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梅慧
(河南省輝縣市中醫(yī)院針灸科,河南 輝縣 453600)
腰間盤突出癥為腰椎在退行性改變下,受到外力或自身用力不當,使纖維環(huán)發(fā)生破裂,髓核突出,并對神經根產生壓迫,常伴有腰部局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癥狀,若不及時干預,還將造成腹部前凸、腰部凹陷等[1]。本研究用刺絡放血結合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02例,均為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我院治療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1例。觀察組男30例,女21例;年齡34~76歲,平均(54.72±6.68)歲;病程2個月~8年,平均(4.37±1.14)年。對照組男28例,女23例;年齡34~75歲,平均(54.58±6.49)歲;病程1個月~8年,平均(4.12±1.06)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2]、《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相關診斷標準;②經X光片檢查可見腰椎間隙變窄、生理弧度消失;③直腿抬高試驗呈陽性;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骨質疏松、腰椎滑脫等;②腰部皮膚有瘢痕、皮疹、潰瘍等;③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④凝血功能障礙;⑤依從性較差。
對照組用布洛芬緩釋膠囊(廣州柏賽羅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3148)0.3g,口服,1日2次,治療15天。
觀察組取委中穴刺絡放血結合針刺治療。①委中穴刺絡放血:取委中穴,取俯臥位,用濃度為75%的乙醇溶液消毒局部皮膚,并于穴位附近尋找青筋瘀絡,用三棱針點刺,隨后將火罐置于點刺處,留罐5min,放血量5mL,每隔5天放血1次,共放血3次。②針刺治療:取腎俞穴、命門穴、腰陽關穴、環(huán)跳穴、大腸俞穴、阿是穴、夾脊穴、承山穴,用濃度為75%的乙醇溶液消毒針刺部位,用規(guī)格為0.3mm×(25~75)mm針灸針,針刺深度30~50mm,行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30min,1日1次,共治療15天。
癥狀評分用日本骨科協(xié)會(JOA)制定的下腰痛評分量表進行判定,主要包括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常生活及膀胱功能等4個方面,總分29分,分值越低代表功能障礙越嚴重。
疼痛程度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判定,分值0~10分,分值越高代表疼痛越劇烈。
用SPSS 25.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顯效:直腿抬高試驗呈陰性,臨床癥狀消失,可正常生活與工作。有效:直腿抬高試驗可達70°,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生活與工作基本恢復。無效:癥狀無變化或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JOA及VA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JOA及VA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JOA及VAS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JOA VA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1 11.37±3.68 16.32±4.15 7.69±1.48 3.58±1.21觀察組 51 10.84±3.59 20.13±4.26 7.52±1.36 2.84±0.95 t 0.736 4.575 0.604 3.435 P 0.463 0.000 0.547 0.001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中醫(yī)“腰痛”、“痹證”等范疇。外因為風寒濕邪侵襲或勞損,致經脈痹阻,不通則痛;內因為肝腎虧虛,脈失所養(yǎng),不榮則痛[4]。治療應以活血通絡,補腎健骨為主。
委中穴屬膀胱經穴位,刺絡放血可發(fā)揮活血化瘀之效,調節(jié)氣血。同時,委中穴又稱為血郄,通過放血使膀胱經瘀滯的氣血得以疏通,腰部瘀滯消散,最終通而不痛。針刺腎俞穴、命門穴及腰陽關穴有補腎元、強腰骨之效,環(huán)跳穴有活血通絡、祛風除濕之效,大腸俞穴有利腰膝、通腸道之效,阿是穴、夾脊穴及承山穴有疏通氣血、活絡止痛之效。委中穴刺絡結合針刺可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委中穴刺絡放血結合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可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