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盛壽,高潤霖,劉力生,朱曼璐,王文,王擁軍,吳兆蘇,李惠君,顧東風,楊躍進,鄭哲,陳偉偉,代表中國心血管病報告編寫組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民生活方式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尤其是人口老齡化及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速,中國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流行趨勢明顯,導致心血管病的發(fā)病人數(shù)持續(xù)增加。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數(shù)仍將快速增長。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鄉(xiāng)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農(nóng)村為45.50%,城市為43.16%。心血管病的疾病負擔日漸加重,尤其凸顯的是農(nóng)村居民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大幅升高,加強政府主導下的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刻不容緩。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自2005年以來,每年組織全國相關領域的專家編撰《中國心血管病報告》,動態(tài)跟蹤報道中國心血管病的流行趨勢,綜合評價中國心血管病防治研究進展,旨在為心血管病防治研究提供技術指導與權威評價;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與策略提供技術決策依據(jù);為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提供信息交流平臺。
中國心血管病患病率處于持續(xù)上升階段。推算心血管病現(xiàn)患人數(shù)2.9億,其中腦卒中1 300萬,冠心病1 100萬,肺原性心臟病500萬,心力衰竭450萬,風濕性心臟病250萬,先天性心臟病200萬,高血壓2.45億。
2016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腫瘤及其他疾?。▓D1、圖2)。農(nóng)村心血管病死亡率從2009年起超過并持續(xù)高于城市水平(圖3)。2016年農(nóng)村心血管病死亡率為309.33/10萬,其中心臟病死亡率為151.18/10萬,腦血管病死亡率為158.15/10萬;城市心血管病死亡率為265.11/10萬,其中心臟病死亡率為138.70/10萬,腦血管病死亡率為126.41/10萬。
圖1 1990~2016年中國農(nóng)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變化
圖2 1990~2016年中國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變化
圖3 1990~2016年中國城鄉(xiāng)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變化
2016年,農(nóng)村心血管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比率為45.50%(圖4),城市心血管死亡占全部死因的比率為43.16%(圖5)。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圖4 2016年中國農(nóng)村居民主要疾病死因構成比(%)
圖5 2016年中國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因構成比(%)
高 血 壓 患 病 率:中 國 在 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年和2002年進行過4次全國范圍高血壓抽樣調查,≥15歲居民高血壓患病率呈現(xiàn)上升趨勢(圖6)。中國高血壓調查(CHS)[2]于2012~2015年采用分層、多階段、隨機抽樣的方法在中國大陸31個省的262個城市和農(nóng)村抽取451 755名≥18歲居民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7.9%(加權率為23.2%),男性高于女性(粗率:28.6% vs 27.2%;加權率:24.5% vs 21.9%),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圖7)。
圖6 五次全國高血壓調查高血壓患病率
圖7 CHS研究不同年齡段居民高血壓患病粗率
正常高值血壓:1991~2011年間中國健康與營養(yǎng)調查(CHNS)在中國9個省市(2011年增至12個省市)對≥18歲成年人進行了8次橫斷面調查,血壓正常高值年齡標化檢出率從1991年的23.9%增加到2011年的33.6%,2006年前呈明顯上升趨勢,2006年至2011年間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3]。CHS研究結果顯示,中國≥18歲居民血壓正常高值檢出率為39.1%(加權率為41.3%)。
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根據(jù)CHS研究結果[2],中國≥18歲成人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分別為51.6%、45.8%和16.8%,治療控制率為37.5%,與既往調查相比,有了明顯提高(圖8)。女性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均高于男性,分別為:55.3% vs 47.6%,50.1% vs 41.2%,18.2% vs 15.3%,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城市居民均高于農(nóng)村居民,分別為:50.9% vs 44.7%,45.8% vs 38.0%,19.4% vs 13.1%。
