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蓉
(貴州省安順市中醫(yī)院針灸科,貴州 安順 561000)
本研究用穴位注射、針灸、推拿治療面癱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70例,均為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5例。研究組女16例,男19例;年齡25~80歲,平均(42.56±6.18)歲;面神經功能(采用House-Brackman系統(tǒng)評估)分級為Ⅱ級3例,Ⅲ級11例,Ⅳ級19例,Ⅴ級2例;病程2~7天,平均(4.23±1.30)天。對照組女14例,男21例;年齡26~79歲,平均(40.17±7.34)歲;面神經功能分級為Ⅱ級4例,Ⅲ級10例,Ⅳ級18例,Ⅴ級3例;病程1~7天,平均(3.89±1.17)天。兩組面神經功能分級、病程、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診治指南》[1]面癱診斷標準。均為首次發(fā)病,面神經功能大于等于Ⅱ級,發(fā)病至治療時間小于等于7天。
排除標準:面癱中后期及后遺癥期,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精神疾病,依從性差,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既往面部功能障礙史。
兩組治療前均行患側面部推拿,緩解肌肉痙攣。
對照組另用針灸治療。取雙側合谷穴、翳風穴、風池穴、足三里穴、太沖穴,患側四白穴、迎香穴、地倉穴、頰車穴、水溝穴、牽正穴、顴髎穴、陽白穴、攢竹穴,患者仰臥,行針刺后,取清艾條點燃,采用回旋灸法治療,以皮膚出現潮紅為度,1日1次。
研究組另用穴位注射聯合針灸治療。先進行穴位注射,取患側頰車穴、風池穴、頰車穴、地倉穴,患者仰臥,穴位常規(guī)消毒,取無菌注射器(1mL)抽取維生素B12注射液(貴陽天地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52020741)0.5mL與氫溴酸加蘭他敏注射液(上海旭東海普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671)0.5mL混合進行穴位注射,每次選2個穴位注射,4個穴位交替使用,各穴位迅速進針刺入皮下約0.5寸,待局部產生酸脹麻感覺后回抽無血液回流后推入混合液0.25mL,隨后迅速出針,用無菌棉球按壓針孔10~15 min。穴位注射完成后進行針灸治療,具體取穴及方法同對照組,1日1次。
兩組均10次為一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休息3天,然后進行下一療程。
治愈:面癱癥狀完全消失,面部肌肉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顯效:面癱癥狀基本消失,面部肌肉功能明顯改善。有效:面癱癥狀及體征有好轉,交流時有輕微口角歪斜,鼻唇溝、額紋未恢復。無效:面癱癥狀無改善。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愈患者療程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愈患者療程比較 例(%)
面癱屬中醫(yī) “口歪眼斜”、“口僻”等范疇。正氣虧虛,脈絡空虛,風寒邪趁虛而入,經絡失養(yǎng)、氣運不暢,引起筋肉松弛[3]。針灸推拿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及神經抑制狀態(tài),刺激面部神經、增強其興奮度。艾灸有溫經通絡功效,溫熱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氣血運行[4]。穴位注射維生素B12及氫溴酸加蘭他敏,既改善面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面部功能恢復,又對神經元的傳導有良好改善作用,可促進核酸及蛋白質的合成、改善軸索再生及內輸送,且能促進髓鞘形成,抑制軸突變性,對受損神經組織進行修復[5]。
穴位注射聯合灸法治療面癱能縮短療程,促進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