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林
(湖北省安陸市普愛醫(yī)院中醫(yī)康復科,湖北 安陸 432600)
淺表性胃炎為臨床常見多發(fā)慢性胃腸道疾患,由細菌、病毒感染及藥物不良反應等多種因素引起。本研究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淺表性胃炎脾胃虛弱型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93例,均為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淺表性胃炎脾胃虛弱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6例,女19例,男27例;年齡22~65歲,平均(44.18±10.30)歲;病程7個月~12年,平均(4.17±1.62)年。觀察組47例,女19例,男28例;年齡23~63歲,平均(45.06±10.40)歲;病程8個月~11年,平均(4.30±1.40)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1]。胃鏡下胃黏膜可見紅斑且較周圍黏膜明顯發(fā)紅,具體表現(xiàn)為密集斑點、連續(xù)線狀,或間斷線狀、分散斑點,或為廣泛融合。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脾胃虛弱型證型。主癥為喜按喜溫,受涼或勞累后發(fā)作,胃痛隱隱,綿綿不斷;次癥為神疲納呆,泛吐清水,四肢倦怠,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年齡22~65歲,胃鏡檢查Hp陽性,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哺乳或妊娠期女性,合并造血系統(tǒng)或心血管系統(tǒng)疾患,食管癌、胃癌或其他惡性腫瘤,合并消化性潰瘍,既往有胃部手術史,胃黏膜重度異型增生,不屬脾胃虛弱證。
兩組均進行抗Hp治療??诜⒛髁郑灯账帢I(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1396)1000mg,1日2次;克拉霉素(宜昌東陽光長江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6345)500mg,1日2次;奧美拉唑(辰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815)20mg,1日2次。對照組口服雷尼替丁(哈爾濱醫(yī)大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3020128)0.15g,1日2次(清晨及睡前服用),治療10天后休息1天再治療10天。
觀察組加用參苓山蛸湯聯(lián)合腹部隔姜灸治療。將新鮮生姜切片(厚度約為0.3cm/片),用針在姜片中心穿刺數(shù)孔,將姜片放在病變部位,點燃艾炷置于生姜片上文熨、灼燒,患者感到灼痛感時稍上提姜片,離開皮膚片刻后放下繼續(xù)灸治,1次5~10min,灸治后將紅花油涂抹于施灸部位,避免灼傷皮膚,施灸2個療程(1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1天)。同時用參苓山蛸湯,藥用黨參20g,山藥20g,砂仁15g,茯苓10g,薏苡仁20g,陳皮10g,白術15g,川楝子15g,甘草6g。腹脹嚴重加木香6g,痞滿嚴重加焦山楂6g,四肢冰涼嚴重加干姜6g。加水400mL煎至200mL,飯后服用,1日1劑,1日2次,1次200mL,服用2~3個療程(4周為一療程)。
抽取4mL空腹靜脈血,置于恒溫水浴箱(37℃)30min后離心處理10min,取上清液,采用比色法測定血清MDA、SOD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血清胃泌素水平。并囑患者口服1gD-木糖,收集2h尿液,采用對溴苯胺法檢測D-木糖排泄率。Hp根除率采用快速尿素酶試驗和14C呼吸試驗,檢驗均為陰性即為Hp根除。治療前后血清MDA、SOD水平變化情況。治療前后D-木糖排泄率及血清胃泌素水平變化情況。不良反應。
中醫(yī)證候積分取少食、大便稀溏、胃脘隱痛、乏力、氣短、胃脘痞滿6個癥狀評估。①少食:食量減少1/2為重度3分;食量減少1/3為中度2分;食量減少1/4為輕度1分;正常為0分。②大便稀溏:日4次以上,便溏為重度3分;日2~3次,便溏為中度2分;大便不成形為輕度1分;大便正常為0分。③胃脘隱痛:胃痛難忍,需服止痛藥物為重度3分;胃痛發(fā)作頻繁,可忍,影響日常工作及休息為中度2分;胃痛較輕,不影響工作及休息為輕度1分;正常為0分。④乏力:全身無力,不愿活動為重度3分;四肢乏力,可勉強活動為中度2分;稍感疲乏,可進行輕體力活動為輕度1分;正常為0分。⑤氣短:無活動時仍有氣短癥狀為重度3分;輕體力活動時氣短頻發(fā)為中度2分;活動時較多氣短為輕度1分;正常為0分。⑥胃脘痞滿:胃脹難忍,需服用理氣消脹藥治療為重度3分;胃脹發(fā)作較為頻繁,可忍,但影響休息及工作為中度2分;胃脹時作時止,輕微,不影響日常工作及休息為輕度1分;正常為0分。