圖8 1991~2015年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
兒童高血壓:2010年中國兒童高血壓患病率為14.5%,且男生高于女生(16.1% vs 12.9%),兒童高血壓患病率隨年齡增加呈上升趨勢。1993~2011年CHNS結果顯示,少年兒童高血壓患病率呈持續(xù)上升趨勢,年均增加0.16個百分點[4]。對住院病例的回顧性分析發(fā)現(xiàn),住院高血壓兒童以繼發(fā)性高血壓為主(占52.0%~81.5%),腎源性疾病是中國兒童繼發(fā)性高血壓的首位病因。
自1984年以來,中國男性一直屬于全球吸煙率最高的人群之一。男性吸煙率1984年為63%;1996~2010年間均超過50%。1996年以后,≥15歲男性現(xiàn)在吸煙率呈下降趨勢。2002~2010年標化現(xiàn)在吸煙率年均下降幅度為0.08%。
2015年中國成人煙草調查[5]顯示:中國男性吸煙率仍處于高水平,≥15歲人群的標化現(xiàn)在吸煙率為27.7%(男性52.1%,女性2.7%),與2010年比較,現(xiàn)在吸煙者人數(shù)增加了1 500萬。2015年現(xiàn)在吸煙者日均吸煙15.2支,較2010年增加了1支。
中國青少年吸煙狀況:2014年中國青少年煙草調查顯示:中國青少年現(xiàn)在煙草使用率為6.9%;男生(11.2%)高于女生(2.2%);農(nóng)村(7.8%)高于城市(4.8%)?,F(xiàn)在吸煙者中嘗試過戒煙的比例為71.8%。
2010年“全球成人煙草調查(GATS)-中國”項目調查[6]顯示,2010年在所有非吸煙者中二手煙的暴露比例為72.4%,估計有7.38億不吸煙的中國人遭受二手煙的危害。但與2010年相比,2015年在室內工作場所、公共場所、公共交通工具及家中看到有人吸煙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表明人群二手煙暴露情況有所改善。
中國≥15歲人群的戒煙率從1996年的9.42%上升至2010年的16.90%。2015年時,在所有曾經(jīng)和現(xiàn)在吸煙者中,18.7%的吸煙者處于不吸煙狀態(tài)。
2013~2014年中國慢性病與危險因素監(jiān)測調查(CCDRFS)對中國31個省163 641名中國成人的調查結果[7]顯示,中國≥18歲人群血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分別為4.70、2.88、1.14、1.35 mmol/L,TC水平較2002年CHNS[8](3.81 mmol/L)、2010年中國慢性病監(jiān)測[9](4.04 mmol/L)的調查結果明顯升高。
2002 CHNS[8]、中國慢性腎病工作組調查[10]、2011 CHNS[11]及《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12]顯示,2002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中國≥18歲人群血脂異常的患病率分別為18.60%、33.97%、39.91%和40.40%;10年間中國成人血脂異?;疾÷蚀蠓仙▓D9);總體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農(nóng)村。
2010年全國慢性腎病調查(CNSCKD)項目對中國13省市43 368名城鄉(xiāng)居民的橫斷面調查研究[13]顯示,≥18歲人群血脂異常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分別為31.0%、19.5%和8.9%,男性均顯著低于女性,分別為:30.12% vs 31.84%,18.90% vs 20.01%,7.27% vs 9.62%。
圖9 2002~2012年中國≥18歲人群血脂異常患病率
糖尿病患病率:2013年全國31個省170 287名城鄉(xiāng)居民的大樣本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14]顯示,中國成人糖尿病標化患病率為10.9%,男性高于女性(11.7% vs 10.2%)。老年人、城市居民、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超重和肥胖者中糖尿病患病率較高。糖尿病前期檢出率為35.7%,老年人、超重/肥胖人群以及農(nóng)村居民中糖尿病前期檢出率較高。糖尿病知曉率為36.5%,治療率為32.2%,治療控制率為49.2%。老年人、女性和城市居民中知曉率和治療率較高,相對年輕的患者和城市居民中治療控制率較高。
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15]入選512 869名來自中國10個地區(qū)的30~79歲成年人。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顯著高于無糖尿病者,糖尿病增加了下述疾病的死亡率:缺血性心臟病[死亡人數(shù) 3 287,RR=2.40(95% CI: 2.19~2.63)];腦卒中 [死亡人數(shù) 4 444;RR=1.98(95% CI:1.81~2.17)]。糖尿病也增加了慢性肝病、感染、肝癌、胰腺癌、女性乳腺癌和生殖系統(tǒng)癌癥的死亡風險,其中心血管病死亡風險的增加尤為突出,且農(nóng)村高于城市。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的重要原因除了糖尿病治療率和控制率低以外,還與這些患者心血管保護藥物(阿司匹林、他汀類藥物和降壓藥)的使用率低有關。該研究估算,50歲前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平均壽命縮短9年(農(nóng)村10年,城市8年)。
