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鋒,何中美,李玲瓏,毛得宏
(重慶市永川區(qū)中醫(yī)院,重慶 402160)
突發(fā)性耳聾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疾病或癥狀,屬中醫(yī)“暴聾”范疇。突發(fā)性耳聾常常伴隨耳悶脹感、耳鳴等一系列癥狀,長期患病可引起焦慮、抑郁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狀態(tài)。我科用綜合方法治療突發(fā)生耳聾取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共86例(112耳),均為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永川中醫(yī)院收治的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男42例(54耳),女44例(58耳)。均經西醫(yī)診斷確診并排除分泌性中耳炎、聽神經瘤、梅尼埃病等引起聽力下降的疾病。均進行純音測聽、聲阻抗檢查。隨機分為路勁組和調養(yǎng)組各43例。路徑組男20例,女23例,共52耳;年齡29~79歲,平均49.18歲;病程12天~2.7個月,平均1.5個月;單耳發(fā)病36例,雙耳發(fā)病8例;伴不同程度耳鳴20例。調養(yǎng)組男22例,女21例,共60耳;年齡30~70歲,平均47.23歲;病程10天~2.5個月,平均1.4個月;單耳發(fā)病42例,雙耳發(fā)病9例;伴不同程度耳鳴2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耳聾診斷標準:參照2005年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修訂的診斷標準[1]。①突然發(fā)生的非波動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常為中或重度;②病因不明;③可伴耳鳴;④可伴眩暈、惡心、嘔吐,但不反復發(fā)作;⑤除第VIII對顱神經外,無其他顱神經受損。
耳鳴診斷標準:參照山東省青島市召開的全國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術研討會上討論通過的“耳鳴嚴重程度評估與療效評定參考標準”(簡稱“青島標準”)[1]。
納入標準:①符合本課題診斷的診斷標準;②病程4周以內;③年齡18~60歲;④知情同意。
兩組均根據辨證分風邪外犯、肝火上炎、氣滯血瘀型,分別用銀翹散加減、龍膽瀉肝湯加減及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水煎,1日3次口服。配合針灸針(0.25mm×25mm),選穴耳門、聽宮、聽會、風池、百會、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等俞穴,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每周5次,治療2周。
調養(yǎng)組加用預防調養(yǎng)法。①生活預防調養(yǎng):a、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順應天時。增強體質加強體育鍛煉,起居有常,飲食有節(jié),勞逸結合,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抵抗力,防 止外邪入侵,是預防耳鳴、耳聾發(fā)生的關鍵。b、調適性情,怡情養(yǎng)性,采取樂觀、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憂郁或發(fā)怒致使肝氣郁結,從而預防肝火上擾導致耳鳴耳聾。盡量消除來自工作或生活的壓力,解除對耳鳴耳聾不必要的緊張和誤解。c、風熱外襲、肝火上擾、痰火郁結、陰虛火旺者,由于體內有實熱或虛火,飲食方面應禁忌辛辣炙烤之物,以免助火;痰濕中阻者,應禁忌肥甘厚賦之食物,同時少喝酒,以免助生痰濕;脾虛或腎陽虛者,應禁忌生冷、寒涼的食物,以免進一步損傷脾腎之陽氣。d、盡量避免處于過分安靜的環(huán)境和過分嘈雜的環(huán)境。過分安靜易感覺耳鳴更加嚴重,過分嘈雜噪聲是引起耳鳴耳聾的重要原因。對于職業(yè)的原因不得不長期接觸噪聲者應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如佩戴耳塞等。e、保持良好睡眠,避免熬夜,良好睡眠習慣有助于防止耳鳴耳聾加重。耳鳴耳聾患者煩躁容易導致失眠,睡眠不足容易導致耳鳴,形成惡性循環(huán)。臨睡前用熱水浸泡雙足,或按摩足底涌泉穴,均可起到引火歸原的作用,有助于睡眠。若因環(huán)境過于安靜、耳鳴加重而難以入睡,可以適當播放一些柔和的音樂,以提高背景噪聲,分散注意力,減輕耳鳴感以助睡眠。f、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袢利尿劑等,若因病情必須使用應嚴密監(jiān)測聽力及耳鳴。g、避免過度勞累,避免感冒,耳鳴耳聾發(fā)生多與負面情緒、感冒、勞累、壓力、睡眠障礙等綜合多因素有關。②耳部預防調養(yǎng)。a、鳴天鼓法:兩手掌心緊按雙側外耳道口,兩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分別輕輕敲擊枕部,共60次。然后掌心掩按外耳道口,手指緊按枕部不動而后突然抬離,耳中即可聞及炮樣聲響,如此反復操作9次為1回,每次可作3回,每天3次。b、營治城郭法:以兩手按耳輪,上下按摩,每次15min左右。c、鼓膜按摩法:用中指尖插入外耳道口,輕輕按壓,一按一放,待外耳道的空氣排除后即突然拔出,如此反復多次。
聽力療效標準主要參照2005年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會制的突發(fā)性耳聾療效分級評定標準。痊愈:受損頻率聽閾恢復至正常,或者達到健耳水平,或者達到本次患病前水平。顯效:受損頻率聽力平均提高30dB以上。有效:受損頻率聽力平均提高15~30dB。無效:受損頻率聽力平均改善不足15dB。
耳鳴療效標準參考2007年山東省青島市召開的全國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術研討會上討論通過的“耳鳴嚴重程度評估與療效評定參考標準”(簡稱“青島標準”)。
兩組聽力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聽力療效比較 例(%)
兩組耳鳴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耳鳴療效比較 例(%)
突發(fā)性耳聾,聽力下降的程度不一,重者全聾,大多數(shù)為單耳發(fā)病,約70%伴耳鳴,少數(shù)伴有眩暈,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屬于耳科急癥之一。突發(fā)性耳聾的病因主要與內耳微循環(huán)障礙、病毒感染、變態(tài)反應、代謝障礙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因素有關。由于對發(fā)病機理的認識不明確,尚無確切有效的治療方案,目前治療主要包括改善內耳微循環(huán)、降低血液黏稠度、糖皮質激素類及營養(yǎng)神經藥物以及高壓氧倉等。目前國內外針對耳鼻咽喉科疾病防治多數(shù)為職業(yè)病預防、各類手術后并發(fā)癥防治,也有報道研究耳鼻咽喉科疾病發(fā)病規(guī)律從而防病,而針對耳鼻咽喉科常見病的預防調養(yǎng)的研究卻鮮有報道[2-4]。研究表明,中醫(yī)治療突發(fā)性耳聾具有明顯優(yōu)勢[5]。
《素問遺篇·刺法論》記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評熱病論》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闭龤獠蛔闶羌膊“l(fā)生的內在基礎,扶正是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則。《傷寒論》還指出“上病下治”、“同病異治”及“治未病”的治療原則,因此,耳鼻咽喉疾病的預防診療也得到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