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估療效,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療效指數(shù)75%及以上為顯效,治療效指數(shù)50%~74%為有效,療效指數(shù)不足50%為無效。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Hp根除率比較。Hp根除率觀察組97.87%(46/47)、對照組86.96%(40/46),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566,P>0.05)。
兩組血清MDA、SOD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MDA、SOD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血清MDA、SOD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 MDA(μmol/L) SOD(U/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7 5.30±0.34 4.05±0.27 80.10±3.80 99.20±5.40對照組 46 5.29±0.35 4.80±0.32 80.18±3.60 87.50±3.16 t 0.140 12.226 0.104 12.717 P 0.889 0.000 0.917 0.000
兩組胃消化功能各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D-木糖排泄率及血清胃泌素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D-木糖排泄率及血清胃泌素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 D-木糖排泄率(%) 血清胃泌素(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7 15.70±4.29 25.50±3.12 97.10±53.80 130.50±76.50對照組 46 15.90±3.83 20.80±2.90 98.20±52.40 102.13±53.40 t 0.237 7.521 0.100 2.070 P 0.813 0.000 0.921 0.041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淺表性胃炎屬中醫(yī)“痞脹”、“胃痞”、“胃脘痛”等范疇。辨證分型為脾胃虛弱型。主要由先天稟賦不足、飲食不節(jié)、脾胃虛弱、肝氣郁結等引起,《景岳全書》有云:“胃脘痛證,多有因食、因寒、因氣不順者,然因食因寒,亦無不皆關于氣……”;故治以和中消痞、健脾益氣、清熱養(yǎng)陰、理氣燥濕為主[3]。
參苓山蛸湯由黨參、山藥、砂仁、茯苓、陳皮、白術、川楝子等組成,方中茯苓、黨參、白術益氣健脾、溫肝理脾,砂仁行氣溫中、疏肝理脾、健脾消滯,《藥性論》記載:“主冷氣腹痛……溫暖脾胃”,川楝子清肝瀉火、行氣解郁,陳皮降逆化痰、寬中行氣、健脾和胃,甘草調和諸藥。諸藥相須而用,共奏疏肝理氣、行氣溫中、健脾消滯、健脾和胃之功?,F(xiàn)代藥理認為,該方可調控胃酸分泌,修復受損胃黏膜,促進炎癥消退[4]。腹部隔姜灸可通過灸火的熱力,艾葉、生姜之藥效通過經絡傳達至各臟腑組織,以祛除機體內的陰寒之邪,達到散寒溫經、通絡止痛之功效;其與參苓山蛸湯聯(lián)合使用多環(huán)節(jié)調理胃腸之氣機,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筆者發(fā)現(xiàn)治療后兩組Hp根除率均較高,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D-木糖排泄率及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參苓山蛸湯聯(lián)合腹部隔姜灸治療淺表性胃炎效果確切,Hp根除率高,可改善消化功能。
此外有學者指出氧自由基參與了致炎因子的致病過程,與急性胃黏膜損傷、胃炎的發(fā)生關系緊密[5]。SOD為胃黏膜細胞保護因子,亦是機體內清除氧自由基的首要物質,具有抗胃黏膜上皮脂質過氧化、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可使氧自由基維持在低表達狀態(tài),當胃黏膜上皮受損時,其水平會異常下降,并隨胃黏膜損傷程度不斷加重而不斷下降。MDA是胃黏膜上皮脂質過氧化物的產物,易與磷脂蛋白質發(fā)生反應,影響細胞的正常功能,參與調節(jié)黏膜組織氧化反應過程,為反映早期胃黏膜損傷狀態(tài)的敏感指標[6]。觀察組治療后血清MDA低于對照組,血清SOD水平高于對照組,說明腹部隔姜灸聯(lián)合參苓山蛸湯可改善淺表性胃炎脾胃虛弱型血清SOD及MDA水平,促進癥狀消退。同時,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較低,可見參苓山蛸湯聯(lián)合腹部隔姜灸治療淺表性胃炎脾胃虛弱型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參苓山蛸湯聯(lián)合腹部隔姜灸治療淺表性胃炎脾胃虛弱型Hp根除率高,安全性高,可改善血清SOD、MDA水平及消化功能,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