《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12]顯示,2012年≥18歲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30.1%和11.9%,較2002年相比分別上升了7.3%和4.8%(圖10);2012年農(nóng)村居民的超重和肥胖率雖低于城市居民,但上升幅度要大于城市居民。調查還顯示,成人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也呈增加趨勢,平均腰圍水平明顯上升,且農(nóng)村人群增加幅度大于城市人群,城鄉(xiāng)差異減小。
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也明顯增加。2012年中國≤6歲及7~17歲城鄉(xiāng)兒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較2002年明顯升高。1985~2014年6次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抽樣調查結果[16]顯示,中國7~18歲在校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呈明顯增加趨勢,2014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是1985年的11倍和73倍。2013年在中國7大行政區(qū)采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方法調查了12萬余名7~18歲的學生,結果表明中國兒童青少年超重率為12.2%,肥胖率為7.1%[17]。
CHNS結果顯示,1991~2011年18~60歲居民身體活動量呈明顯下降趨勢,其中職業(yè)活動下降最為明顯,男性職業(yè)活動從1991年的382 MET-h/w降至2011年的264 MET-h/w(下降31%),女性則從420 MET-h/w降至243 MET-h/w(下降42%);體育鍛煉仍很低,2011年男性不足7 MET-h/w,女性不足3 MET-h/w。2014年國民體質監(jiān)測表明,中國20~59歲人群休閑時間身體活動達標率(每周中等強度鍛煉150 min或高強度鍛煉75 min)與前幾次調查相比有小幅增加,但靜態(tài)心率、最大肺活量、坐位體前屈、握力和單腿站立時間等身體體質指標呈下降趨勢。
圖10 2002年和2012年中國≥18歲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
2014年中國經(jīng)常參加身體活動的人為33.9%(含兒童青少年),比2007年增加了5.7%。20~49歲青壯年人群的鍛煉率仍然偏低。
2014年中國進行了第六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查[18],對22萬余名9~22歲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每天身體活動不足1小時的男生占73.3%,女生更高(79.1%),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男女生身體活動不足率均呈明顯上升趨勢。
1992~2012年中國居民膳食脂肪供能比呈明顯上升趨勢,2012年全國平均水平為32.9%,已超過膳食指南推薦的上線水平(膳食指南推薦范圍:20%~30%);而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呈明顯下降趨勢,2012年全國平均水平為55%,已降至膳食指南推薦的低限(膳食指南推薦范圍:55%~65%)。城市居民能量來源不平衡的狀況要嚴重于農(nóng)村居民。
此外,維生素C、鈣和鉀的攝入量也呈下降趨勢,膳食鈉的攝入量下降明顯,但2012年膳食鈉的攝入量(5 702 mg/每標準人日)仍然很高,折合成食鹽的量為14.5 g,高于推薦的攝入量(中國:<6 g/d;世界衛(wèi)生組織:<5 g/d)一倍以上。城市居民能量來源不平衡的狀況嚴重于農(nóng)村居民。
2002年CHNS調查表明,依據(jù)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和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成人治療委員會第三次報告(NCEP-ATP Ⅲ)代謝綜合征診斷標準,中國≥18歲成人代謝綜合征的患病率分別為6.6%和13.8%[19]。2010年中國慢性病監(jiān)測報告顯示,31省市98 658名≥18歲成年人依據(jù)NCEP-ATP Ⅲ代謝綜合征的定義,代謝綜合征患病率為33.9%,較2002年明顯上升[20]。
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項目共納入461 211名30~79歲受試者,中位隨訪7.2年后發(fā)現(xiàn),如果能具備不吸煙或盡早戒煙、每日飲酒<30 g、參加身體活動、蔬果攝入充足、少攝入紅肉、健康體重中的至少4項,嚴重冠心病事件、冠心病、腦梗死風險就可分別降低58%、43%、39%;心血管病負擔隨著所擁有的健康生活方式因素增加而減少[21]。
2010年中國疾病負擔研究顯示,環(huán)境大氣污染和室內空氣污染是影響中國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的第四位和第五位危險因素[22]。細微顆粒(PM2.5)、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濃度、總懸浮顆粒濃度與心血管病發(fā)病、死亡呈正相關。北京市2010~2012 年日平均 PM2.5濃度為 96.2 μg/m3;PM2.5濃度每升高10 μg/m3,當日的缺血性心臟病發(fā)病風險增加0.27%。
大氣污染長期作用對心血管病的影響更大。香港隊列研究對≥65歲的66 820名老年人基線居住地大氣顆粒物暴露量與10~13年隨訪時的心血管病死亡隊列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老年人群居住地PM2.5濃度每升高10 μg/m3,總心血管病死亡風險增加22%,缺血性心臟病死亡風險增加42%,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病風險增加21%[23]。
