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建
(河南省南陽市正骨醫(yī)院骨傷科,河南 南陽 473000)
髕骨軟骨軟化癥好發(fā)于活動量大的運動員,體力勞動者和中年婦女,常見癥狀是膝部疼痛和髕骨摩擦音。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筆者用刺血配合小針刀治療髕骨軟骨軟化癥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20例,男42例,女78例;年齡22~78歲,平均56.32歲;病程1個月~6個月。隨機分為兩組各6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西醫(yī)診斷標準:根據(jù)《臨床骨傷科學》髕骨軟骨軟化癥診斷標準[1]。①膝部疼痛,最初是膝部隱疼,乏力,隨后疼痛加重,疼痛位于髕骨后方,一般平地行走癥狀不明顯,勞累后加重,上下樓梯困難,休息后緩解;②乏力,打軟腿,可出現(xiàn)假性交鎖;③腫脹,出現(xiàn)關節(jié)積液,脂肪墊肥厚;④膝關節(jié)內摩擦音,術者將手掌放在患膝髕骨上,主動或被動的伸屈膝關節(jié),可發(fā)現(xiàn)膝關節(jié)內摩擦音,摩擦音來自髕骨下面;⑤壓痛,特別是膝關節(jié)屈曲45°按壓髕骨時疼痛明顯;⑥X光檢查軟骨下骨硬化,囊性變,關節(jié)間隙變窄。
中醫(yī)辨證標準:根據(jù)《中醫(yī)骨傷科學》[2]痹證辨證標準。①行痹:關節(jié)酸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舌苔薄白,脈??;②痛痹:關節(jié)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苔薄白脈弦緊;③著痹:關節(jié)重著,酸痛,或有腫脹,手足沉重,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能夠遵醫(yī)囑完成治療。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診斷標準;②嚴重骨質疏松,腫瘤,結核及嚴重骨關節(jié)炎破壞關節(jié)面;③不遵醫(yī)囑不能完成治療。
對照組:用常規(guī)治療方法。患肢股四頭肌放松,術者用拇指,食指按壓在髕骨兩側做上下理筋動作,以松懈髕骨周圍軟組織,減輕髕股之間的壓力。同時可施以揉法,滾法,散法等舒筋手法[3]。每日1次,每次0.5h。另用獨活寄生湯。獨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茯苓,肉桂,防風,川芎,人參,甘草,當歸,白芍,生地黃各6g。每日1劑,以水1L,武火煮沸后文火煎30min以上,取汁300mL,分2次服用,15日為一療程。
治療組:患者坐位,膝關節(jié)屈曲70°~80°,按壓股四頭肌內側頭肌腱位于髕骨內上側止點處,此處圧疼明顯,局部皮膚消毒,無菌操作,小針刀垂直皮膚進針,刀口線平行股四頭肌內側頭肌腱方向,深刺至肌腱止點處,此時自覺針下有堅韌感,行縱向橫向剝離疏通,各3~4刀即可,出針[4],隨即用三棱針在局部皮膚刺血,此處相當于血海穴位置,針刺6~7次,僅刺破皮膚即可,三棱針刺深度不宜過深,患者雖自覺有些疼痛,但是都可以接受。隨后在針刺部位拔罐,留罐時間8~10min,出血10~20mL,去罐,清除瘀血,局部皮膚消毒。再治療股四頭肌外側頭肌腱在髕骨外上側止點處,相當于梁丘穴位置,先行小針刀治療,后刺血拔罐。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每2~3天治療1次,15天為一療程。
兩組均2個療程以后觀察療效。
根據(jù)《中醫(yī)骨傷科學》[2]療效評價標準。治愈:疼痛消失,無髕骨壓疼,髕周擠壓疼,髕骨研磨試驗陰性及膝關節(jié)負重下無疼痛,患肢功能活動無異常。好轉:疼痛減輕,髕骨壓疼,髕周擠壓疼緩解,髕骨研磨試驗及膝關節(jié)負重下仍有輕度疼痛,患肢功能活動正常。無效:癥狀無改善。
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髕股關節(jié)軟骨由于長期勞損引起退行性病變,或風寒濕邪長期侵襲造成局部無菌性炎癥,病變處多發(fā)生在內側關節(jié)面,主要病機是軟骨原纖維性變、軟骨水腫、軟骨下的骨組織不同程度纖維化及硬化。初期表現(xiàn)為軟骨失去正常光澤、粗糙,隨后軟骨變薄、破裂、脫落、骨質外露、髕股關節(jié)間隙變窄,伴有關節(jié)邊緣骨質增生[5]。小針刀治療對髕骨周圍壓痛明顯、痛點局限者療效顯著,其作用機制是恢復局部組織平衡狀態(tài),以平衡理念為核心,起到疏通組織、改善循環(huán)、減張減壓、消腫止痛作用[6]。刺血療法可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止痛。兩種方法結合治療髕骨軟骨軟化癥效果較好。