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珍
(河南省濮陽縣中醫(yī)醫(yī)院腦內科,河南 濮陽 457100)
缺血性中風屬中醫(yī)“中風”、“卒中”范疇,病機為氣虛血瘀絡阻,治療以益氣活血通絡為主[1]。本研究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缺血性中風氣虛血瘀型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68例,均為我院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收治患者。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齡41~90歲,平均(78.44±10.97)歲;病程0.5~6個月,平均(5.65±1.54)個月;有高血壓病史11例,糖尿病史13例,高血脂病史10例。研究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齡39~88歲,平均(79.67±11.55)歲;病程0.6~7個月,平均(5.23±1.89)個月;有高血壓病史10例,糖尿病史12例,高血脂病史1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主癥為半身不遂,感覺減退或消失,言語謇澀或不語,口舌歪斜。次癥為面色蒼白,自汗出,神疲氣短乏力。舌質暗淡,舌苔白膩或有齒痕,脈沉細。具有2個以上主癥或1個主癥、2個次癥結合舌脈即可確診。
納入標準: ①符合西醫(yī)《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診斷標準[2]及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3];②年齡在18歲以上75歲以下;③急性發(fā)病后2周~6 個月;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造血、代謝系統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及糖尿病合并嚴重并發(fā)癥;②腦梗死后腦出血;③由腦外傷,腦腫瘤,風濕性心臟病,腦寄生蟲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臟病合并房顫而引起的腦梗死;④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
兩組均改善腦循環(huán)、抗血小板聚集、腦保護等治療。
每晚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21)100mg。
研究組加用頭穴叢刺結合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①補陽還五湯加減:當歸尾20g,黃芪30g,桃仁15g,赤芍15g,地龍10g,川芎15g,紅花15g。每天1劑,用500mL水煎至200mL,分早晚服用。②頭穴叢刺:仰臥位,取華佗牌一次性0.2mm×25mm毫針,常規(guī)消毒后采用《頭針穴名國際標準化方案》[4]中的頂中線(頭頂部百會穴至前頂穴之段)、頂顳前斜線(頭頂部、頭側部、從前神聰至顳部懸厘引一斜線),將針快速刺入頭皮下,當針到達帽狀鍵膜下層時,指下感到阻力減小,然后使針與頭皮平行,繼續(xù)捻轉進針,達到應有深度后快速捻轉1min,留針30min,每日1次。
兩組均治療1個月。
采用全自動錐板式黏度計檢測全血黏度、血漿黏度。采用血脂分析儀檢測低密度脂蛋白(LDL-C)、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5]。隨訪3~6個月采用Rankin修訂量表(MRS)觀察恢復情況[6],分值范圍0~5分,5分表示嚴重殘疾,0分表示無癥狀。
中醫(yī)癥狀分級量化標準:①半身不遂或能站立并能獨立行走。輕為能站立但不能獨立行走,中為站立困難、甚或完全癱瘓,重為肢體運動障礙。②口舌歪斜。輕為舌輕度偏斜,口角不流涎;中為舌中度偏斜,口角偶爾流涎;重為舌明顯偏斜,口角多涎。③言語謇澀。輕為語音不清,能分辨語句;中為語音不清,不能分辨語句;重為有發(fā)聲,不能說出詞句。 ④肢體麻木:輕為自覺麻木,觸之有感覺;中為自覺麻木,觸之感覺減退;重為自覺麻木,觸之無感覺。⑤頭痛。輕為偶有輕微頭痛;中為經常頭痛,可忍受;重為頭痛持續(xù)難忍。⑥頭暈目眩。輕為偶爾出現;中為經常出現,可忍受;重為持續(xù),難于忍受。⑦舌象。輕為舌質正常,中為舌質紫暗,重為舌質瘓斑疲點。⑧脈象。輕為正常,中為脈細澀,重為脈澀。其中①②分別以無、輕、中、重記0, 2, 4, 6分,⑤⑥分別以無、輕、中、重記0, 1, 2, 3分,舌脈不記分。
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 (±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臨床療效參考《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3]及《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7]。癥狀消失,證候積分減少大于等于95%,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 90%~100%為臨床治愈。癥狀顯著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94%,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89%為顯效。癥狀有所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69%,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為有效。未達“有效”標準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見表2。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全血低切黏度 全血高切黏度血漿黏度(mPa·s)研究組 治療前 23.84±4.98 6.98±0.46 1.82±0.03治療后 10.34±3.47*△ 6.22±0.31*△ 1.48±0.04*△對照組 治療前 22.47±4.76 6.97±0.41 1.82±0.05治療后 12.96±3.73* 6.43±0.33* 1.60±0.07*
兩組血脂指標見表3。
表3 兩組血脂指標比較 (mmol/L,±s)
表3 兩組血脂指標比較 (mmol/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TC LDL-C HDL-C研究組 治療前 4.15±0.41 2.80±0.56 1.04±0.43治療后 1.22±0.42*△ 2.28±0.45*△ 1.60±0.42*△對照組 治療前 4.16±0.98 2.81±0.45 1.05±0.31治療后 3.28±0.45* 2.53±0.52* 1.29±0.42*
兩組MRS評分見表4。
表4 兩組MRS評分比較 (分,±s)
表4 兩組MRS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3個月 治療6個月研究組 34 1.55±0.25 1.02±0.03對照組 34 2.01±0.56 1.53±0.59 t 4.035 3.516 P - <0.05 <0.05
中醫(yī)認為,缺血性中風主要病機為氣虛血瘀,血虛則血運不暢,氣不能行,導致脈絡瘀阻。治療應以益氣活血為主[8]。
阿司匹林可抑制環(huán)氧化酶,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補陽還五湯方中當歸尾活血祛瘀止痛,黃芪補益元氣,桃仁、川芎、紅花、赤芍活血祛瘀,地龍清熱熄風、通經活絡。諸藥合用,共奏補氣養(yǎng)血、活血祛瘀通絡之功[9]。針灸可改善血流狀態(tài),增加血液供應[10],頭穴叢刺可改善腦電活動及血管彈性,提高大腦皮層細胞電活動,調整脂類代謝異常,促進肢體功能恢復[11]。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具有協同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huán)及血脂狀態(tài),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