2013年,中國室內空氣污染導致的總死亡為80.7萬例,其中出血性腦卒中16.9萬例,缺血性心臟病15.2萬例,缺血性腦卒中8.8萬例。與1990年相比,室內空氣污染導致的總死亡例數(shù)下降了24.5%,DALY損失下降了42.4%[24]。
2003~2016年中國腦血管病死亡率呈上升趨勢;農(nóng)村地區(qū)腦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城市地區(qū)(圖11)。與2015年相比,2016年中國腦血管病死亡率城市居民略有下降,農(nóng)村居民明顯上升[1]。
腦卒中篩查項目對2002~2013年期間>40歲的12 526名首次腦卒中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后發(fā)現(xiàn),2014年40歲以上成人腦卒中患病率為2.06%。與腦卒中發(fā)生相關性最強的危險因素為高血壓,其次是家族史、高脂血癥、心房顫動、糖尿病、身體活動不足、吸煙以及肥胖。40~74歲成年人首次腦卒中的發(fā)病率由2002年的189/10萬上升至2013年的379/10萬,每年增加8.3%。40~74歲患者腦卒中死亡率在2002~2013年期間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約為124/10萬[25]。
圖11 2003~2016年中國居民腦血管病死亡率變化趨勢
根據(jù)《中國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統(tǒng)計年鑒(2017)》[1],2016年中國城市和農(nóng)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率繼續(xù)保持2012年以來的上升趨勢,農(nóng)村地區(qū)冠心病死亡率上升趨勢明顯(圖12),男性冠心病死亡率高于女性。
2002~2016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總體仍呈上升態(tài)勢,從2005年開始,AMI死亡率呈現(xiàn)快速上升趨勢,農(nóng)村地區(qū)AMI死亡率不僅于2007、2009、2011年超過城市地區(qū),而且從2012年開始農(nóng)村地區(qū)AMI死亡率明顯升高,2013年和2016年大幅超過城市平均水平。2016年AMI死亡率城市為58.69/10萬,農(nóng)村為74.72/10萬(圖13)。
1999~2013年天津市居民AMI粗發(fā)病率為80.46/10萬~81.29/10萬,標化發(fā)病率為64.85/10萬~44.57/10萬,有逐年下降趨勢,其中45歲以下人群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而≥45歲人群發(fā)病率呈逐年下降趨勢。男性AMI標化發(fā)病率(78.53/l0萬~56.61/l0萬)高于女性(50.3l/10萬~31.76/10萬)。城市AMI發(fā)病率高于農(nóng)村,城市地區(qū)下降趨勢明顯(標化發(fā)病率為99.89/10萬~50.12/10萬),農(nóng)村地區(qū)呈上升趨勢(標化發(fā)病率為32.68/10萬~43.51/10萬)[26]。
根據(jù)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冠心病介入治療注冊數(shù)據(jù),2017年大陸地區(qū)冠心病介入治療總例數(shù)為753 142例(包括網(wǎng)絡直報數(shù)據(jù)及部隊醫(yī)院數(shù)據(jù)),較2016年增長13%。2017年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平均置入支架數(shù)為1.47枚。經(jīng)橈動脈路徑進行介入手術仍占絕對優(yōu)勢(90.89%)。PCI術后患者死亡率穩(wěn)定在較低水平(0.23%)。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直接PCI比例為42.2%,較2016年(38.91%)進一步提升。
2004年在中國10個不同地區(qū)(4個城鎮(zhèn)和6個農(nóng)村地區(qū))對年齡≥35歲19 363名受試者的調查顯示,年齡校正后的心房顫動患病率為0.77%(男性0.78%,女性0.76%)[27];對中國大陸31個省31 230名社區(qū)居民進行分層、多階段、隨機抽樣調查后發(fā)現(xiàn),中國≥35歲居民的心房顫動患病率為0.71%[28]。2010~2017年射頻消融術(RFCA)年增長率為13.2%~17.5%,2017年RFCA達13.39萬例。心房顫動RFCA手術比例逐年增加,2015、2016、2017年心房顫動RFCA占總RFCA手術的比例分別為21.0%、23.1%、27.3%。
圖12 2002~2016年中國城鄉(xiāng)地區(qū)冠心病死亡率變化趨勢
圖13 2002~2016年城鄉(xiāng)地區(qū)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變化趨勢
根據(jù)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網(wǎng)上注冊系統(tǒng)的資料統(tǒng)計,2017年植入起搏器約76 717臺, 比2016年增長4.98%;雙腔起搏器占比近73%,較2016年增加4%。
近年來心臟復律除顫器(ICD)植入量呈持續(xù)增長趨勢,年增長率保持在10%以上。2017年植入ICD 4 092例,單腔ICD占37.7%,雙腔ICD占62.3%,單腔、雙腔ICD的比例與2016年比較變化不大;ICD用于二級預防占55.5%,一級預防占44.5%。
