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文
首先,為了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時,可以使用討論法。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教學的重點也往往是教學的難點,對于此,即使是平時在歷史學習中表現(xiàn)很優(yōu)秀的學生也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們就能很好地突破重難點,而學習成績差點的學生更是無從下手,摸不著頭腦,那么,在這時,就需要進行討論合作學習了。在討論中,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也就沒有那么頭疼了,教師也可以在學生激烈的討論過程中給予適當地指導。這樣,學生們通過與自己同伴的討論和老師的指點,相信也會茅塞頓開的。
其次,當學生對某一問題有不同的見解、有爭議時,可以使用討論法。在課堂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和內在感受,就像多元智能理論所說的那樣,由于每個人所擁有的智慧類型是不同的,所以每個人的思考方式就不同,學習需要也就不一樣,因此也就對于同一問題產生了不一樣的意見。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是馬上給予否定還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呢?我認為明智的做法是后者,這樣才能不至于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壓制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在討論中,學生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爭議,發(fā)散自己的思維,學生會在討論中發(fā)現(xiàn):“哦,原來這個問題是自己想錯了??!”這樣,學生便會主動改變自己原來的想法,消除原來的爭議,從來對結論莫衷一是。
教師要想指導學生做好討論前的準備工作,必須首先做好自己的備課工作。而要做好備課工作,需要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掌握教材。掌握教材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是一個一步一步慢慢深入的過程,一般氛圍三個關鍵性階段——懂、透、和化。所謂懂,就是要把教材的所有基本思想、基本理念甚至是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要弄清楚、弄懂;所謂透,就是要徹徹底底地弄透教材的所有結構、所有知識、重點難點,能夠把它們變成自己的,應用起來得心應手,從而知道自己的教學還缺少那些知識,進而去學習、去補充,只有這樣們才能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所謂化,就是要求教師不僅要弄懂、弄透教材,還要把自己的想法、情感與教材的科學性、思想性交融在一起,讓它們成為一個主體,更好地指導學生。一般達到化的境界,就完善地掌握教材了。其次,解學生。解學生要求教師清楚自己學生知識能力的現(xiàn)狀和思維能力的現(xiàn)狀,這樣才能指導好學生做好討論前的準備工作。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動性,尊重學生的這種“我要學”,尊重學生的這種內在需要,讓他們的學習變成一種真正的、有意義的學習。在討論中,活躍的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觀點,那么,此時教師是應該直接否定學生的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還是應該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呢?答案當然是后者。教師應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努力梳理并歸納他們的核心觀點,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引導作用。這樣不僅可以幫助雙方各自歸納自己的核心觀點,還可以讓雙方各自形成有效的反駁觀點,從而在此基礎上將討論進一步深入。并且對于學生個人來說,這也是一種鼓勵。自己的觀點有瑕疵時,老師并沒有直接否定自己的觀點,而是給與了引導,學生會受到莫大的鼓舞,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而更加積極踴躍地參與到討論之中去。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對于有些學生提出的一些不正確的觀點,教師還是要適時地加以澄清的,以免對學生以后的學習造成誤解。
教師應注意討論不能偏離中心議題。我們所提倡的討論,應該是討論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盡可能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且認真傾聽別人的發(fā)言,然后再在一起共同對問題進行深入地探討,深入地提升。然而學生們在討論的過程中,討論著討論著可能就會出現(xiàn)偏離議題的現(xiàn)象,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跑題現(xiàn)象,甚至還會有學生們閑聊的情況出現(xiàn),使“討論”變成了“聊天”。在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注意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引導作用了。教師要及時提醒學生,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將話題及時拉回來,引導學生不要做那些與討論沒有關系的事情,集中精力將自己的心思放在與論題高度相關的事實上,并創(chuàng)造條件把論題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營造和維持積極的心里氛圍,從而把學生的思考也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應強調的是,教師不能干涉過多,要堅持以學生發(fā)言為主,學生能夠講的話教師應盡量讓學生講,千萬不要越粗代庖”。
結語:在高中的歷史課堂中使用討論法是適應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高中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也允許我們使用這一方法,加上討論法能夠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自如,使這一方法的使用成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