文中標題自擬,但不等于標題“亂”擬。不少學生不重視擬題、忘記擬題或者擬出有語病的標題的情況不在少數。我們不妨以2010年全國Ⅰ卷高考作文“貓吃魚”漫畫作文題為例,出現這樣幾種擬題不當的情況:脫離材料,不合題意,如《見利忘義》《與時俱進》;表意不明,大而空泛,如《時代》《責任》;冗長松散,不夠精練,如《時代在不斷進步,我們不能忘記自己的責任》;平淡乏味,落于俗套,如《保持傳統(tǒng)》《貓、老鼠和魚》;故弄玄虛,弄巧成拙,如《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1.教師層面,系統(tǒng)規(guī)劃,逐點落實,步步為營?!皩懸黄?,講一篇”是高中語文教師常用的教學方式,這種即講即練的方法有可取之處,但選擇的練習題目是否有長期的計劃安排,是否有針對性,值得商榷。不妨有針對性地開展寫作教學的模塊化訓練,如按照立意、語言、構思、素材等序列開展作文教學,或者按照文章題目、開頭、主體、結尾等部分開展訓練。如果每位教師都按照計劃循序漸進,寫作水平不難提高。
2.學生層面,將各地高考作文題目的立意進行主題式的分類,按主題進行細致梳理與素材準備。不妨以人為中心,輻射六個方面。(1)人與自己,包括人生觀、價值觀、心理健康、自我調控、理想信念、人格品質等;(2)人與他人,包括為人處世、集體觀念、人文關懷、愛心傳遞等;(3)人與社會,包括社會責任感、道德法律、規(guī)則意識、傳統(tǒng)美德、學校教育、時代變化等;(4)人與文化,包括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文化的交融、文化的思考等;(5)人與自然,包括環(huán)保、自然規(guī)律、天人合一等;(6)人與哲學,包括“多少”“快慢”“遠近”“黑白”等辯證思考。
作文水平的提高,猶如滴水穿石,需要時間、恒心和毅力,考驗師生的態(tài)度和能力,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力便能輕松完成。發(fā)現問題并不難,難的是我們要拿出極大的勇氣和切實措施。教師要從教學方法、教學安排、教學資源的積累與運用等方面下足功夫,學生要從重視程度、學習興趣、課內外專項訓練、材料積累和運用等方面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