2017年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4 138例,較2016年和2015年分別增長29.3%和16.2%,心臟同步化治療除顫器(CRT-D)的植入比例在逐年增加。
一項針對中國10省20個城市和農(nóng)村15 518人的調查結果[29]顯示,2000年中國35~74歲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為0.9%(男性0.7%,女性1.0%);北方(1.4%)高于南方(0.5%),城市(1.1%)高于農(nóng)村(0.8%)。心力衰竭患病率隨年齡增加顯著上升。
中國心力衰竭患者注冊登記研究(China-HF)對2012~2014年88家醫(yī)院8 516例心力衰竭患者資料的分析顯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平均年齡呈上升趨勢,高血壓、冠心病已成為目前中國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病因,感染是心力衰竭發(fā)作最常見的誘因,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病死率為4.1%,較以往明顯降低[30]。
根據(jù)《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12],2012年中國≥40歲人群慢性阻塞性肺?。–OPD)患病率為9.9%。2013全球疾病負擔研究[31]顯示,2013年中國≥40歲人群COPD患病率為7.3%,隨著年齡增長患病率逐漸升高。與1990年相比,2013年COPD標化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仍相當于1990年的全球水平。
中國肺栓塞防治項目對1997~2008年中國60多家三甲醫(yī)院的住院患者進行登記注冊研究,在16 972 182例住院患者中肺栓塞的年發(fā)生率為0.1%[32]。
2017年,中國大陸心臟外科手術量為228 938例,其中體外循環(huán)手術量為162 597例,占比71%。2017年,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qū)完成先天性心臟病矯治手術77 305例、完成心臟瓣膜手術65 749例、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45 455例,主動脈外科手術19 585例、開展體外膜肺氧合(ECMO)輔助治療2 002例。中國心臟移植的數(shù)量逐年增加,2017年實施心臟移植手術559例。2017年中國大陸開展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32 126例,介入治療總成功率為98.6%。
對2008~2012年中國157 039人的195 708份超聲心動圖進行回顧性分析發(fā)現(xiàn),主動脈二瓣化畸形的患病率為0.43%[33]。
根據(jù)2011年中國健康保險數(shù)據(jù)進行估測,中國大陸急性主動脈夾層年發(fā)病率約為2.8/10萬,男性明顯高于女性(3.7/10 萬 vs 1.5/10 萬,P<0.001)[34]。
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進行的全國CKD患病率調查結果[35]顯示,中國>18歲成人CKD總患病率為10.8%。其中,以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60 ml/(min·1.73 m2)診斷的患病率為1.7%,以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30 mg/g診斷的患病率為9.4%。以此推算,中國約有1.2億CKD患者。
來自CKD-NET年度報告的調查結果顯示,27.8%的住院CKD患者合并心血管病,其中冠心病最常見(17.7%),其次是心力衰竭(13.0%)和腦卒中(9.2%)[36]。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性疾?。↙EAD)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LEAD的主要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30%的腦血管病患者、25%的缺血性心臟病患者并存LEAD。LEAD患病率差別較大,從2.1%到27.5%不等。
中國國家腦卒中預防項目對中國31個省84 880名>40歲人群的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總體患病率為36.2%,其中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增厚患病率為26.5%,頸動脈斑塊患病率為13.9%[37]。
腎動脈狹窄(RAS)是中老年動脈粥樣硬化常見的外周血管表現(xiàn),對2 906例RAS患者隨訪18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導致RAS的三大主要病因在18年間占比變化較大,腎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RAS從1999~2000年的 50% 逐漸增加到 2015~2016年的85%;多發(fā)性大動脈炎在整體病因的占比逐步降低,從31%降低到10%;纖維肌性發(fā)育不良占比變化不大,波動在2.9%~6.5%之間[38]。
冠心病領域主要的醫(yī)療質量評價及改善研究包括:中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臨床路徑研究(CPACS)、中國心血管疾病醫(yī)療質量改善項目(CCC)、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篩查與綜合干預項目(China PEACE)、中國急性心肌梗死注冊研究(CAMI)和中國冠心病二級預防架橋工程(BRIG)。近年來,中國心血管領域醫(yī)療質量提高迅速,但也存在不足之處。China PEACE研究[39]顯示,與2001年相比,2011年AMI患者按照指南推薦藥物接受治療的比例增加,PCI治療率增加,但溶栓比例下降。由于患者就診時間明顯延誤以及總再灌注治療率低,STEMI患者的院內病死率沒有顯著下降。
中國心血管病社區(qū)防治工作持續(xù)了40多年的探索與實踐,社區(qū)防治工作由點及面地逐步推廣實施,開展以高血壓防治為突破口的人群綜合干預,中國社區(qū)人群防治工作在不斷探索中前行并取得明顯成效。
為進一步規(guī)范國家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項目的實施,提高基層高血壓管理水平,2017年3月30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基層衛(wèi)生司委托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了國家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項目基層高血壓管理辦公室。辦公室負責組織開展基層高血壓管理指南制定,基層高血壓管理監(jiān)測和評價,面向群眾開展健康教育等相關工作,逐步實現(xiàn)基層醫(yī)療機構與三甲醫(yī)院高血壓管理水平同質化。
遼寧阜新采用低成本綜合干預農(nóng)村高血壓患者,以自然村為單位,隨機分為生活方式干預組、基本治療組、綜合治療組,觀察高血壓綜合干預對減少心血管事件的影響。隨訪至15個月時,平均血壓下降 16.07/9.42 mmHg(1 mmHg=0.133 kPa),高血壓控制率由基線的1.1%明顯提高至33.1%。藥物治療組與健康教育組相比,總心血管病發(fā)病危險降低55.9%,腦卒中發(fā)病危險降低55.2%。
自1980年以來,中國醫(yī)院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患者的出院人次數(shù)不斷增加。相應地,心腦血管病住院總費用也在快速增加。
2016年,中國醫(yī)院心腦血管病患者出院總人次數(shù)為2 002.19萬人次,占同期出院總人次數(shù)的12.57%;其中,心血管病1 002.63萬人次,占6.30%,腦血管病999.56萬人次,占6.27%。心腦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數(shù)中,以缺血性心臟?。?38.24萬人次)和腦梗死(640.30萬人次)為主,分別占36.87%和31.98%;其余依次為高血壓(240.70萬人次)和顱內出血(142.91萬人次)。
1980~2016年,中國心腦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數(shù)年均增速為9.85%,快于同期出院總人次數(shù)的年均增速(6.33%)。心腦血管病中各病種出院人次數(shù)年均增速排位依次為腦梗死(12.16%)、缺血性心臟病(11.42%)、AMI(10.73%)、顱內出血(9.48%)、高血壓(7.45%)、高血壓性心臟病和腎臟?。?.77%)、風濕性心臟?。?.20%)。1980~2016年糖尿病出院人次數(shù)年均增速為13.59%。
2016年心腦血管疾病的住院總費用:AMI為190.85億元,顱內出血為254.19億元,腦梗死為601.05億元,自2004年以來,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29.15%、16.88%和22.24%。2016年AMI次均住院費用為26 056.9元,顱內出血為17 787.0元,腦梗死為9 387.0元,自2004年以來,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7.12%、5.90%和2.30%。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編寫組名單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醫(yī)院(陳偉偉、樊曉寒、高潤霖、顧東風、何建國、胡盛壽、李光偉、李惠君、李靜、李琳、李衛(wèi)、劉力生、羅新錦、馬麗媛、王文、王增武、吳亞哲、熊長明、楊進剛、楊躍進、張健、張澍、張宇輝、趙連成、鄭哲、朱俊、朱曼璐);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yī)院(杜萬良、王伊龍、王擁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李小鷹);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王玉);首都兒科研究所(米杰、董虹孛);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yī)院(劉靜、王錦紋、王薇、吳兆蘇、楊曉輝、姚崇華、曾哲淳、趙冬、左慧娟);中國人民解放軍306醫(yī)院(許樟榮);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研究所(楊功煥);北京大學醫(yī)學部公共衛(wèi)生學院(陳育德);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胡大一);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常繼樂、吳良有);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衛(wèi)生發(fā)展研究中心(劉克軍);中華預防醫(yī)學會(饒克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健康所(趙文華);浙江省心腦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唐新華);全國腦血管病防治研究辦公室(王文志);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曾正陪)
學術秘書:馬麗媛、吳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